102岁杨振宁摔倒住院,小27岁岳母来医院探望,一声“翁太太”尽显高情商

科技   2024-10-12 06:44   山东  





当地时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了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归属。

而在此前一周,中国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杨振宁度过了自己的102岁生日。社交媒体上曝光的视频显示,杨振宁身体颇为康健,拄着拐杖在旁人的搀扶下缓缓走出了酒店大门,其妻子翁帆也在侧。

    
近期,物理学界的泰斗杨振宁先生迎来了他的一百零二岁寿辰,社会各界纷纷献上诚挚的祝福。
遗憾的是,不久之后,有媒体报道了杨振宁不慎跌倒并入院治疗的消息,牵动了众多人的心。


杨振宁的一生,可谓传奇。作为中国物理学的领航者,他的卓越成就为世人敬仰。而他在情感世界的探索,同样引人关注。
翁帆,这位温婉的女性,成为了杨振宁生命中的第二任伴侣。当年,二十八岁的她勇敢地牵起了八十二岁杨振宁的手,这段跨越了年龄界限的爱情,如同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翁帆如同一抹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杨振宁的晚年生活。她悉心照料着身体渐弱的杨振宁,两人共同分享着生活的点滴,享受着彼此的陪伴。之前有消息称,在翁帆的细心呵护下,杨振宁的身体状况有所改善。



但近日,杨振宁不慎摔倒住院的消息传来,甚至惊动了翁帆的母亲。她特地前来探望,杨振宁礼貌地称呼她为“翁太太”,展现了他的绅士风度。知情人士透露,翁帆在病房中显得有些忧虑,面对母亲的询问,她终于忍不住泪水滑落。这泪水背后的原因,或许是对杨振宁病情的担忧,又或许是对外界舆论的无奈,我们无从知晓。自两人结合以来,翁帆一直承受着来自网络的各种声音。有人质疑她的动机,认为她是为了杨振宁的财富和地位。但事实是,翁帆始终如一地陪伴在杨振宁身边,无论他身处何地,都能看到她扶持的身影。杨振宁不仅是翁帆的爱人,更是她的导师和朋友。两人相互扶持,共同进步,收获了深厚的感情。面对杨振宁的病情,翁帆的担忧不言而喻。杨振宁曾表示,希望在自己离世后,翁帆能够找到新的幸福。但翁帆坚定地表示,她会一直陪伴在杨振宁身边,不离不弃。愿杨振宁先生早日康复,与翁帆共度更多美好时光。









同样是今年,与杨振宁一起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在旧金山家中逝世,享年97周岁。8月25日,李政道的追悼会在上海举办,杨振宁未出席。对此,何祚庥院士夫妇在节目中表示,杨先生在医院里面静养,“翁帆绝对不把这些信息告诉他的”“这是对高龄老人的一种保护,不要刺激他,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此前报道

“翁帆是上帝给我的最后的一个礼物”



杨振宁、翁帆参加节目。图/《杨澜访谈录》


杨振宁与翁帆已结婚20周年,此次共同亮相的温馨场景,让不少网友感叹,一改刚公布婚讯时的舆论风向。

年轻时的杨振宁因诺贝尔奖获世界瞩目,暮年的他却因一段婚姻再次被聚焦。

据媒体此前报道,1995年,杨振宁在汕头大学参加某个国际物理学家大会,由大一学生翁帆负责杨振宁夫妇的接待工作,两人就此相识,并一直保持联系。杨振宁第一任夫人病逝后,他们的交往多了起来,并产生感情。2004年12月24日,82岁的杨振宁和28岁的翁帆步入婚姻殿堂。

在中国的社会,对老夫少妻的成见向来是不少的,这也是杨振宁即便在与翁帆结婚后也一直在想的问题。2007年,杨振宁出版了《人间重晚晴:杨振宁翁帆访谈录》,谈及二人的感情:“这个不赞成(指老夫少妻),我还可以了解。和翁帆结婚使得我的生命里有了一个延续。当然活到90多岁的人现在也很多。照我目前的情形看的话,我想5年之内不出毛病,应该是可以相信的。我就拿这个来做我们日常的希望。”

据《汕头都市报》,翁帆的父亲翁云光接受采访时坦然说道:“我们完全理解和支持女儿的选择。小帆愿意为照顾杨教授的晚年生活作出牺牲,这是一种美德,也是光荣!”

2015年,在《杨澜访谈录》中,杨振宁和翁帆分享了他们的婚姻生活和心路历程。杨振宁曾表示,他一生中在很多关键时刻都不自觉地走了正确的道路,包括与翁帆求婚。他称翁帆是“上帝给我的最后的一个礼物”,并相信他们的婚姻将来会被看作是一个美好的罗曼史。

翁帆则认为,尽管她选择了一条人迹稀少的路,但这是正确的,因为杨振宁给了她一个纯净的世界,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深深影响了她,她认为杨振宁创造了现在的她。

当被问及如果杨振宁去世她会怎么办时,翁帆最初不能接受杨振宁希望她改嫁的想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开始理解并感激杨振宁的这种想法。她认识到,真正的爱不是占有,而是让对方幸福。翁帆表示,杨振宁有时会开玩笑说:“假如将来是这样的话,你不要忘记告诉我一声。”

2022年,杨振宁在百岁生日当天不幸摔倒住院。而如今已经康复出院的杨振宁,经此次意外也已经完成遗产的分配。

据悉,作为妻子的翁帆只得到了一栋别墅的使用权,而且这套别墅的产权还是属于清华大学的。

也就是说,如果翁帆不在了,这套别墅将会归清华大学所有。

那翁帆20年的陪伴,却只得到了一栋别墅真的值得吗?翁帆与与杨振宁之间又是怎样相识相恋相伴的呢?



杨振宁教授与妻子翁帆出席清华大学的捐赠仪式,杨振宁将其珍藏的图书、文章手稿、来往书信、影像资料等无偿捐赠给清华大学。





杨教授精神矍铄,与翁帆牵手现身,夫妻恩爱17年,羡煞旁人。


杨老迎娶翁帆的时候,外界一致不看好这段婚姻,当时杨教授大方表示,现在大家不接受,没有关系,他相信在多年以后,他与翁帆的爱情故事会成为童话。



《晨曦集》出版于2018年,由杨振宁翁帆联合编著,里面本来就有不少关于杨振宁夫妇的爱情故事以及照片,这次增订,又再增加了13篇文章,其中包括翁帆亲自写的一篇短文以及一篇后记。


据《南方周末》报道,翁帆在新增的后记中写道:今年,杨先生99岁了,我们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开车到处走,写这篇后记,是记录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杨先生曾说,翁帆是上天送给他的礼物,为了妻子,他积极锻炼身体,争取活过百岁,陪伴女方更长时间,如今,杨先生做到了。


过去17年,翁帆陪着杨先生在世界各地旅游,翁帆说,杨先生给她创造了一个象牙塔,她每天都活在知识的海洋里,吸收着杨先生提供的养分。


她笑言,杨先生没有教她物理,他教会了她开车。

杨振宁先生的身体一直很好,加上翁帆也会给丈夫做各种补汤补药,杨先生表示,虽然自己不相信那些补汤的作用,但既然是妻子的一番心血,他每次都会喝光。


杨先生一直到85岁才将开车的任务交给翁帆,在那之前,他一直都是妻子的御用司机。


翁帆刚拿到驾照,就在丈夫的要求下,开到香港的山顶,那段路非常危险,翁帆本人心惊肉跳,差点冲下悬崖,杨先生反而不当一回事,嘲笑妻子“胆小如鼠”。

两人也常到香港海边玩,有一次,翁帆划船到小岛上,没有了手机信息,找不到妻子的杨先生急得差点报警。

翁帆的文章,将杨先生变得立体化,在翁帆笔下,杨振宁并不只是实验室里面的物理学家,他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沉着冷静、勇于尝试、富有冒险精神……

这是翁帆眼中的杨先生,也是翁帆首度与外界分享的婚姻生活细节。

翁帆给予杨振宁的是一份温暖

耄耋之年的杨老教授要续弦,原本不是什么大事

但是当人们得知82岁的老教授要娶的是一位28岁的年轻女孩时,一时间引起了广泛的热议。

这对年龄相差54岁夫妻的结合本就让很多人不理解,再加上翁帆和杨振宁原配——杜致礼年轻时候的容貌十分相像,又让外界对他们婚姻更多了几份争议。

杜致礼(左)、翁帆(右)

但因为杨振宁在国内外的地位,所以这份争议更多的是放在年轻的翁帆身上,认为她是为了名利看重了杨老先生的地位。

可是却少有人知道,翁帆本身也十分优秀,她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的硕士,而她的父亲则是潮州中国旅行社的负责人。

就家境和其自身而言,翁帆本没有必要贪图杨老经济实力。

虽然翁帆本人曾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那是和一个香港公司普通职员的结合,男方很少有时间陪伴翁帆。

所以两个人的这段婚姻仅仅不咸不淡的持续了两年,男方便提出了离婚,或许足够的生活上的陪伴才是翁帆想要的。

而这期间,翁帆一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我只是选择一条人迹更稀少的路。”,翁帆曾这样说道。

翁帆对自己选择的这条路,一直无怨无悔

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对于嫁给杨振宁这件事,她表示:当一个女人非常崇拜一个男人的时候,这个男人喜欢她或者爱她,这个女人会很容易爱上这个人的。就连和杨老的第一次见面,翁帆至今都记忆犹新。

那是1995年的夏天,虽然天气炎热到让人不想出门,但还是大一学生的翁帆却很激动的早早来到学校,因为今天汕头大学组织了首届世界华人物理学大会,英语非常流利的翁帆是大会的接待小姐。

而更让她激动的是,她的偶像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会带着妻子参加。


而首次见面,翁帆也给杨振宁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杨振宁在大会结束之后,还跟人说:学校派来接待的那个叫翁帆的小女孩儿,我和杜致礼都觉得她十分可爱。

因此杨振宁夫妇还主动给翁帆留下了联系方式。

这之后,他们还经常保持着书信往来,但是没有机会再见面。

而翁帆工作之后,书信上的来往,翁帆也顾不上了。

直到2003年10月,杨振宁夫人杜致礼病逝,翁帆知道这对夫妇感情深厚,她了解杨振宁会有多悲痛,所以在2004年2月,她写了一份信给杨振宁寄予问候。

这封信,给杨振宁这位孤寡老人寄去了一份温暖。

当时杨振宁给翁帆回信,表达了谢意,从此两人的书信来往又密切了起来。

不久之后,杨振宁打通了翁帆的电话,邀请她到香港中文大学见面。而收到邀请的翁帆内心却变得忐忑不安,她不知道如今的自己,在面对杨振宁教授时,还能不能用以前那样平常的心态去对待。

杨振宁向翁帆索求的是一份陪伴

2003年,妻子杜致礼去世之后,杨振宁一直都是形单影只,一个人去上课,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书看电视,同事们光是看着他,都能感受出那份孤单带来的清冷。

他在上课时,会让学生自己研究一会儿,在这简短的空隙,他总是会出神的望向窗外;吃饭吃到一半,也总会停住,愣愣的看着桌上的饭菜;正看着书时,也总有那么一会儿,直勾勾的盯着书页,久久不翻一篇。


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杨老的精神又恢复了过来,又变得精神奕奕,他的同事后来回忆那段时间的杨振宁如是说道。

其实这时的杨振宁和翁帆已经通过书信来往了一段时间,虽然只有书信交流,但也让杨振宁感到温暖,生活不再那么冷清。

后来杨振宁就拨通了翁帆的电话,从那时起,二人聊电话的时间越来越长,交谈的话题也越来越深入。

一次,翁帆正在街上和闺蜜逛街,这时,她收到了杨振宁的电话,翁帆赶紧接起,聊了好长时间才挂断。

一旁的闺蜜被晾了半天,心理有些吃味儿,便故意打趣翁帆,说道,“杨教授该不会喜欢上你了吧?”

谁知翁帆竟然一时羞红了脸,赶忙回了句:“别瞎说!”

但是,此时的翁帆内心已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也许从这时开始,翁帆心里开始已经有了疑问,两人之间关系应不应该有别的变化。


直到有一天,杨振宁打电话邀请翁帆到香港中文大学见面,她就更加的紧张了,内心小鹿乱撞,自己也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杨振宁来到了和翁帆约定的地点之后,他看到翁帆时,隐约察觉到,翁帆的表情从紧张变得安心起来,他当时只知道自己内心也是由紧张变得安心,却没深究翁帆为何会如此。

见面后,杨振宁也只是和翁帆散着步,聊着一些以前在电话里就能聊的话题,但是却比从前更加感到内心充足。


多年后,夫妇二人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杨振宁才知道,翁帆当时是和自己一样,见面之前非常紧张,但是真的见到人之后,反而内心满足,安下心来,仿佛两人就该如此相处。

从那之后,电话联系成了两人生活的一部分,两人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密切,就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二人又约在5月,香港凤凰花开的时候再次见面。

这次,在凤凰花盛开的时节,二人的双手终于牵在了一起。从此后,就再也没有分开,每次出行时,两人都是十指相扣。


“年纪大了,拉着翁帆的手感觉很踏实。”杨振宁总是这样说。

因为杨振宁和翁帆都喜欢旅游,所以杨振宁不仅邀请翁帆到他的“归根居”做客,还带着她到北京四处游玩。在2004年国庆黄金周,杨振宁还特意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和翁帆一起去了广西北海旅游。

两人在北海的阳光下骑着双人自行车,拍下了很多照片,照片上两个人都笑的十分开心,虽然嘴上不说,但是二人对这段感情都有了相同的答案。


于是杨振宁从北海回到北京几天后,决定勇敢的迈出那一步,他做好心理建设,拨通了翁帆的电话,并在电话里他向翁帆提出了求婚。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但是杨振宁却觉得像是过了一个世纪,内心忐忑不安。

终于,电话里那头传来了翁帆的回话,“哪有人求婚不送玫瑰的。”

杨振宁这才展开了笑颜,连声回道,“好,好,下次见面给你补上。”


夫妇二人面对质疑非常坦然

而另一边,翁帆答应杨振宁的求婚后就赶回了老家,将这件事告诉了父母,父母听了当即摇头。毕竟哪个父母会同意女儿嫁给一个年龄比自己还大的老头子,不管他是谁,有多优秀。

但是翁帆已经下定了决心,她那段时间就留在了家里,做父母的思想工作,终于父母还是拗不过这个最疼爱的小女儿,同意了下来。

2004年12月24日,杨振宁和翁帆在汕头市民政局登记,从此约定相伴一生


可是杨振宁却觉得让年轻的翁帆相伴自己一生,太过自私,所以他在这个问题上曾说过,如果自己哪天离开了,希望翁帆能够改嫁。

虽然二人对这段婚姻都非常满意,但是社会上的流言蜚语却不这么认为、

尤其是在互联网上,有的键盘侠直接指责夫妇二人有伤风化,有的指责杨振宁年纪太大,耽误翁帆,太过自私,还有的指责翁帆别有目的,总之支持的声音寥寥无几。


但是,杨振宁身边的同事和亲朋却有不同的看法,他们很高兴杨振宁能够重新振作起来,因为杨教授的成就太卓著了,他能够重新振作,是中国学术界之幸,是世界物理学界之幸。

就像杨振宁在1994年荣获美国富兰克林奖章,给他的颁奖词里写到的那样,“他的贡献,已经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成就比肩,必将给未来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2000年,《自然》杂志评选的人类千年以来,最伟大的二十位物理学家,杨振宁是其中唯一健在的一位。


然而大多数人不想了解这些,他们只想了解杨振宁是如何娶到一个小自己54岁的娇妻,或者翁帆嫁给这么大年纪的老头儿,会有什么“目的”。

如此种种对二人结局的猜测,让人忽视了两人之间的感情。

但是就如杨振宁自己所说,时间能够证明一切,过了二十年,三十年人们自会了解。如今才过去十九年,对二人关系的猜测已经不攻自破了,翁帆没有贪图杨老的财产。

因为关于杨振宁的18亿财产,

他在遗嘱中是这么交代的:其与前妻杜致礼所育两儿一女,将获得全部现金财产,而翁帆只获得了北京一套别墅的使用权。


换做普通人,断然不能接受和一个老人相守了十九年之后,只获得这样的一个结局,但是翁帆却没有任何的怨言。

她说:“潜移默化中,我觉得是他创造了我,创造了现在的我,他是我生命中的领路人。”

翁帆表示自己过得很好,她说因为杨老,自己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她对这样的生活很满足。

即使不被世人看好,但是他们坦然面对自己选择,幸福的过着自己的生活。


而杨振宁身边的人曾这样描述这对夫妇,他们俩人像寻常夫妻一样,一起吃饭、看电视,一起读书、弹琴,但是从来没有争吵过,也没有嫌弃过对方。

翁帆说,寻常夫妻也许可以争吵,但是像我们俩这样,如果争吵或者出现嫌弃,那对婚姻将会是沉重的打击。


所以,在面对他人之间的感情时,旁观者应该少一分怀疑,多一分祝福。


爱情讲究缘分,而且没有年龄限制。
杨振宁和翁帆,两人年龄差45岁,可以称之为旷世之恋,也有人视为“爷孙恋”。
很多人认为,翁帆之所以嫁给他,一定是有所图,杨振宁已经年满100周岁,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这是无法阻挡的自然规律。
随着病情加重,他的遗嘱被曝光,18亿资产分配成焦点,并特意叮嘱翁帆,你可以再嫁。
翁帆摇摇头,她想要的不只是爱情和身份。



翁帆说

“先生很喜欢《晨曦集》这个名字

因为它寄托了先生一生的期望






《晨曦集》收录了杨振宁先生近期有代表性的文章,充分表露了一代科学大师的远见卓识与回报故园的拳拳之心



如果你对物理感兴趣,那么书中关于加速器、高能物理等热点问题的专论一定不能错过;而如果你和小编一样,对物理一窍不通,书中他放弃美国国籍的声明等内容亦能让你沉醉其中。

书中也收录了亲人、同事、友人、媒体人和学生所撰回忆文章,对杨振宁先生的生平和贡献进行了介绍和评述;还收录了30多幅杨振宁先生生活与工作近照及一些历史珍贵照片,是了解杨先生不可多得的影像资料。




10年以前,在《曙光集》的前言里,我这样解释为什么取了这个书名:

鲁迅、王国维和陈寅恪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史上一个长夜。我和联大同学们就成长于此似无止尽的长夜中。

幸运地,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我今年85 岁,看不到天大亮了。翁帆答应替我看到……

当时觉得改革开放30年,看见了曙光,天大亮恐怕要再过30年,我自己看不到了。

没想到以后10年间,国内和世界都起了惊人巨变。今天虽然天还没有大亮,但曙光已转为晨曦,所以这本新书取名为《晨曦集》。而且,看样子如果运气好的话,我自己都可能看到天大亮!

杨振宁

2017年8月




关于放弃美国国籍(杨振宁)

我是1964年3月23日加入美国国籍的,当时做这个决定曾考虑了很久,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1983 年在一本书里我曾经说我父亲到临终时都没原谅我放弃中国国籍。

2015年4月1日我放弃了美国国籍,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美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是一个给了我做科学研究非常好的机会的国家。我感激美国。而且,我知道很多美国朋友不会赞同我放弃美国国籍。

我一直记得我与挚友熊秉明曾经的对话。他说:“你的父亲虽已过去,你的身体里还循环着他的血液。”我说:“是的,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今天,我94岁了,很欣慰,多年来,为了帮助建造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友谊桥梁曾做过一些努力。我曾经说:“没有这座桥梁,世界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与安定。”




杨振宁先生的“精”与“傻”(翁帆)

今年3月2日晚,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就杨振宁先生放弃美籍一事进行讨论。三位主持人有许多客观的正面看法,可是其中说到有人认为杨先生为人很“精”,这与我所认识的杨先生的为人处事的态度却是完全相反的。下面我举几个例子:

1. 杨先生于1971年夏天回新中国探亲访问。回美国后在许多地方,包括许多大学和好几个中国城,做了介绍新中国的演讲,介绍“中国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引起轰动。他的举动也让美国中央情报局多次找他“谈话”。

2. 20世纪70年代后期杨先生出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向美国社会介绍新中国,强调中美建交的必要性,遭到国民党驻美国机构的辱骂。他当时这样做,是承担着一定的政治风险的。

3. 1978年中央领导向杨先生征求关于建造高能加速器的意见,杨先生知道,当时这个项目已经被作为国家战略发展计划之一,有关方面非常期待他表态支持。但是他认为,中国在“文革”结束、百废待兴之时可做的事情很多,大加速器项目不是当务之急。于是他不附和任何人的意见,而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坚决反对这个项目上马。

4. 2016年多名外国诺贝尔奖得主建议中国造超大型对撞机,杨先生于9月初在网上发表一文《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又引起许多同行的不满。他知道写这样的文章会得罪人,但是他必须说真话。

杨先生做人做事总是客观秉承着对与不对的原则,个人的利益从来没有在他的思考范围内,也从来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明哲保身态度。我看到的杨先生不是很“精”,而是非常地“傻”。




后记

2007年杨先生的《曙光集》出版。我曾在书里的“编前言”中说,那本书记录了20多年间“他走过的,他思考的,他了解的,他关心的,他热爱的,以及他期望的一切” 。《晨曦集》是《曙光集》的续集,仍是先生的心路历程,只是增加了一些别人关于他的文章。

《晨曦集》的出版又值先生九十五岁寿辰。先生常说他的一生非常非常幸运。与先生在一起十几年,渐渐明白了,一个如此幸运的人,他关心的必然是超越个人的事情。同样,一个如此幸运的人,自然是率真、正直、无私的,因为他从来不需要为自己计较得失。他本可以简单地做一位高居于科学金字塔顶端的活神仙,可是他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让他义无反顾地坚持他认为重要的事情。

先生很喜欢《晨曦集》这个名字,因为它寄托了先生一生的期望。

翁帆

2017年8月于清华园





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公认的二十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创办人,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创办人。现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并被多家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翁帆,杨振宁夫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读博士生。


01
翁帆出身普通家庭,父亲喜欢古典文学,也比较重视对儿女的教育。
她高中毕业,考入汕头大学,专业是外语,在读大学期间,翁帆性格活泼开朗,总是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
得知学校邀请了物理学家杨振宁和夫人来演讲,她主动报名当志愿者,在她心中,对杨振宁夫妇有极高的敬意。
杨振宁和夫人杜致礼来了,比她想象得平易近人,她的落落大方,也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合影时,杨振宁发现她跟夫人年轻时的样子很像。
但那时候,双方都没想太多,对于翁帆来说,杨振宁是教授也是长辈,她心里只有崇拜。
活动过后,他们在各自的人生路上前行,如果没有意外,双方将不会有交集。
缘分从一封信开始,杜致礼病逝,对杨振宁打击很大。
他们相濡以沫,是真正的患难之交,杜致礼曾经是他的学生,后来在美国留学时相遇,两人身处异乡,都认定对方是自己的爱人。
杜致礼出身名门,父亲是赫赫有名的杜聿明,她饱读诗书,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名媛,为了支持杨振宁事业,她退回家庭,抚育3个儿子1个女儿。

杨振宁的事业遇到阻碍,犹豫到底该回台湾还是北京时,是杜致礼帮他做了选择,建议他回北京,这个决定,也奠定了杨振宁在国内物理学界的地位。
生活方面,杨振宁完全依赖于杜致礼,他一心扑在研究上,是需要人照顾的,杜致礼的离开,让他感到孤独和落寞。
在他最难受时,翁帆写来一封信,也让他找到新的情感依托。
02
翁帆从学校出来后,去了深圳工作。
在工作中认识了前夫,两人恋爱没多久,就结了婚。
因为缺乏了解,婚后才意识到选择的错误,婚姻只维持了短短两年,就结束了。
她又重新找工作,可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并不是那么顺利,她在人生低谷中,看到报纸上的一个信息,得知杜致礼离世。
想到杨振宁可能心里很难过,她就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伤感和关心,本以为对方是名人,不会给自己回信。
谁知,杨振宁给她来信了,先是表达了感谢,又对她提出了一些人生建议。
那时候,翁帆正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看到对方的指点,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总是把信读了又读,就这样,书信成为桥梁,建立了两人的感情。

两人聊了一段时间,杨振宁约她旅游,翁帆爽快答应了,他们在公园租了一个双人自行车,杨振宁骑着,翁帆在后面开怀大笑。
两人走到水边,杨振宁害怕她滑倒,紧紧拉住她的手,那一刻,他们明白了彼此的心意。
旅游回来,杨振宁和翁帆决定结婚,关于婚姻,杨振宁的态度是必需品。
他在采访时谈到:“我是害怕孤独的人,翁帆给了我爱,也让我感受到活力,我没有什么好避讳的,就想娶她,如果没有翁帆,也会有别人。”
很多人难以接受,觉得他太自私了,把翁帆当替代品,如果不是她长得像杜致礼,会那么快结婚吗?
翁帆的亲戚也觉得不可思议,但她父亲通过接触,发现杨振宁是坦诚的,就理解了她,认为女儿的选择,是为科学献身的美德。
这边杨振宁的儿女倒没有阻力,他们尊重父亲的态度,并且觉得翁帆是善解人意的女子,父亲会得到好的照顾。
两人在一起相处,翁帆需要改变很多。

首先是生活习惯。
杨振宁作息规律,习惯早睡早起,而且饮食清淡。
翁帆就戒掉咖啡,也跟着他锻炼身体,两人看书累了,就在门口练会太极,倒也相得益彰。
其次是事业方向。
翁帆不再出去工作,而是把目标放在学习。
她不断增强自己的知识底蕴,清华园的环境,也让她有更多的资源做研究。
如果说一开始,两人的婚姻是互补,翁帆照顾对方生活,杨振宁给予她人生指引,那么婚后,他们就真正实现了水乳交融。

两人不管走到哪里,总是手牵手,清华园的学生经常看到他们散步,那种安享当下的淡然,给人一种宁静之美。
03
对于逆反常规的选择,有没有后悔?
翁帆在接受采访时回答:“我不后悔,你没有办法想象,被一个自己崇拜的人喜欢,是什么感觉。”
这句话很好地阐释了两人的感情,他们属于双向的奔赴。
女孩大多有“慕强心理”,对能力强又有性格魅力的人,总是容易产生好感。
刚好,对方也喜欢自己,这份感情就水到渠成了。
有人质疑她是为了钱。
没错,杨振宁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可以得到丰厚的奖金,但他不是爱财的人,拒绝美国开出的优厚条件,回到祖国教学。

清华大学给他开出百万年薪,也被他拒绝,他不要工资,还捐出600万给学校,用于科学研究,从这一点来看,他的格局不仅仅是个人前途,而是为科研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有传言称,他有18亿资产,写遗嘱都留给了前妻的儿女,一分钱也没给翁帆。
言语之中,似乎为翁帆不值。
说这话的人,格局小了,翁帆缺钱吗?她不缺。
多年的学术研究,翁帆早已有了自己的成绩,就算没有杨振宁,她也有稳定的收入。
而且,她可以一直住在清华园,这种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是多少人渴求不到的。
真正埋头于学术的人,对物质是比较看淡的,她不要杨振宁的财产,也是自己主动提出来的,她真正的目标,是自己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这才是她的野心。
嫁给杨振宁时,翁帆28岁,两人已经携手走过20个年头,她也从一个青春洋溢的女孩,成长为知性女子,唯一不变的是,她跟杨振宁出门,必定会牵手。
他们的爱,不同于世俗之恋,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互相扶持,也正是翁帆的付出,才让杨振宁能专心研究,他躺在病床上,依然没有停止工作。

让人把笔记本带到病房,稍微有点精神,就整理一下资料,翁帆心疼他,又无法阻止。
正是应了那句话,别人都关心你的财产,唯有她在乎你的身体。
这份感情不合常规,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就如庄子的那句话,汝非鱼,安之鱼之乐。

                                                     

2021年9月22日,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物理学会,为物理学家杨振宁举办了百岁诞辰庆典。

                                                     

是的,杨振宁老先生已经100岁了!

                                                     

                                                     

为了庆祝杨振宁的百岁诞辰,生日当天下午,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举行。


会上,杨振宁先生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为题发表了讲话。

                                                     

之后众人的簇拥下以及妻子翁帆的搀扶下,杨振宁前往生日会现场。杨老先生身体各项机能都还正常,就是听力有点减退。

                                                     

                                                     

即使是站起来的时候,也还是紧握着翁帆的手,甚是恩爱。


政道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照美国物理学界的权威评价,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物理学全才。


上面这张照片,是国际物理会议后的集体合影,与会者都是当今著名物理学家,比如“夸克之父”盖尔曼。但被大家一致推举站C位的人是谁?正是杨振宁。而之前站这个位置的人是爱因斯坦,可见杨振宁在当今物理界的地位。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杨振宁在88岁接受采访时,曾说:“我要活到108岁。”相信杨老先生能够达成这个目标。


88岁中国人称为“米寿”。杨振宁借用中国学者冯友兰88岁那年写给同龄好友金岳霖的两句话说:“何止于米,相期以茶。”,表明自己不仅以“米寿”知足,还正信心十足向“茶寿”进发。


88岁所以是“米寿”,因为“米”字上下两个八字,中间十字,所以是八十八。“茶”字上面二十八,下面八十,两者相加,就是108。




杨振宁亲授长寿秘诀


杨振宁在兄弟姐妹中是老大,最小的妹妹也80多岁了,四个人都很健康,可以说是长寿之家。1997年,时年75岁的杨振宁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此外再无别的问题。如今100岁,依旧行动利索、思路敏捷,除了听力不太好,需要佩戴助听器之外,那杨振宁有什么长寿秘诀呢?




01
少吃多餐




杨振宁不抽烟不喝酒,很多对身体不好的习惯,他都没有。


在正常的一日三餐之外,杨振宁每隔2至3小时即少量进餐,使血糖维持在身体能量需求的水平。并且吃饭时细嚼慢咽,这样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02
建议:吃苹果、香蕉抗癌




50岁以上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得肠癌。除了少吃多餐,英国慈善组织“抗击肠癌会”建议:每天摄入18克纤维素。1根香蕉含纤维素1.8克,1个苹果(带皮)含纤维素4克,是最方便的选择。




03
坚持散步





据《河北日报》报道,杨振宁说,自己喜欢走路,年轻的时候,每到一个城市,都是以步行去认识这个城市。有时候一走就是一个多小时。现在年岁大了,依然经常坚持散步,使全身关节筋骨得到适度的运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04
建议:切忌久坐




《国家癌症研究》杂志上的科研成果表明,久坐的人同坐下时间最短者相比,患结肠癌、子宫内膜癌以及肺癌等疾病的风险要更高。研究表明,走路多的人身体会更健康。每天天走上6000步,就能甩掉常见老年病,吃药、上医院的钱都省了。


如果经常坐着,可以尝试“骑马式坐姿”。大腿向下倾斜约为45度,两腿之间约为90度,骨盆向前倾斜(使用传统座椅时骨盆向后倾斜),背部几乎能够自然地保持和站立时接近的健康姿势,腰椎自然弯曲。与传统的坐姿相比,“骑马式”坐姿减少对人体新陈代谢的干扰,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身体患病的风险。




05
爱看书




杨振宁认为,一个人要长寿跟心态很有关系,需要对很多事物都感兴趣。


他说:“许多疾病来源于不良的情绪和不良的品行,读书是最好的心理疗法和道德规范。我想,一个喜欢看书的人,不容易老。多看书,可以跟得上时代发展,与时并进,人就显得年轻。




06
培养一些兴趣




目前很多退休老人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坐在墙根下发呆,每天觉得手脚都没地放,身体健康状况也有所下降,有的会烦躁,有的会低落。


国医大师健康建议,您可以像杨振宁那样经常看书、读报、看微信,还要给自己培养一个新的兴趣爱好,可以是跳广场舞,可以重拾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学照相、去旅行…总之,中老年生活精神上也要富足。



杨振宁是华人世界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同李政道),他也是理论物理学界,首屈一指的科学家,但是很奇怪,很多中国人对老杨的评价并不高,比起学界对老杨的追捧,民间的声音就显得不可思议了,像中国青年报的某位记者写的《丑陋的杨振宁》,还有什么" 清华学子怒批杨振宁",包括天涯上的一些网友,对杨的评价都是非常低的。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个物理学家,在他所从事的领域有极高的评价,却在民间的评价很低。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是什么呢?那些评价很低的论断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我想通过这篇文章解释大家的疑惑,给大家还原一个更真实的杨振宁。

   

一.简述杨振宁的成就

首先需要和大家解释的一个问题,就是杨振宁在物理学界的成就。对于普通人来说,物理就是课本上的题目、公式,什么牛顿、爱因斯坦,牛顿三大定律、相对论,要是稍微关注一点物理学的发展,还能知道黑洞和霍金(也可以从生活大爆炸知道)等等非常概念性的知识,但对于今天的物理学已经发展到什么层次,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已经走过了哪些阶段,我们是没有概念的。这也很好理解,那些复杂的逻辑,天马行空的思维,还有看不懂的数学,世界上有那么多好吹的牛逼,谁没事去关注物理学呢?因此,一般人对物理学家(科学家)的认识,往往都是根据谁的名声大,谁就牛逼(不完全没道理),但这种认识的逻辑不理性的,也很容易被媒体或意识形态所影响。比如牛顿、爱因斯坦,最有名的物理学,当然也毫无疑问是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可你要问薛定谔,麦克斯韦,狄拉克等人的成就,大部分肯定就不知道了,相比之下,霍金作为这个时代最有爆点的物理学家,话题性实足,名声最大,估计有不少人会认为他才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当然事实肯定不是。

这就是产生认识偏差的客观环境,而要纠正偏差,我们就要抛弃自己的偏见,回到纯粹的物理学中,来看待杨振宁的成就。当然,由于我并非物理学专业出身,本身的学术素养也不高,很多专业的评价都远超过我的认识能力,所以要是有什么错误的话,还望各位谅解。


那么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杨振宁的学术成就:

(一)宇称不守恒——诺奖之作

大家最熟悉的是他和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奖的发现,"宇称不守恒" ——在弱相互作用中,互为镜像的物质的运动不对称。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他们可以在提出理论后很快获得诺奖,离不开另一位华裔实验物理学大师吴健雄的工作——用β衰变实验证明了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这个理论能获得诺奖,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具体来说,在杨、李二人提出宇称不守恒之前,理论物理学界普遍认为,当一个物理体系处在左右对称的始态,经过发展和演化以后,其末态也必然是左右对称的,也就是宇称是守恒的。这对于理论物理学来说,是非常基础性的认识,当今天我们了解以后,会觉得这并不复杂,但是在当时还未打破观念误区之前,这是需要极大智慧和勇气的。谁会质疑1+1=2呢?而在杨、李提出这一理论后,对于整个粒子物理学界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它不仅极快的推动了粒子物理,尤其是弱作用物理的发展,还使得在数年时间里就确定了弱作用的普适结构,将弱作用与电磁作用统一起来。因此,这一项工作毫无疑问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工作。



(二)杨-米尔斯理论——奠定杨振宁理论物理学大师

杨振宁最重要的成就是与罗伯特·米尔斯一道提出的杨-米尔斯理论,即非阿贝尔规范理论,这是弱电统一理论的核心,也是标准模型的基础,而在该理论中提到的杨 -米尔斯方程在纯数学上也有极高的价值。这样讲好像不够震撼,那我们分三个更直白的角度来让大家感受一下这个理论的重要性:

1、在物理学界,有一个尚未找到的终极理论(也不一定存在),就是爱因斯坦晚年追求的没有成功的大一统理论(Grand Unification Theory)。这个理论的目标就是借由单个理论来解释所有相互作用,也就是解释一切物理现象,就目前的结果来看,最有可能的就是杨-米尔斯理论。

2、物理学从牛顿开始,就是研究描述物质的相互作用,运动规律和物质结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不断加深,人们发现,物质也是场,所以物理学的工作就变成了描述各种场的运动和相互作用,那么今天物理学就可以留下这么四个方程:

狄拉克方程:描述的是自旋1/2的费米场;

杨-米尔斯方程:描述引力之外所有的相互作用场(它已经包含了法拉第-

  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方程:描述万有引力;

可能还有Klein-Gordon方程:描述标量场的。(转自杨化通的博客)

3、2012年,我们发现了希格斯波色子,也就是那颗"上帝粒子"。这一粒子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在规范场论中粒子如何产生质量的问题。至此,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中的所有粒子都已经被实验发现,整个标准模型的建立、完善过程中,共7次获得诺贝尔奖。这被认为是20世纪后半叶基础物理学的总成就,主导了长期以来基础物理学的研究。


这里,我们应该说明,杨-米尔斯理论在创立之初,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而且这一理论对物理学的影响也有歪打正着的感觉,特别是在后来标准模型的建立过程中,有着几代物理学人的努力,而杨本人并没有做太多工作(因为杨振宁不愿意加入争逐的热潮)。但是,无可否分的是,杨振宁所做的工作作为这一伟大成果开创性之举,把它放置首位毫不过分。

对于规范场理论的重要性与科学史地位,许多物理学家和学术团体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美国康乃尔大学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颜东茂在文章中写到,"在物理科学的历史中,杨-米尔斯规范场论的重要性,无疑的只有牛顿的重力理论,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可以与之相提并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戴森也评价说: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杨振宁教授是 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风格大师。

1995年,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富兰克林学会,将那一年他们地位最高的鲍尔科学成就奖颁给杨振宁,在颁奖词中这样写道:基于他所提出的一个统合自然界物理定律并提供完美对宇宙基本作用力了解的一个广义场论。他的这个理论,是20 世纪解释次原子粒子交互作用的一个观念之作,在过去的40年中,已经深刻重塑了物理和近代几何的发展。这个理论模型,和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相提并论,必将对未来世代有着足堪比拟的影响。

对纯数学来说,杨-米尔斯方程是一组数学上未曾考虑到的极有意义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它影响涉及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低维拓朴等领域。

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绝对可以让杨振宁再获得一次诺贝尔奖,当然,就如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让他再获得一次诺奖一样,杨振宁先生应该没有机会了。


(三)非对角长程序、杨-巴克斯特方程——凝聚物理的核心理论以及统计物理的集大成

1961年,杨振宁对极低温下液氮的超流体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接下来的一年,他深入研究了这个问题,并写出了《非对角长程序及液氮和超导体的量子相》这篇论文。而这篇论文也成为了凝聚物理的核心理论。所谓"非对角长程序",就是说在一个条件之下,一个运动系统就会有超流或者超导的现象。在论文中,杨提出,过去解释超流体现象的理论( BCS理论)之所以正确,是因为他们猜测出来了一个波动函数,而这个函数具有"非对角长程序"。但是,BCS理论并不能证明超导现象和这个猜出来的波函数是什么关系。


随后,杨希望找到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证明,模型的波函数具有非对角长程序。但是很可惜,这些工作都没有发表,因为杨觉得这些工作不是很让人满意——这些模型有些牵强。不过,杨在这方面的工作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成绩,却引出了一个新的重要的领域,叫做"杨-巴克斯特方程"。

这个方程在后来的物理和数学方面有许多重要的发展,尤其是数学上,该方程被认为是一个与许多数学分支有关的基本数学结构,包括拓扑学的结理论、辫子理论和三维拓扑,另外还有量子群、微分方程和算子理论以及代数等。而在1990的菲尔兹奖,4位获奖的数学家有3位都和杨-巴克斯特方程有关。

杨振宁在统计力学方面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一直被广泛推崇,1999年,美国物理学会100 周年年会上,将地位崇高的昂萨格奖给了杨振宁。

颁奖词中写道:他在统计力学和量子流体理论方面基本而且开创性的贡献,包括了单位圆定理、在非对角长程序和磁通量量子化方面的精心杰作、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理论,以及一维和二维统计力学模型热力学特性的准确计算。

总得来说,杨振宁一共在四大领域——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分别做出了13项世界级的贡献。可以说,杨振宁的全才,成就之广泛,就是在人类历史上的物理学家中,都是非常少见的。假如爱因斯坦、牛顿是理论物理学界毫无疑问的第一层级的话,那么无论第二层级是10个人还是20个人,都会有杨振宁,他绝对是和狄拉克、薛定谔、普朗克等等伟大的物理学家一样的闪耀的灯塔!(注:想要具体了解杨先生的成就,有一篇由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施郁写"物理学之美:杨振宁的13项重要科学贡献(增补版) "里面有更详细的介绍)

最后,套用一句开玩笑的话,你能感受到杨振宁的牛逼程度=e^(你的牛逼程度)。


二.关于杨振宁争议的焦点

这里,咱们基本就讲到了一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了,杨在物理学界的地位之高和民间评价之低的反差实在是太大了,有清华学子批他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那我们一一来分析。

(1)他的私生活

就是他在82岁时娶了28岁的翁帆。这种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八卦素材当然最有轰动效应,再加上中国人特有的那种酸腐、矫情,发酵一番,各种难听恶心的传闻都出来了。原本这种问题是不值得一驳的,人家两情相悦,关别人什么事情。不过在这里,我们可以稍微多说几句,一个男人吸引女人,必然有特殊之处,长相、金钱、性格、才华等等,你总要有一样吧。而对于两个人来说,无论是被长相吸引,还是被才华吸引,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因为这都不足以成为两个人决定结婚的充分理由,它可以是产生火花的火石,但要点燃心火,还需要长长的导线。对于最终在一起的两个人,任何简单的总结都肯定是片面的,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不仅仅那些嘲讽杨、翁二人的人心中极其丑陋,那些将他二人爱情理解成单方崇拜或是"someone like you"也是很荒谬的。

 


(2)杨、李之争

就是他和李政道之争。这一点是所有质疑者说得最多的,因为他二人后来确实闹翻以致老死不相往来。整个事件的过程大概就是,两人一开始为了谁署名在前而引发矛盾,而后因为诺奖领奖的时候谁走在前面激化矛盾,最终彻底谈崩就是因为《纽约客》杂志伯恩斯坦的文章《宇称问题侧记》。这篇文章讲到两人如何研究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问题而得到诺贝尔奖的经过。杨振宁认为稿子对自己不利,而请欧本海默制止该文章的刊登,但为时已晚。至此,两人彻底决裂。

 

其实,这一类问题是最难用人品来解释的,首先,在学界,为了谁先谁后问题吵得不可开交的多了去了,比如牛顿和莱布尼茨争微积分是谁先发明的,再比如牛顿和胡克争万有引力有没有抄袭(我们的牛爵爷在吵架骂人上确实是非常厉害的)。其实,这种问题最终都是一笔糊涂账,没人可以搞清楚,杨、李到底谁的贡献大,比如来个4、6开之类的,根本不可能。除非像杨-米尔斯理论一样,作为作者之一,米尔斯主动承认,自己其实更多是沾光,做的工作其实是非常少的。而像杨、李二人当时形影不离,相互支持,推导公式,要等切清楚是很难的。

如果说争就意味着人品不好,那么两个人都争了,而且争论的态度中,两人都没什么好脸色。所以就这件事,我们至少不能说杨人品不好,实事求是的说,从后面杨振宁做出的一些列成就来看,杨的才华确实在李政道之上,当然,这也说明不了,对于宇称不守恒的发现,杨功劳更大,所以,糊涂账就是糊涂账,那也没有必要上升到质疑人品的地步。


(3)不够爱国

这也是杨振宁备受攻击最多的一点,就是为什么当年不回国,批评者就拿出了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钱学森和杨振宁进行对比。但是这种比较是很不公平的,因为当年这些科学家回国,主要是为了原子弹,制造原子弹其实是更偏向实际,偏向工程领域的工作,而回溯杨振宁的研究,更偏向于理论,更抽象,对新中国没有那么大的实际意义。毫不夸张的说,杨如果当时回来,国家不仅不可能会支持他继续研究他热爱的领域,也没有这个钱和精力,再加上那么恐怖的文革,杨对物理学的贡献全部归零也是很有可能的。当年回国的理论物理学家不是没有,比如中国固体理论学先驱黄昆,在57年反右后,20来年没有搞过科研。中科院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由于有海外留学背景,甚至被扣上了特务的帽子,在文革中被批斗迫害致死。这样的例子很多,而且都是悲剧。能逃过这样的悲剧,我们应该为杨先生感到高兴。

讨论任何历史事实,都不能离开彼时的环境。新中国在成立之初,需要核武器来稳定国际环境,而像邓稼先这样的伟大科学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不仅仅是贡献,还有个人的牺牲(学术生涯、身体健康、经济收益),因此,作为后人的我们对此心怀感激和敬佩,可是,以身犯险不应该成为科学家应尽的义务,当这些科学家放弃一切,回到自己的祖国,准备将毕生之学回馈国家之时,我们不仅没能给他们稳定的科研环境,连他们的生命安全都没能保证的时候,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质问那些没有在最危险的时候回来的科学家,你们,爱国吗?



而且,杨振宁是第一位访问新中国的美籍知名学者,在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以后,杨振宁马上踏上了回国的路途,在返回美国后,他到处演讲,为新中国说话。可以说,杨振宁叩开了中美之间紧闭了多年的科学大门,意义重大。



诚然,为国鞠躬尽瘁的邓稼先很伟大,但拓宽物理学边界的杨振宁也很伟大。坦率的说,除了中国人,没有人会认为杨振宁回来造原子弹会比留在美国研究理论物理学更有意义。就算我们作为中国人,不可能认同这样的观点,但不否定他的价值也是我们最起码的底线。

另外,中青报的那篇文章里说的杨振宁回国后毫无贡献,只是回来养老的说法也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他在清华以"理论物理前沿研究与学术交流"等名义申请的经费,也主要投入在他建设的清华高研中心,邀请最好的专家来华交流。此外,杨振宁还积极地到香港募集了数千万的资金,清华高研中心也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物理人才。其中就有杨振宁亲自带的研究生。清华大学在短短20年,理论物理学能有这么快的发展,和杨振宁先生的努力是绝对分不开的。

 说他贪财就更是严重的污蔑了,清华大学教授朱邦芬院士在南开大学做讲座时说,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的年薪为人民币100万元,但他分文不取,捐给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他还卖掉了自己在美国纽约的一处大房子,向清华捐了100万美元。他把诺贝尔奖金的一部分,也捐给了清华。

对于有人污蔑老杨在清华住别墅,每年开销几百万。上文就足以打脸,而且说实话,大家想一想,就算这是真的又怎么样,多少人想请杨去他们国家、大学定居都请不到,他愿意回到清华,是清华的荣幸,中国的荣幸。

 北京大学原校长陈佳洱院士说,在他最需要的时候,杨振宁曾"伸出手来",请他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做访问学者。那年石溪分校的名额已满,杨先生为他争取了额外名额。他说:"杨先生一看到有什么科学前沿的事情,就想到中国该怎么做。杨先生一方面热爱祖国,一方面提携我们年轻人。这都是我们的榜样,够我们学习一辈子。"

而且,杨振宁回国以后,以近90岁的高龄,依然发表了很多高质量的论文,这在科学界都是很难得的事情了,这么高龄的人坚持一线的科学研究,大家可以去数一数,有多少科学家做到过(活这么久都不多)。


三.结束语

其实,当我看完有关杨振宁的这么多材料以及他的传记以后,我的感触真的非常大。不仅仅是因为世人对他误解颇多,骂名颇多,更重要的是,我对于杨振宁有了一个更真实的认识。在我看来,杨振宁就是一个非常非常简单、单纯的人(这也是我为什么不相信他会在和李政道争论过程中会耍小阴谋),他就是一个热爱物理,而且是他眼中美的物理的人。对于其他事情,他一般都很少关注。


在这里我举三个例子:

第一,杨振宁对于物理学的热爱,是从小培养的。他的父亲杨武之就是第一代留美的中国学生,回国后他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在从小对杨振宁的培养中,一直是自由发展加以适当引导。可以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上学期间,就树立了从事理论物理学的志向,而且,他的数学基础如此之好,也和他父亲的教育很有关系。可以说,他的父亲既引导了杨振宁的发展,又从未强迫他做过什么,在杨振宁世界观初成之时,他一直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这一直深深的影响着他的物理学研究。

第二,在杨所有的工作中,你会发现,杨对于物理有着偏执的美感追求。他认为,物理学家的著作都应该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和逻辑上的无缺点。内容应该简介、清晰,对问题的认识要直击要害,数学结构上要简单、明了。因此,杨对于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狄拉克的工作是非常推崇的。而他自己也是如此践行的,他的杨-米尔斯方程就具备这样的特点。

第三,在70年代后,老杨多次回国。当他面对正处在文革当中的中国时,他一开始的很多看法都是很天真的——他认为这就是为了团结新中国。所以他回美国之后就盛赞了中国的运动(这也成了他的黑点之一),但事实上,这完全是因为他对祖国真挚的感情和毫无政治立场,况且,当时他这样的演说,在美国也是很有风险的。

而且,老杨也是一个有话直说的人,在文革结束后,中国准备搞高能物理(当时李政道就支持了这个事情,所以被国人说爱国。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就是在那个背景下做成的),老杨就一直反对,他无论是在开会中,演讲中都明确表达这个观点,丝毫不考虑当时的中共高层和科学界对这件事的看法。他认为,以当时中国的经济能力,搞高能物理是没有得不偿失的,投入非常大,产出也不确定,诚然,高能物理是杨很重要的研究方向,也是当时理论物理学界的热门,但是,如果将大量经费投入到高能物理,其他一样有价值的领域的研究经费就少了。杨振宁从来都不是依附权贵之人,他只是按照他的标准做他认为对的事情。


 


我相信,如果能认真看完这篇文章,一定会对杨振宁有一个更客观的认识,无论你喜欢他还是不喜欢他,无可否认的是,他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也对我国的物理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更没有人可以否认他的赤子情怀。他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重,他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物理学的骄傲!







 关注微信

        广开智慧之泉      

      微信 liuguangquan6670  









是一种鼓励 |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建议欣赏,请分享到您的朋友圈或好友




广开智慧之泉
临沂首家朗诵自媒体,涵盖书画艺术,人生感悟等综合领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