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基础货币?货币创造是怎么回事?降准和货币乘数又是什么关系?近期,“成方知道”专题策划了关于货币创造的一系列金融知识科普文章,今天推出第二期:货币&货币创造。
经济学中定义的“货币”是指在产品、服务支付以及债务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东西,经历过实物货币、贵金属货币、金属铸币、纸币、电子货币等多种形态的演变。
日常生活中谈到的“货币”,往往是指纸币和硬币,也就是所谓的通货。
理论研讨意义上的“货币”,更多是指包括现金和各种存款等在内的广义货币。
根据IMF《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及编制指南》,主要经济体通常将货币划分成不同层次,各国不同层次货币包含的范围存在差异。
例如,目前美国货币主要划分为M1和M2,其中,M1包括流通中货币、活期存款、其他支票存款;M2包括M1、储蓄存款、小额定期存款、货币市场基金份额。欧元区货币划分为M1、M2和M3,其中,M1包括流通中货币、活期存款;M2包括M1、两年内的定期存款和三个月内的通知存款;M3包括M2、货币市场基金份额、两年内的回购协议和债务证券。
我国货币统计口径自建立以来,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已多次完善。目前我国货币划分为三个层次:
M0为流通中现金,流动性最强;
M1包括M0和单位活期存款,变现能力很强;
M2包括M1、单位定期和其他存款、个人存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非存款机构部门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份额。
目前我国将活期存款作了区分归类,单位活期存款归入M1,居民个人活期存款则归入M1之外的M2中,随着金融创新发展和金融市场深化,未来货币的范畴还会进一步优化与拓宽。
在现代银行体系中,商业银行每吸收一笔存款,需要向中央银行缴纳一定比例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同时,商业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后,会作为企业存款存入银行账户。
假设货币创造只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且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当A银行吸收100元存款时,其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增加存款100元,资产方增加准备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账户上的存款)100元,其中包括10元(100元×10%)法定存款准备金和90元超额存款准备金(见表1)。
如果A银行向a企业发放一笔90元的贷款,同时a企业将这笔贷款存入B银行,则A银行资产方的90元超额存款准备金会转化成贷款(见表2),B银行负债方增加90元存款,资产方增加9元(90元×10%)法定存款准备金和81元超额存款准备金(见表3)。
根据同样的道理,如果B银行继续用超额存款准备金向b企业发放81元贷款,同时b企业又将这笔贷款存入C银行。这个过程一直循环下去,存款货币就会不断派生创造,直到银行体系所有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全部转化为法定存款准备金为止。这一过程中,银行通过不断发放贷款,最终派生的存款货币规模累计将无限接近1000元(100+90+81+……)(见表4)。这就实现了从初始100元到最终1000元的货币创造过程。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
下一期我们将为大家介绍
“基础货币和货币的关系”
下期再见!
货币创造系列往期回顾
第1期:成方知道 | 什么是基础货币?
来源:微信公众号“成方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