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说
当地时间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传承历史文脉,重振古都之脊,需要首都国企的担当与付出。多年来,首开集团以“城市复兴”为己任,倾力参与北京城中轴线的维护修缮保护与传承复兴。从世界文化遗产天坛、故宫的修缮保护,到红色革命旧址北大红楼的修缮服务一体化,从皇城景山街区更新项目的落地实施,到现代奥运场馆“冰丝带”的建设运维……首开人为中轴线这张北京的“金名片”,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3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北京日报以《中轴线上的首开人:续城市文脉 筑美好生活》为题刊发整版报道,全景展现首开人投身中轴线修缮保护、传承历史文脉所作的匠心坚守和不凡贡献。一起来重温中轴线上的首开印记吧。
全文如下
中轴线上的首开人:续城市文脉 筑美好生活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多少古建奇观熠熠生辉,书写着人类文明的赞歌。聚焦华夏大地,无论是作为中华文明的独特载体,还是作为东方文明传统都城核心建筑群的杰出范例,北京中轴线都具有突出的世界性价值。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7.8公里长的北京中轴线上明珠璀璨,淋漓尽致地展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千年底蕴。
为了中轴线的荣光常驻,几十年来,首开集团以“城市复兴”为己任,投身中轴线修缮保护,为重振“北京之脊”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坚守古建营造之道,留住文化传衍中的立体记忆;他们修护街巷胡同肌理,将原本的安详与静谧还给生活;他们初心不改更新城市,让首都北京焕发新鲜活力……一代又一代首开人栉风沐雨,持续擦亮北京中轴线这张“金名片”。
▲中轴线及周边首开参与的重要项目示意图
匠心独运 古建筑闪耀中轴线
岁月沉淀,古建筑矗立在中轴线上,俯瞰这座城市的沧桑风云。从上世纪50年代起,首开先后承接了千余项古建修缮和仿古建筑工程,三次参与天安门城楼修缮,常年承担故宫日常维修任务,十年内接力修缮北大红楼……在首开人的耕耘下,古建的文化记忆愈发鲜活,雕梁画栋渐次闪亮。
坐落在中轴线的中心,紫禁城已经走过六百个春秋,游客们纷至沓来,感受这座伟大的建筑群。不过,时光在这座“历史见证者”身上依然会留下痕迹,亟待有人来抚平。
在2020年紫禁城600周年庆典前,故宫启动了东、西六宫古建筑的下架油饰保养。为了提高工程质量,保养施工前,承担修缮任务的首开古建团队像中医看病一样,先进行“望闻问切”,分析出地仗和油饰彩画的病害,再对症下药,确定施工方案。首开房地集团总承包部故宫项目(部)项目经理王旭介绍:“以下架构件的柱子来说吧,按照文物修缮的原则,我们最大化的保留原工艺原做法,根据地仗破损的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法。”
“故宫屋顶上的每一块琉璃瓦,其实都是一件文物。”王旭说,丽景轩东西配殿的瓦面维修中,首开古建团队坚持以“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保护原则,按照“揭盖不接底”的做法进行保养维修。施工中,首开人还尽力缩小施工作业占地,做好现场布置和安全疏导,尽可能地不影响观众在故宫内的参观。历经两年的修缮,首开人让故宫东、西六宫区域的古建筑以更健康的面貌迎来海内外观众。
在故宫的南端,天安门是首开人在中轴线上参与修缮的又一项大工程。从明清走来,它承载着历史的风云;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它昭示着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
首开集团房修一、房修二公司分别参与了三次天安门城楼的重大修缮任务,尤其以1969年至1970年间的拆除重建工程最具代表性和重要意义。
▲天安门城楼修缮
天安门整座城楼内有60根落地柱,24根童柱,48根瓜柱,共计132根;还有包括桃尖梁、接尾梁、天花梁、五架梁等在内的112根梁、160余根檩、180余根枋及各类斗栱138攒,椽子、望板等构件更是数不胜数,工程量相当之大。提起当年的奋斗时光,天安门修缮工程的参与者、首开集团资深古建专家、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原所长马炳坚仍然历历在目,“重建天安门城楼是当时国内的重大工程,丝毫怠慢不得,绝对不能出错。”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马炳坚和工人师傅们白天像钉子一样“钉”在施工现场,到了夜里,有时候睡觉做梦会梦到哪个地方做错了,都要赶紧起来披上衣服拿着手电去现场检查一番才能安心。尤其在天安门城楼大木的加工制作环节,“每天只有把大木立上了,才能放心地睡觉。”
历经层层蜕变,1970年4月7日,经过112天的日日夜夜,天安门城楼的重建工作终于尘埃落定。
如果说今日的天安门承载着国富民强的荣光,那么位于五四大街上的北大红楼,则留存着中华民族伟大觉醒的红色印记。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0年,历经百年沧桑的北大红楼迎来了一次极为重要的修缮。北大红楼以巨大的磁场,深深影响着在这里修缮的首开人。
▲修缮服务北大红楼,赓续红色血脉
在修缮红楼的70多天里,首开房地集团总承包部北大红楼修缮项目现场经理刘安平几乎看过了五四大街上的每一幕夜色。早上七点半上班到岗,下班回家时间通常是次日凌晨两三点,接手这个项目后,刘安平瘦了快40斤。
那年,北大红楼的四层楼里,刘安平每天都要上上下下几十趟,绕红楼走一圈约二百二三十步,刘安平每天要走好几十圈,他每日的运动量几乎都在两三万步;那年,北京的首场雪比常年来得早些,室外冻得人伸不出手,首开人克服低温对工程项目精雕细琢。
如今,每当面对这些古韵犹存的青瓦红墙,很多首开人便能回忆起那些奋斗的时光。他们的手边是斧凿、是瓦刀,他们的心里却是对文脉的呵护、对历史的敬畏。
有机更新 推动“老城”保护与复兴
红墙之内,文脉蔓延;红墙之外,城市焕新。秉持“复其所有,兴其所无”的理念,首开人在首都核心区的多个历史文化街区里,探索“街区一体化更新”实施模式,修复城市肌理,恢复历史风貌,提升街区活力,补齐民生短板,在让老胡同居民过上新生活的同时,让首都中轴线与城市发展同频。
一城北京,半城胡同,北京的一条条胡同就是这座城市的脉络。时光变迁,部分胡同在岁月中失去了本来的面貌,逐渐成为了“大杂院”。以雨儿胡同30号院为例,几年前,院落中的14户居民住在300平方米的院子里,每户几乎都是三四口人,挤在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里。当时,居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居住条件能有所改善。
2019年,当“共生院”的概念被首开古建设计师张越的团队带到雨儿胡同时,居民们终于看到了院落重生的希望。张越的团队配合老城疏解整治促提升的整体要求,将外迁居民留下的腾空房重新设计,引入新居民、新元素。“共生院”不仅是新老建筑的共生,新老居民的共生,更是历史与现代文化的共生。
▲雨儿胡同中的“共生院”
踏过胡同院落,首开人步履不停,来到繁华大街。全长约1130米雍和宫大街上,300多年前的建筑,时至今日风采不减当年。从2018年5月到2019年9月,项目经理赵斌带领团队用500多个日夜帮助雍和宫大街化身贤居雅巷。
▲雍和宫大街整治完工
为保护典型的民国风格建筑,首开匠人们依据现有半扇门的样式,把整座门洞全部恢复。为兼顾房屋的美观与居住功能,他们不怕费嘴皮子,挨家挨户逐个沟通。即使在北京最热的七八月份,为确保按时交付,匠人们仍顶着太阳,在烤箱一样的施工围挡里忙着“雕梁画栋”“磨砖对缝”。他们一天在1000多米的大街上走了不知道多少个来回,直到走不动了,坐在地上就是一个水印。
不再是全国首寺,但一段段历史基因拼接出今天雍和宫的慢街素院,变成了群众的文化客厅。
街巷有尽头,首开人的耕耘精神却推动着他们持续向前。在紧邻中轴线的皇城景山街区,青砖灰瓦的四合院流传着前尘往事,高处脊檐上的琉璃走兽讲述着历史传说。
为了重塑街区环境、改善居民生活品质,2020年,东城区开启了皇城景山街区的申请式退租工作。首开集团城市更新事业部所辖首开东成公司获得东城区政府正式授权,成为项目的实施主体,这也是北京首个市属国企实施的申请式退租项目。
▲首开集团负责实施的皇城景山街区申请式退租项目
74.5公顷,这是皇城景山街区更新单元的占地面积,也是项目负责人毕晶晶曾用双足丈量过的土地。作为居民自愿申请的退租项目,辖区大部分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意愿强烈,但仍有部分居民因为各种原因不愿退租。每当开展入户工作吃了“闭门羹”,毕晶晶会告诉团队:“我们所面对的不是客户,更不是我们的被管理者,而是我们的亲戚、邻居。”凭借真诚、用心与付出,原本艰难的工作一点点推进。不懈努力下,皇城景山街区已完成一期、二期项目的退租工作。
雨儿胡同、雍和宫大街、皇城景山街区……这些只是首开集团“城市复兴官”名片中的一隅。为城市复兴添砖加瓦,为美好生活持续创新,首开人奏响了一曲绵延不绝的乐章。
筑家兴城 打造地标延续中轴文脉
匠心独运致力传统修缮,大国情怀致敬城市耕耘,古香古色之外,在中轴及其延长线上,首开人还打造了一个个城市地标。
上世纪70年代末,从崇文门十字路口西南角奔西一直到长椿街,全长5公里的街道两边,次第盖起了34栋住宅楼,有板式、有塔式。如今看来极其普通的“火柴盒子”,在当年可是北京的骄傲,是新中国第一批高层住宅楼。
这要从1977年成立的“北京市建委统建办公室”(以下简称“统建办”)说起,它也是首开集团的前身之一。当年,包括首开集团离休干部刘振汉在内,初始的统建办仅有39位成员,他们承担起改善北京市民住房条件的重要使命。
次年,前三门工程建设达到最高潮,一度有近万人参与建设,45台塔式起重机同时出现在工地上,成为北京一道独特的时代风景。很多首开老职工参与了这场为居民圆梦的住宅项目建设,他们为北京乃至全国树立了一个高层住宅项目标杆。从此,一个个高层住宅小区不断在京城拔地而起。
▲前三门住宅区是新中国第一批工业化高层住宅
圆梦不止筑家,首开人心系首都,结缘“双奥”,织就梦想。
时光流转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使得这座城市成为了“双奥之城”,国家速滑馆也成为了城市最美的地标之一。
作为北京中轴线延长线上的现代建筑,国家速滑馆饱含首开人在内的众多建设者的辛苦付出。2018年1月16日,首开联合体中标国家速滑馆PPP项目,会同各参建单位共同打造“冰丝带”。据首开股份总经理助理、国家速滑馆公司总经理张绍辉回忆,当时的他几乎每天三点一线:家、工地、办公室,早上六点半走出家门,晚上九点之后下班已经是日常。
经过近四年的日夜奋战,国家速滑馆建设保质按时推进,也打破了多项世界纪录:它有着世界最大跨度正交双向单层马鞍形索网屋顶;由3360块玻璃拼装而成的曲面幕墙;创下了亚洲之最的1.2万平方米的全冰面设计;引入了全新的“BIM运维系统”和“一体化定位导航系统”的绿色环保智慧场馆。
▲国家速滑馆打破多项世界纪录
首开与奥运的缘分不止于此,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首开就先后参与承建了国家体育馆、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奥运村等大型赛事配套设施。
在历史与现代一脉相承的奥林匹克下沉花园,首开参与修建了其中的2号院和7号院。据项目负责人张金谦介绍,在下沉花园2号院,最为特殊的地方便是“立瓦铺地”。张金谦说,一平方米的面积约需一百多块瓦片铺就,整个2号院占地4080平方米,工作量很大。现在人们目之所及的古韵纹路,均由首开工匠们用几十万片瓦片打造而成,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华灯初上的下沉广场二号院
而在7号院,内桥上的木雕熠熠生辉,奇异精美。谈起这些木雕的安装,张金谦感慨万千。一座木雕有700-800斤重,“当时吊车无法进入,所以我们是纯粹的人工搬运和安装。”彼时,工匠先用软一点的材质将木雕底部垫起,用绳子将木雕捆紧,确定木雕已经被包裹住后,大约30个人同时发力,将木雕移动到已经固定好的台座上,看好四周面积余量,轻轻放置。
平时看起来强壮有力的工匠们,在这700多斤的“大块头”面前,显得有些“渺小”。咬紧牙关,涨红了脸,手臂攥出了青筋,首开的师傅们使出浑身力气。“雕塑一定要完好无损地亮相。”张金谦说,在保障绝对安全的情况下,师傅们一步一步、一米一米、小心翼翼、完好无损地完成了精准安装。
中轴线上,有古韵悠长,亦有现代文明闪闪发光。首开人奋斗不懈,在中轴线上打造一个个城市地标,筑就民生“幸福巢”,焕发城市新面貌。
守护初心 服务城市永不停歇
除了修缮与打造一个个建筑,首开人还以专业、细心的奉献精神,数十年如一日地服务着中轴线上众多的文化设施和社区院落,守护万家灯火,用贴心的服务串联起“人民的中轴线”的文化底色。
前三门住宅楼建成后的四十余年间,首开集团天岳恒公司前三门项目部始终如一地守护着住在这里的居民。12个社区,24个小区,2400余户居民,首开天岳恒公司前三门项目部所管辖的区域堪称庞大,管理起来也并非易事。
▲首开天岳恒公司在前三门小区日常巡检
据“老物业人”吴丽丽回忆,四十多年来,首开天岳恒公司不断吸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逐渐成为首都物管行业的先行者。从早期的“被动服务”,到“五费统收”走向正轨,到“随叫随到,随报随修”,再到改造老旧小区、创新物业管理机制,首开天岳恒公司逐渐形成国企标准,完善首开做法、总结首开经验、探索首开模式,在发挥“红色物业”国企优势的同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匠心修缮红楼,倾心服务红楼,2021年4月19日,首开集团亿方物业公司正式接手北大红楼物业服务,主要负责红楼的保安、保洁、中控室值守、微型消防站值守、会议服务、楼层安全巡视、检票、安检、电话客服等工作。举全公司之力,亿方物业从各项目调配得力干将、各专业优秀人才,年轻党员、团员组建红楼物业服务团队。在红楼物业团队进场前,红楼刚刚修缮完,物业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开荒保洁。由于是文物,窗框和纱窗不能用水冲洗,保洁员们就用软毛刷一点一点地刷,再用吹风机小心翼翼地吹去灰尘。
▲首开亿方物业公司精细化实施北大红楼日常维护
在参观高峰期,北大红楼入口排起游龙似的长队是常事。严格按照一米线排队、提前预约刷身份证、大小包安检……面对成百上千的参观者,红楼物业团队的保安和安检员有条不紊,耐心引导,有效化解现场问题。
此外,在国家速滑馆,首开亿方物业公司另一支队伍也在忙碌着。2021年8月,服务团队122人进入速滑馆,开始了对“冰丝带”的守护。每天两万步,他们走遍国家速滑馆的每一个角落,对每一处设备做记录、编号和归类。一个月内,他们共梳理出六大系统,列数1000余个房间,并把房间都编上号码,在这些房间中,又重点挑出38个重点机房。同时,根据房间里设备的功能,为3万余个设备设施建立台账。
▲在国家速滑馆中进行日常维护的首开物业团队
守护一座城,也是守护着首开人的初心。在繁忙的生活中,首开人脚踏实地,日复一日守护生活的温度与美好。
传承古建文化,助力城市焕新,致力家国事业,守万家灯火,护一方平安,在北京中轴线上,一个个首开人奏响奋斗战歌,一个个温暖故事传递责任情怀。以初心,以使命,以不改本色,以匠人精神,平凡的首开人让中轴线愈发闪耀。
— END —
来源:北京日报
———————————
责任编辑:刘思彤
策划审核:集团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