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跟不同院系的同事们座谈,谈学习体会。大家事业心很强,爱岗敬业,对教育工作的一些问题提出不少担心。讨论很受教益。
幸运的是,我在听课后,感到眼界开阔了,甚至有点豁然开朗,于是感到轻松,而非焦虑。
轻松来自于对一些问题有了更加开阔的认识。
比如,“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因工作关系,常常把拔尖创新人才限定在数理化基础学科的小天才们,实际上,基础学科的天才巨牛只是其中一类。
主讲人说,当前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有三类:基础学科人才、战略亟需人才、创新创业人才。
而且他有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战略亟需人才对应的是“卡脖子”,那么“基础学科人才”对应的是“卡脑袋”。
我笑说,那么“创新创业人才”,叫做“卡嘴巴”吧,卡的是嘴巴和口袋。
脖子、脑袋、口袋(嘴巴),都重要。不能仅仅追求一项,也不能因为哪个一时光线靓丽,就拿它当尺子衡量所有人。事实上,即使在北大数学学院,之后真正做理论的大概也就五分之一。
“拔尖创新人才”在人才的头部,尚且如此多类,那么整体的人才队伍,一定更加色彩斑斓、千姿百态、多姿多彩。
就像秋天的世界,有着无比丰富的光谱,不能执其一端,定其一色,限制其他。想起同事高超老师拍的这张未名湖照片,真是多姿多彩。
此前我常鼓励孩子们多去探索各种的可能性,比如做解决具体问题的技术人才,比如做促进转化的创业类人才……这些都是出路。今日更加相信。
鼓励学生们,也是鼓励自己的孩子,也是鼓励自己。毕竟探索是终身的。人的一生,都是学生。陶行知先生说:“出世即开蒙,进棺材才毕业”。可学可看可做的,真是太多了。
“性之所近、力之所能”,找到自己的。世界那么大,行业那么多,一定有自己合适的天地,一定有自己能做出点成绩的地方。焦虑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