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系列化调技术措施

健康   2024-11-16 19:30   新疆  

系列化调技术是棉花高产重要的栽培技术。化调一般采用缩节胺(DPC)对棉花生长期实施调控的一种措施,尤其在滴水出苗的棉田,棉花早期水肥足,化控不及时易使营养生长过旺,推迟现蕾期。棉花花铃期化控不及时又导致棉花油条、赘芽丛生,推迟现蕾开花,蕾铃脱落严重,造成后期管理难度大的被动局面。棉花系列化调做好了,对棉花根系发育好,抗逆性增强,中期节间均匀,生长稳健,后期透光好,解决了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之间的矛盾,能够促进棉花早熟,达到高产、稳产、优质的目标,增产效果显著。

一、缩节胺的理化性质及作用
(一)缩节胺的理化性质
缩节胺的化学名称为:氯化二甲基哌啶鎓。
理化性质:纯品为白色结晶,无气味。原药为白色或浅黄色粉状物。相对分子量为149.66,密度1.187,熔点285℃,易溶于水,20℃水中的溶解度为100%可溶。
(二)缩节胺的作用
1.缩节胺在棉花上的应用,通过叶片、根、茎等部位吸收传导至植物全体,减低植物体内赤霉素的活性,从而抑制细胞的伸长,但不减少细胞的数量,使单位体积内的细胞数量相应增多,使茎杆粗壮,节间紧凑,株高降低,增加棉花的抗倒伏能力。

2.调节棉花叶片的发育及功能,提高叶片光合速率,增加叶片光合产物的输出,改善叶片活性氧代谢,延缓叶片衰老。

3.促进棉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换,提高早结铃和结铃性,提高棉花产量。

二、缩节胺在棉花调控中的使用原则
(一)遵循“早、轻、勤”的原则

全程化控对棉花的生长既有促进又有控制,苗期施用具有促下控上的作用,花铃期施用主要是控制棉花的旺长,促进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塑造良好株型,简化中后期管理。
(二)遵循“因地制宜、因苗、因地分类化调”的原则

根据棉花的长势长相分类指导,因苗实策。
三、系列化调技术措施
一般全程系统化调进行5-6次,机车化调一定要做到喷施均匀,雾化效果好,用药量准确。
(一) 苗期化调
出苗到一叶一心时,进行第一次化调,此阶段易出现两个突出问题:棉花易发生根腐病,盐碱地土壤板结、或整地过湿、或遇到下雨,棉苗易死亡;在高温情况下,易形成高脚苗。

为了增强棉苗对不利条件的抵抗力和防止高脚苗出现,控制始节高度,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促根壮苗,在棉苗出齐后要喷施缩节胺,用量1克/亩。

第二次化调在棉花2-3叶期进行,亩用缩节胺0.3-0.5克,其目的是控制棉株节间长度和促进花芽分化。
(二)蕾期化调
第三次化调在5-6片真叶时进行,亩用缩节胺1-1.2克,其目的是促进根系发育,保证棉苗蕾期生长稳健,防止蕾脱落,促进早开花。
(三)花铃期化调
第四次化调以补调或点片调为主,对点片长势旺的棉苗,亩用缩节胺1.5-2克,其目的是防止早灌水棉田及生长势旺的品种滴头水后出现旺长而形成空果苔,促进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使营养物质向蕾铃中分配,塑造理想株型。此时应注意是在打顶前10-15天棉田忌用缩节胺或含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叶面肥。

(四)打顶后化调(封顶控)
第五次化调:在打顶后7-10天进行(待顶部果枝第二果节伸出长3-4厘米时进行化调),亩用缩节胺4-6克。

第六次化调:待顶部果枝第二果节伸出长6-7厘米时进行化调,亩用缩节胺6-8克。
在对长势旺的棉田打顶后要进行第三次封顶控,亩用缩节胺8-10克。防止上部果枝过度伸长造成中部郁蔽,控制无效花蕾和赘芽生长,忌一次性大剂量缩节胺化控,否则易形成空果枝或影响盖顶桃。

一家之言,难免偏激和不足,如有建议和意见请文后留言交流!

图文编辑:天山植保,转载请注明出处!

天山植保
密切关注农业生产需求,提供农业生产丶作物健康等相关技术普及服务,时刻期待您的互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