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料,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和棉纺织工业的原料。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新疆棉花产量512.9万吨,占全国产量的89.5%;种植面积2506.1千公顷,占全国种植面积的82.8%,“中国棉花看新疆”的局面已全面形成。新疆作为我国棉花主产区,其棉花品质和产量直接决定了我国棉花产业以及纺织业发展的态势。虽然目前随着新疆棉花主产区地位越来越坚固,研究重心向延长棉花产业链转移,但忽视了生产对于棉花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分析新疆棉花生产现状,针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期促进新疆棉花提质增效,为棉花产业蓬勃发展打下基础。
1 棉花生产现状
1.1 植棉面积和总产量增加,并趋于稳定
由图1可知,2011年以来新疆棉花种植面积与产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整体是波动上升,然后趋于平稳。2013年至2014年棉花播种面积、产量大幅度增加,得益于2014年国家在新疆进行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的植棉积极性。由于农业结构调整,科学调减次宜产棉区、风险产棉区,棉花播种面积在2015—2016年有所减少,但随着2017年新疆深化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植棉面积、产量逐年递增并趋于平缓。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新疆棉花播种面积为2506.1千公顷,总产量为512.9万吨,相较于2011年,棉花播种面积增加868千公顷,增长34.64%;棉花产量增加223.1万吨,增长43.5%。
注: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
图1 2011—2021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变化情况
1.2 生产布局逐渐优化,品质有所提升
近年来,为了促进棉花质量提升,新疆调减次宜产棉区、风险产棉区,不断引导棉花生产布局向优势地区集中。根据新疆农业农村厅2021年农业动态可知,全区共退减无水源保障、果棉间作等次宜产棉面积20多千公顷,将棉花生产向适宜产棉地区集中,优化生产布局,提升棉花品质。2021年,全区“万亩”以上棉花品种数量由2020年的64个减至45个,棉花精量播种覆盖率达88%,化学打顶、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到位率达85%,棉花机械化采收率首次突破80%,正是这些举措促进棉花品质提升。2021年全区棉花绒长、颜色级、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等品质指标也同比实现较大幅度提升,棉花质量好于上年,生产效益持续提升。
2 棉花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棉花品种“多乱杂”现象突出
影响新疆棉花生产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品种多、乱、杂,这不仅加重新疆棉花品种混乱的局面,还不利于棉花品质提升。2021年,全区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的棉花品种数量有45个。当前,新疆棉花品种同质化严重、突破性品种少、种子知识产权保护缺乏。首先,新品种更换速度快,生产中应用时间短,良种繁育工作严重不足。有些种子企业技术到位率不高,生产出的棉种品种特性发生变化,退化明显,其抗病性、纯度、品质下降,加重了棉花品种混乱。其次,品种套牌或假冒现象普遍存在,品种选育单位提供的基础种子与棉种经营企业销售的种子不一致,导致棉花质量参差不齐。再者,为追求经济效益,生产单位及棉农重产量轻品质,侧重选择产量和衣分双高的品种,导致棉花的品质下降、市场竞争力不强。
2.2 棉花生产环境逐渐恶化
随着新疆成为我国棉花主产区,棉花多年连作,棉花生产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灌排、水资源浪费、过量施肥、残膜污染等问题,导致土壤表层盐渍化和土壤板结严重,土壤肥力下降,水资源短缺,棉花生产环境逐渐恶化。近年来,全球变暖,极端恶劣天气增多,自然灾害及病虫害加剧,滥施农药,加重了棉花生产环境恶化。由于新疆多年来棉花大面积连作,土壤肥力下降,棉农为了产出效益过量施肥,使棉花抗病虫害能力减弱以及加剧环境污染。新疆本身水资源匮乏,棉花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灌溉以及灌溉过程中水资源的蒸发、渗漏都加重水资源短缺。据新疆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2021年全区用于棉花生产的地膜覆盖面积为1600千公顷。即使对大部分地膜进行回收利用,但仍存在很大的残膜污染,严重影响棉花正常发育,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2.3 棉花生产成本投入高
近年来,新疆棉花生产劳动力不足,雇工费用、化肥和灌溉等物质费用不断增加,导致农户棉花生产成本持续提高。根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新疆不论是机采棉还是手摘棉,种植成本均上涨。新疆地方机采棉自有土地植棉总成本21300元/公顷,同比增加16.5%;新疆地方手摘棉自有土地植棉总成本32040元/公顷,同比增加12.8%。新疆地方机采棉租地植棉总成本为33420元/公顷,同比增加31.3%。其中,机械作业总成本5835元/公顷,同比增幅9.6%。新疆地方手摘棉租地植棉总成本为44160元/公顷,同比增加24.1%。其中,人工总成本16305元/公顷,同比增幅 7.0%。机采棉和手摘棉的租地、化肥和农药费用增幅较大,分别为12120元/公顷、5625元/公顷、1650元/公顷,同比增幅分别为69.1%、36.7%、28.1%。新疆棉花生产成本投入不断增加,一方面降低棉农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成本高导致比较优势下降,不利于提高我国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
2.4 棉农技术素养低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非农就业机会增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生活。当前从事棉花种植的劳动力大多是中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低、技术素养不高,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当前棉农大多是依照传统的种植经验来进行种植,种植过程中遇到问题一般凭经验解决,没有系统科学的种植知识,对于科技的认知水平不高。由于棉农年龄大、受教育程度低,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不高,学习能力弱,即使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棉农难以将新知识、新技术很好地运用于棉花生产过程中,成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障碍,不利于棉花品质提升。
2.5 机采棉质量较差
随着新疆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现如今新疆棉花采收方式大部分是机采。2021年,北疆机采棉比例超过90%,南疆机采棉比例也接近80%。机采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采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但也带来了质量问题。相较于手摘棉,机采棉含杂率高,棉花质量较差。首先,机采棉技术与棉花品种不匹配,导致机采棉质量不佳。机采对于棉花株型、种植密度、结铃高度、结铃间距等都有要求,不是所有棉花品种都适合机采。其次,机采棉存在明显的“新旧三丝”问题,即采摘的棉花中不仅含有棉花干叶、棉秆,还含有化纤丝、有色织物、农膜残片、滴灌带等杂物。再者,配套栽培技术不到位,导致吐絮集中度差,机械采收时棉花含杂率偏高。脱叶催熟技术应用掌握情况也会影响机采棉质量,喷洒时间、喷洒浓度在不同的棉花品种和种植密度上有差异,把握不好会导致含杂率高。
3 对策及建议
3.1 多措并举,强化品种管理
强化品种管理,不仅需要政策引导、组织管理,还需要资金支持、技术创新。政策上,积极促进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与棉花质量挂钩,将质量纳入补贴标准,引导棉农使用品质指标好的棉种。制定相关政策,大力推广“一主两辅”用种模式,鼓励因地制宜选取适宜品种进行“一县一品”、“多县一品”。管理上,政府要发挥监督职能,加强对棉种经销商所售种子的监管,充分了解所售棉种来源及其他相关信息,保障种质资源安全。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积极组织科研院所与具有研发能力的种子企业合作交流,共同研发优质棉花品种。资金上,政府尽可能提供资金支持,助力科研院所研究出适宜环境气候、满足市场需求的高品质棉花品种。政府通过为科研院所与种子企业搭建桥梁,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优势互补促进棉种研发。技术上,科研院所发挥技术创新能力,组建棉花品种研发实验室,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创新骨干”为主的创新团队,进行棉花品种研发、筛选,保障新疆棉种资源安全。通过在棉花品种研发、销售、种植方面下功夫,加强棉花品种管理,解决棉花品种“多、乱、杂”问题,提升棉花品质。
3.2 科技创新,改善生产环境
要想改善当下棉花的生产环境,最重要的就是科技创新。针对残膜污染,即使加大对地膜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利益驱使依然会导致残膜污染,故而只有从源头出发,加大对生物降解膜的研发力度以及攻克棉花无膜栽培技术难关。针对水资源浪费,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创新以及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降低新疆水资源分布不均对农业带来的影响,尽可能减少水资源在分配过程中流失、蒸发、渗漏。针对过量施肥,要落实科学施肥,在对土壤营养成分进行鉴定的基础上,按需施肥,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针对病虫害防治,重点在“防”上下功夫。利用现代光、电、数控技术、无线传输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还可以培育棉田常见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加强对病虫害的防范,减少化肥施用量。针对土壤肥力下降,在减少残膜污染、控制化肥施用、减少农药使用的基础上,要用微生物技术进行土壤修复,需要科研人员加大对土壤修复的研究,积极研发土壤修复材料,攻克土壤修复技术难关,恢复棉田土壤肥力。只有依靠一系列的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改善新疆棉花生产环境,促进棉花提质增效。
3.3 多管齐下,降低成本投入
由于土地成本、人工成本、化肥农药费用是棉花生产成本占比较大的几个部分,故而想要降低成本投入,就得对症下药,从这三部分出发。一是推动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落实土地确权颁证,规范土地流转方式、路径、补偿标准等,引导小规模农户土地流转到植棉大户和企业或者鼓励棉农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形成规模化经营。二是提高机械使用率,降低人工成本。在全疆积极推行使用精量播种、节水灌溉设施、机械化采收等,政府加大宣传、补贴力度,鼓励引导棉农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效率,减少人工投入。三是打造智慧农业,精准施肥用药。通过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平台等,积极打造棉花种植数字化管理平台,向“智能种植”转变,科学监测棉花生产的化肥、农药施用量,科学精准施肥用药,形成统一科学的田间管理。加强棉农、合作社与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间开展技术服务合作,避免棉农因缺乏种植经验追求高产而过量施肥用药的情况,减少化肥农药费用。
3.4 人才引进,加强生产队伍建设
要想提升棉农技术素养,不仅需要进行人才引进,由专业人才指导棉农生产;还需要培育新型职业棉农,让棉农自己掌握专业知识进行生产,加强棉花生产队伍建设。首先,政府通过资金支持,从高校、科研院所引进棉花种植技术相关的专业型人才,提升新疆棉花种植水平。政府牵头,加强棉农、合作社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开展技术服务合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加强对棉农技术培训和棉花生产精准指导。其次,农业部门组织新型职业棉农培训,培育新型职业棉农。对于渴求新知识、新技术的棉农,为他们提供专业化培训。重点聚焦于长期从事棉花生产、有一定生产规模、文化素质较高的种植大户、合作社骨干、愿意投身于棉花生产的青年等人,结合实际情况,邀请专家对培育对象进行理论培训和实地指导,重点运用“田间课堂”,面对面讲、手把手教,使这些人自身掌握棉花种植技术,拥有独立解决棉花生产问题的能力。通过技术支持以及知识传授,为传统棉农提供技术帮扶,为新型职业棉农提供知识、技术传授,提升棉农技术素养,为新疆棉花生产保驾护航。
3.5 多方合力,提高机采质量
由于棉花品种、种植模式、种植管理技术等都会影响机采棉的质量,所以需要棉农、科研工作者、机械师等一起合作,共同努力为棉花品质保驾护航。科研工作者要选育适合机采的棉花品种,培育出产量高、品质好的机采棉品种。科研人员还要研究确定不同棉种适用的脱叶催熟剂、积极探索配套栽培技术,指导棉农科学种植管理。棉农作为棉花种植管理者,要按期完成播种、栽培、田间水肥管理、打顶、化学脱叶剂使用等操作;要选取适合机采的棉花品种,在种植过程中要控制种植密度、听从农艺师指导按时喷洒脱叶剂,机采前在保证棉花不落地的情况下捡拾棉田里的“新旧三丝”织物,保证棉田清洁,便于后续机采。机械师在进行田间作业时与农户相互配合,找寻合适的采摘时机,切忌赶进度匆忙了事;要积极在全疆范围内推广最近获国家发明专利的“一种高品质新疆机采棉生产方法”和“以机采棉为原料的无地膜污染棉纱生产方法”,提高机采棉质量。
4 结语
通过对近十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产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新疆棉花生产不论是在种植规模还是在产量上都趋于稳定,承担着我国棉花生产的重任。然而,新疆棉花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约着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且不同阶段,棉花生产过程中还会出现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教训、积累经验,要针对这些问题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促进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
作者:刘嘉嘉,黄福江(新疆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来源:棉花科学2022年第5期,图文编辑:天山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