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大型历史黄梅戏《伊犁月》亮相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跌宕起伏的剧情、声情并茂的演绎让太湖名人王大枢,一个深处逆境、自强不息的中国士大夫过长江、越天山,从历史中缓缓走来。
凝视着王大枢遥远又亲切的身影,人群中的陈卫群逐渐模糊了双眼。陈卫群是太湖县实验中学的一名老师,悠扬的黄梅曲调将他的思绪拉回了去年5月,那个承载着教育梦想的夏天,陈卫群正以一名援疆老师的身份,走着前人曾经走过的路。
“新疆的面积占中国的1/6,我想去看一下大好河山,想了解一下那边的风土人情。王大枢也是我们百里的人,当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能够在那里做了那么多事,其实我很钦佩他,是他的精神所在,激励着我到那边去。”陈卫群告诉记者。
曾经,王大枢发配伊犁,只身踏上这吉凶难料的无垠沙漠,在绝境中编撰出伊犁地区第一部地方志《伊犁志》;如今,陈卫群支教皮山,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师友共赴昆仑雪山,一段关于安徽老师与新疆学生的故事永远写在了天山脚下。
“当时由于工作的需要,派我带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那边大型活动的话,都需要自己抬着板凳,那些小孩子自己能把板凳从4楼搬到操场,确实可爱,动手能力很强。”陈卫群激动地回想起那段援疆岁月。
刚刚入学,陈卫群惊喜地发现了学生身上独特的“运动潜质”,而孩子们对这个远道而来的新老师更是充满了热情与好奇。于是,一声哨响,运动场上,开启了一场教学相长的双向奔赴。
“有一次上体育课,我就看到几个七年级的小孩在那里打篮球,他们弹跳非常好,身体素质非常好,当时我就决定给他们组建一个篮球兴趣班。”
从传送技巧到运球上篮,从竞技精神到合作意识。怀着“因材施教”的理念,陈卫群将爱好专业化,让教学兴趣化。望着眼前意气风发的少年,陈卫群对新疆体育发展充满了信心,而这份信心来源于这份从全国凝聚起来的援疆力量。
当体育点燃了“动感十足”的激情岁月,艺术则演绎着“静以修身”的沉淀时光。陈卫群的爱人是一名工艺美术大师,其创作的陶瓷工艺清雅怡人,独具匠心。受爱人的影响,陈卫群也热衷于陶瓷工艺,并深切地感受到传统工艺带来的内在力量。于是,一个传播艺术的梦想在这位体育老师心中萌发。
“因为小学一年级的小孩,他是一种懵懂的状态,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培养他的一种兴趣,所以我从小学一年级就培养他们这种陶瓷文化,让他们感兴趣,让我们这种陶瓷文化深入到新疆的孩子们心中去。”陈卫群说。
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生动的理论讲解已经不能满足这些求知若渴的孩子们了,看着一双双天真烂漫又神采奕奕的眼睛,陈卫群深知陶瓷已经成为照亮孩子的一束光,但这还不够,现在他要做的是打开一扇文化之窗,让孩子充分吸收文化与艺术带来的星汉灿烂。于是,经过与友人的商议,一座太湖人创建的陶瓷艺术馆正式“落户”皮山。
皖疆陶艺工作室成立后,陈卫群真正地让陶瓷从艺术走进了生活。在这里,学生不仅可以亲身体验陶瓷是如何诞生的,还能将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集中展示。专注地神情、细腻的手法都藏着孩子们对美的想象。然而,没过多久,一道难题就摆在了陈卫群的面前。
新疆的泥巴和景德镇的泥巴是不一样的,陈卫群也试着用新疆的泥土来做陶艺,结果他那边泥巴烧不到高温,陈卫群他们试着烧了一窑,烧了一个作品,结果它全部化掉了,而且粘在板子上,那边泥巴的话只能做陶,不能做瓷,所以用土还是要景德镇那边的土,但是邮寄的费用比土还贵。
从孩子们渴望的眼神中,陈卫群知道,陶艺工作室不仅是自己的梦想,更是学生们的希望。面对当下的问题,陈卫群没有犹豫,当即决定自费从景德镇运送泥土,用完了就接着续上,前后持续了三个批次,直到之后引入社团经费,泥土问题才得以圆满解决。在陈卫群手把手的教学下,学生们轻闻着泥土的清香,用双手搭建着自己的艺术梦想,他们静思又灵动,在一笔一划的勾勒与书写间懂得了何为美好,也学会了美好何为。
新疆皮山县安徽实验学校八年级学生伊力亚斯·麦麦提托合提说:“在援疆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一步步走进陶艺的世界,从陌生的工具,陌生的专业名词, 再到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援疆老师的悉心指导,陶艺课程对我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有很大帮助,不仅传授了我们技艺,更传递我们热爱生活和坚持的精神。”
如今,陈卫群已经离开了新疆,但皖疆陶艺术工作室永远留在了皮山。为了让自己离开后,制陶技艺还能一直有人教授,陈老师特意培养了三个徒弟,分别是两个初中老师,一个小学老师。如今,三位老师正全心全意致力于陶瓷艺术的传播,一座皖疆陶艺工作室将继续见证了这段跨越千里的文化情缘。
新疆皮山县安徽实验学校九年级党支部书记赵龙龙说:“应国家号召,安徽援疆教育项目持续深入推进,在我校援疆教师陈卫群的组织策划下成立了皖疆陶艺工作室,工作室以社团的形式开展,教授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陶艺制作,老师们积极主动,学生们乐于学习,在陶艺制作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我们不仅掌握了陶艺的基本技能,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陶艺课程的开设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让他们创作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增进了皖疆两地的情感,有助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声“China”,它蕴含着以陶瓷为代表的,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当老师们从全国各地奔赴新疆,正是为了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传扬,跋山涉水在这条新时代丝绸之路上。在皖疆情深的文化交融中,陈老师虽身在异乡,耳边却回荡着声声黄梅悠扬。
“当时有一个团队到那边去演出了一场黄梅戏,我就在现场,当时有很多人看,那一场演出非常成功,我是从头看到尾,而且有很多学生过去,他们都很热情。”陈卫群深情地回忆起在新疆的点点滴滴。
当乡音在皮山唱响,思乡之情也油然而生。望着眼前苍茫而又柔美的皮山景象,陈卫群脑海里浮现了前辈王大枢,从家乡出发拖着孤独的背影踏入那漫天黄沙,荒芜而又苍凉。如今的新疆,一排排光伏逐日而舞,一条条银线飞架南北,一批批援疆人将文化尽情播撒,绘就边疆繁花似锦,情深意长。
新疆皮山县安徽实验学校学生热孜耶·麦麦提说:“ 黄梅戏是安徽的传统文化,从七年级开始我们就接触了黄梅戏,刚刚学黄梅戏的时候感觉这个会很难,可是我们教导老师耐心的教学让我们了解了黄梅戏的内容,很高兴会有这样一次学习体验,也很感谢老师们的辛苦教导。”
当安徽戏曲吹拂着新疆孩童的心田,新疆特色也丰盈了援疆老师的世界。在陈老师看来,好像新疆的每个孩子生来就会唱歌、跳舞似的,那舒展的身姿和清脆的歌喉,流淌着雪山之水般的清澈与纯洁,传达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在场的每个人,也会不经意间手舞足蹈起来,就这样地“入乡随俗”了。如此美好的异域风情让陈卫群难以忘怀,他想更深入、更全面走进这个让他“一见倾心”的城市,直到援疆结束,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要带着家人一起感受这里的奇特景观和别样风情,这一次,他是行者,也是归人。
陈卫群说:“我的儿子是学音乐的,我也是想带孩子去体验一下少数民族的一种文化,然后让他看一下我曾经工作生活的地方,让他感受一下那边的气候、风土人情。”
到了皮山后,陈卫群一家人首先去看望了几位曾经的学生。一顶帐篷,两地人民,好客的当地居民端上了新鲜硕大的石榴籽,带着甜蜜的味道,新疆儿童的歌声和安徽青年琴音交织在一起,伴随韵律油然而生的是艺术的协调和心灵的和谐。长辈们脸带笑意地望着眼前的一幕,眼神中满是欣慰和骄傲,他们是父母的孩子,传唱着家庭温暖,他们更是中国的孩子,延续着民族情感。此时,大家的心就如同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h回到家乡的陈卫群心心念念着新疆孩子,也时时刻刻守护着太湖学子。回到太湖实验中学后,他给学生们讲述着新疆的奇妙见闻,描述着祖国的异域风光,更告诉他们,中华各族文化的深厚、丰富、多元,新疆孩子们载歌载舞中洋溢的开朗、热情更成为照耀陈卫群内心的灿烂星光,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们也能走出体育中考的学业压力,更多感受运动、艺术带来的欢愉和自信。
不同的文化可以教出不同文化的小孩,然后想把两边的优点都能集中一下,对孩子的将来的发展会有好处的。
太湖县实验中学初一学生唐辰说:“ 我觉得我们体育老师陈老师是一个好老师,平时也像同伴一般陪伴我们成长。当我听到陈老师援疆的故事以后,我对他的那种奉献精神感到十分的敬佩,同时那种精神也激励着我们好好学习,未来对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陈卫群就像一座桥梁,链接起皖疆两地少年儿童的心房,让他们能听到对方的故事,了解彼此的文化,在同一片蓝天下感受那份虽远在千里却血脉相连的民族情感。而在安徽,还有无数座像陈老师这样的桥梁,他们以知识为基石,以爱为钢梁,促成安徽各地文化与新疆独特风情的各美其美相互交融,运动之美、艺术之美、思想之美、科学之美川流不息,自由流淌,汇聚成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磅礴力量。
安徽援疆老师李萍说:“援疆工作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久治安的重要决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安徽援疆支教的语文老师,我将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帮助新疆的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成为建设家乡和祖国的栋梁之才,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帮助当地老师提高教学水平,带动学习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共同为新疆的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一年多的朝夕相处中,老师们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一同出发、携手共进,是同事,更是战友。虽然来自不同市县,却有着共同的信念,即便教授不同的学科,但都是为了传播知识与智慧。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他们相互结识、彼此欣赏,扬先生之风,话山高水长。
“和我一批过去的是42名老师,其实这42名老师都很优秀,他们都在努力的做事。我这次回来以后,还专程到淮北去看了两名老师,茫茫大海当中在援疆的路上遇见他们,确实是一种情分。”陈卫群说。
42名老师,跨越千山万水,奔赴美好“疆”来。在42名老师之前,还有无数个安徽援疆老师,他们从江淮大地走向茫茫戈壁,直面气候万千、地形变幻,抒发了情满皮山的心之所向。在这42名老师之后,还会有无数个援疆老师,行走在这条横跨祖国南北的轨迹上,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留下他们务实厚重的深深足迹,在祖国边疆绽放无悔芳华。
“太湖县教育局积极响应省市对口援疆工作的部署,在教师结构性缺编的情况下,先后选派3批4名教师支援新疆教育。我们的教师到新疆后,确实感到身体上的不适应,但他们没有退缩,没有后悔,而认为这是一个加强文化交流的难得的机会。面对支援学校的老师与学生,更加坚定了他们支教的决心。在支教期间,援疆教师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优势,加强语言与文化交流,站在教学一线,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传递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为新疆教育事业和促进民族团结做出了积极贡献。”太湖县教育局副局长熊玉霜告诉记者。
葱郁绿洲,巍峨雪山,见证着山河壮美的“诗与远方”,援疆人跋涉的身影定格最浪漫的人文风光;驼铃声响,古道楼兰,诉说着丝绸之路的韵味悠长,援疆人深厚的足迹踏响最恢弘的时代交响。当脚步重回故土,那段援疆岁月的一切都没有远离,每一张笑脸,每一支舞蹈,每一束花草,都保留在援疆人心灵最深处,恰似天山雪水静默流淌,又如黄山奇峰注目远望。
巍巍天山,意气风发;悠悠文化,薪火相传。在这条援疆之路上,他们看到了新疆景,那是携手描绘的千里江山;他们做到了新疆事,那是共同打造的文化家园;他们更创造了新疆缘,那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美美与共、生生不息。
推
荐
阅
读
声 明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一键四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