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到国际舞台寻找更大的机遇,同时也要明白海外市场已经不再是俯拾即是的果实,尽管赚钱仍是主旋律,但海外遍地已不是钱——是更多的政策变化,是更激烈的行业内卷,是更难的成本压缩。
博弈一:关税大棒举起,就不会轻易放下
出海的中国企业,与逆全球化博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实施了近3000项贸易限制措施,约为2015年的5倍。
2024年以来,更多经济体加入上调关税行列,特别是出台专门针对中国或意在打压自华进口产品的关税政策。美国宣布提高部分中国商品的301关税,并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板等多项产品加征关税。美国还联合墨西哥,对自墨进口且含有在中国、白俄罗斯、伊朗和俄罗斯冶炼或铸造成分的钢铝产品加征关税。
在美国带动下,加拿大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和钢铝产品加征高额关税,并计划进一步对电池和电池部件、半导体、太阳能产品和关键矿物等领域的中国产品加征新关税。欧盟发起对华电动车反补贴调查,从2024年7月开始对自中国进口纯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并将在11月决定是否采取为期5年的最终关税措施。
我们认为,关税反映了出海的中国企业与逆全球化的博弈。接下来的关税大棒,举起后就不会轻易放下,关税带来的贸易壁垒短时间会更深刻影响中国企业出海。
机会1:“一带一路”之下,“连接器”国家的地位将更加重要
当关税来临,一个确定的趋势是,中国企业会加速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建厂。
我们从2023年中国对外投资地区结构来看:
中国对外投资年度流量和历史存量排名均依次为亚洲、拉丁美洲、欧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亚洲在我国对外投资中居绝对主导地位,分别占年度流量和历史存量的79.87%、68.17%。
毫无疑问,“一带一路”国家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建厂、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但这其中,有一些国家正扮演着“连接器”的作用。
“连接器”国家是指不同于金砖国家的另一组新兴国家,包括越南、匈牙利、墨西哥、摩洛哥和印尼。这一术语将上述国家定义为满足制造业需求的服务者、技术产业重要零部件或芯片的供应者,以及高收入国家维持生产能力所需原材料的供应者。
比如越南连接了中国与东南亚、中国与美国的市场贸易;墨西哥连接了中国与北美、中国与拉美市场的贸易;而匈牙利则是中国企业出海欧洲的桥头堡。麦肯锡的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企业已将从中国进口的比例削减了30%,转而加大对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采购力度。
“连接器”国家的最大特征是跨越了新的地缘政治断层线,为碎片化的世界提供制造业支持。未来,这些“连接器”国家,将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节点市场,战略位置将更加重要。通过“连接器”国家,中国参与全球供应链重塑,掌控新格局新秩序,与逆全球化博弈。
机会2:超级工厂崛起,跨国性工厂越来越多
接下来从工厂的角度看,随着制造型企业走出去,将会有越来越多跨国性工厂。
我们都知道,过去二十年中国一跃成为世界工厂,中国拥有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是中国制造业最重要的优势。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内土地、人工成本不断升高,与一些东南亚、东欧、拉美等国家相比,成本优势早已不再。因此,中国工厂开始走向海外,在海外建立工厂,并在海外逐渐培育完善产业链。
这样的跨国企业经过市场的充分洗礼,产业链的磨合与完善,最终会在海外市场、连接器国家,建立一个个庞大的超级工厂。特斯拉、比亚迪就是明显的例子。
眼下,全球供应链的变化,正在推动中国企业更加灵活地布局全球资源,中国的跨国型工厂将越来越多。
博弈二:行业大出海,引发“内卷”变“外卷”
海外中国企业与中国企业之间的博弈
近两年,有一个颇为流行但引人深思的词汇——内卷。
在国内,各行各业的协会都在组织行业“反内卷”;在海外,也出现了这种情况。比如,很多出海东南亚的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一些品牌不惜采取低价竞争手段,如降低价格、压缩成本等。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是中国新能源车企在泰国深陷价格战:2024年年初,中国品牌泰国降价潮拉开帷幕,除了比亚迪、长城汽车外,上汽名爵、哪吒汽车等也已加入战局。
当一些行业的企业开始大规模出海后,确实容易造成海外市场的“内卷”。但“内卷”到最后,是中国企业损害了中国企业。
机会1:走品牌化之路,做差异化创新
而走品牌之路,实现差异化创新,是企业破除内卷的必由之路。上一代有产品精神的企业已然在海外实现品牌突破,新一代的品牌化企业也开始崭露头角。我们不再是仰望欧美品牌的产品与模式,而是稳扎稳打地基于海外本土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打造品牌、走向高端。华为、海信、大疆,以及今天参加我们大会的诸多新一代品牌企业,他们是基于中国的资源形成的能力,以及在海外本土市场以全球视野进行创新,然后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虽然,大家会觉得生意真的不好做,但另外一方面,那些真正具有创新性,给人带来真正便利的产品和企业,依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机会2:中国IP,诞生大机会
与此同时,中国IP,将诞生巨大机遇。
早前,李子柒时隔三年再次更新视频,并找到了新的创作方向。在国内引发关注的同时,在海外市场同样备受瞩目。李子柒的东方文化IP,已经深入世界粉丝心中。
再往前看,过去中国没有3A大制作的游戏,但《黑神话:悟空》让我们看到了希望,《黑神话:悟空》进一步印证了成功IP的商业潜力:不仅能为公司增加收入来源,还能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吸引投资者关注;同时,对于推动产业链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怎么做IP创新?有两家企业给我们一些启示。
怎么做IP创新?泡泡玛特给我们一些启示。他们通过内部孵化、收购、签订独家授权协议的方式,推出和运营各种IP。王宁曾讲过,他们就像唱片经纪公司,发现可以出唱片的优秀艺术家,让他们在我们的平台发挥设计才华,帮他们实现商业化。
随着全球化时代到来,中国IP能够零距离向全球消费者讲述中国文化的新故事,这也是商业创新的实践。除此之外,新茶饮的海外风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东方文化的加持。喜茶、霸王茶姬等新茶饮在海外,都围绕东方茶的现代化、全球化,打造世界级的东方茶IP。
随着全球化时代到来,中国IP能够零距离与全球消费者讲述中国文化的新故事,这是商业创新的实践,也是文化自信的注解。
博弈三:公司治理,从产业适配到组织适配
出海企业的中式管理方式与海外劳工制度博弈
24年10月底,我们发布了一篇文章《中国老板,卷不动墨西哥打工人》,用一系列故事深度呈现了中国企业出海墨西哥时,面临的劳工管理、组织适配的难题。过去,我们的企业在出海时更注重海外的需求,更注重产业的适配,但当中国企业在海外真正去扎根的时候,会发现我们的企业管理体系、我们的文化观念,跟海外企业、工人差距非常大,因此出现了权责关系、团队协同与员工管理等方面的难题。
这反映了我们的出海企业在企业管理方式、价值理念上与海外劳工制度、文化的博弈。
机会1:组织出海服务,将成为刚性需求
从而,这所诞生的第一个机会是,为人和组织出海服务,将成为强需求。据世界银行有一个统计数据,2023年全球劳动力总量达36.3亿人,全球劳动力流动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我们再看中国,截止今年上半年,中国有近九万六千家企业在海外有相关业务,海外人才招聘需求达到450万人。到2026年,仅海外人才招聘的市场规模将达到84亿美元。而且,不同发展阶段的出海企业,都需要相应出海业务的用工管理、组织服务。
这里面包括,海外人才管理、海外组织建设、海外治理体系搭建、海外战略辅助等更加精细和专业的服务内容。
这是一个非常强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市场。
机会2:非技术性服务,中国企业拥有更大的优势
第二个机会则是,非技术性服务,中国企业拥有更大的优势
中国劳动力在组织上的服从管理优势,也是我们在海外非技术性服务上的优势。
这里解释一下。非技术性服务,主要是指在交货过程中的各种服务,要保质、保量、按期地将产品送到用户手中。它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如广告宣传、送货上门、提供信息、分期付款等。
物流、线上金融最明显:伴随着跨境电商在海外渗透加深,中国的物流配送服务模式也在全世界风靡,过去东南亚几乎没有上门配送、周末配送,但这两年在极兔的带领下,快递上门、周末配送已经成为常态。
我更愿意把这种机会,认为是中国劳动者、中国企业特有的优势——勤劳、高效、追求极致。因此,当中国的出海企业通过系统性的组织能力,提供非技术性服务,具有碾压性的优势。套用一句话就是,中国企业可以把海外陈旧的非技术性服务重做一遍。
实际上,最近几年我国在对外投资中增长最快的,就集中在服务业。截至202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2.96万亿美元。这其中,商务服务业已经是我国对外投资规模最大的行业。
博弈四:用发展的眼光看出海企业成长
出海企业短期利润与长期投入的博弈
我前一阵看到一个朋友的分享,他提到一个观点:中国品牌出海,要先做好亏掉100万美金的准备。
我认同这个观点。我很理解,今天很多企业出海,其实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国内竞争激烈和增长乏力,想去海外开辟第二增长曲线。他们并不一定能拿出一大笔钱来先投资,或者说更希望能在海外短期实现利润回报。这有可能,但并不长久。未来的出海,一定是有能力者的游戏,一定是靠稳扎稳打、做好长期规划才能实现长期主义的战略。
机会1:融入本土,才能发现更多价值
这所带来的第一个机会是,融入本土,才能发现更多价值
翻开我们今天叫得响的全球化企业发展史,一定会看到他们有一个篇章去讲述企业如何为海外本土产业、本土社会创造哪些价值。益普索有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发达市场更关注企业是否「关心本地社区」和「始终如一传递自身定位」;新兴市场更关注企业是否能「为本地经济带来纯收益」,以及品牌是否能够「在巨变中表现出强劲的业务成果」。因此,对于中国出海企业而言,在海外构建本地朋友圈,与产业链合作伙伴、产业协会等关键利益相关方共同构建生态,是进一步生长、壮大的基石。只有融入本土,才能发现与创造更多价值。
机会2:新质生产力,提升中企出海硬实力
第二个机会则是:新质生产力,提升中企出海硬实力
今天,中国企业正在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这是笃定无疑的大趋势。这背后,是基于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质生产力的加持。
新质生产力在赋能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新质生产力对出海的助力有两方面:一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出海效率的极大提升;二是机器人、AI等创新产品所形成的品牌力,正在提升中国企业出海的硬实力。
讲到这里,我相信大家对出海未来的前景一定更为客观理性:如果盲目乐观,那现实的碰壁可能会让你无所适从;如果满心悲观,那未来的机遇也会与你擦肩而过。
但全球化的浪潮注定澎湃汹涌、势不可挡;中国企业出海的步伐也将愈发稳扎稳打、坚实笃定。
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所说:“当世界变得平坦,并且你也感到这种压力时,你应该挖掘自己的潜力迎接挑战,而不是修建各种保护墙。”
一腔孤勇与理性行动,从不一组反义词。对出海人来说,既要有“往前走,别回头”的信念与决心,也要有“胜利属于最坚韧不拔之人”的毅力与耐性。
抱怨深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我们的领航者,就是点亮新世界的提灯人。
资料来源于霞光社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