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2024年秋季入伍的新兵下连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正值适应部队,融入部队的关键时期。然而,通过与不少新下连战士进行交流,笔者发现,面对节奏更快、活动更多、任务更重的连队生活,不少同志还不能适应自身的“身份转变”,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新下连战士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飞得高”“飞得稳”,也成为了当下值得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道拐”是战士们在军旅路上的第一张“毕业证”。佩戴上“一道拐”的肩章,也标志着新兵们初步实现了由地方青年到合格军人的转变。但是,即使新训帮助新兵们扣好了军旅的第一粒“扣子”,起到了强基础、打地基的作用,新下连战士的自身素质同连队需要仍存在较大差距。他们仅仅完成了基础训练的内容,连队所需的专业技能素养还很欠缺;个人吃苦耐劳的品质、勇敢顽强的意志已初步具备,“当兵锻炼”思维到“当兵打仗”理念还未完全转化……要想帮助新下连战士在接下来的军旅生涯中“飞得”更高、更稳,各级仍需持续发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对于新下连战士来说,筑牢思想根基,坚定理想信念,是在军旅生涯中稳步前行的关键。要想在思想铸魂上下功夫,驱除杂念的角度要更加精准,理论指导的方式要更加多样,既要抓住时机,又要讲究方法。
近段时间,不少单位在新兵的“下连第一课”上下足了功夫:有的组织新下连战士吃一顿“红军饭”,有的组织新下连战士参观连队史馆,有的开展授枪授装仪式、带领新下连战士观摩实战训练,这些都有助于增强其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激发练兵备战的血性胆气。除了抓好“下连第一课”这一重要节点,经常性的思想工作同样重要。如今,入伍的新兵学历较高、思想活跃,助力新下连战士实现思想铸魂,还要结合“网生一代”的思维特质,紧跟时代变化,进行经常性的理论指导。也只有坚持从全方位、多角度地向新兵传递扎根部队、献身国防的正确理念,把大家的入伍动机归正到从军报国、当兵打仗上来,帮助他们廓清思想迷雾,才能激发其“高飞”的内生动力,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投身于连队建设的最前沿。
新兵战士成长为连队骨干要实现“两个转变”,除了思想上的蜕变,还需要本领上的淬炼。
当前,在义务兵征集政策调整为“一年两征两退”后,连队的工作延续性和战斗力稳定性面临新考验。刨去新训时间,一名义务兵在两年服役期内实现成长成才,必须争分夺秒。因此,缩短新兵成长周期,关乎连队人才队伍的接替和战斗力建设水平的保持。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要想助力新下连战士迅速成长成才,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实战实训。看别人做一百次不如自己真刀实干地实践一次。英勇善战是打出来的,血性胆气是练出来的,只有把平时当战时,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苦练打仗本领,不断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才能尽快成长为部队打仗的可用之才、栋梁之才。
新下连战士不是“温室里的花朵”,放手让新战士担重任、挑大梁,并不应该仅仅只是心血来潮的“试剑”,而要成为习以为常的“磨剑”。信任、鼓励新战士,让他们参与重大任务,理应成为连队党支部一班人关于新兵培养的共识。要在平时多给新战士搭台子、铺路子、压担子,摒弃“操场化”的练兵思维,让他们在遂行急难险重任务中练强打仗本领,才能拓展他们军旅生涯的宽度和广度,为连队迅速培养出一批可用之才。
士兵,是习主席心头最深的牵挂;基层,是习主席去得最多的地方;青年一代的成长进步,也是习主席的深切关注。要想让“雏鹰”飞得更高、更稳,思想铸魂、技能淬火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每一只“雏鹰”都能够怀揣“高飞”的勇气,淬炼“高飞”的本领,才能实现“换羽”奋飞、长出有力“臂膀”,化身为矫健“雄鹰”,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作者:朱 瑞 刘美伶
校对:刘金晶 苏 健 张亚楠
编辑:金 晶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系钧正平工作室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
@钧正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