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所有的上市公司中,“谭木匠”绝对是个特殊的存在。全公司700多名员工,有一半都是残疾人,他们共同撑起了公司的半边天。2023年,这支队伍卖出了几百万把梳子,创下了5个亿的营收,遥遥排在行业第一位。谭传华早年因意外失去了一只手,他当过流浪汉,几次差点饿死在街头,甚至想过自杀。后来靠着一只左手,搭建起自己的商业帝国,在全国开出了1000多家门店。从穷困潦倒的流浪汉,到亿万身价的超级富豪,谭传华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谭木匠”三个字颇具中国乡土气息,听起来就像个百年老店,实际上,这家公司成立还不到30年。老板谭传华是重庆人,1957年出生于重庆开县的一个农村家庭,家里兄弟4个,谭传华是老四。由于家里穷,为了吃一口饱饭,小时候的谭传华跟着大哥去河里抓鱼,不小心被自制雷管炸掉了右手。那个年代的农村,没了右手就等于没了劳动力,只能靠家里人养着,他成了全村人眼里的“废物”。母亲鼓励他:“不怕,眼睛还在,一只手也可以做很多事情。”● 谭传华
母亲的鼓励让谭传华重拾信心,为了弥补身体上的缺陷,谭传华比所有人都要努力。他努力读书,苦练左手,不仅写得一手好字,画画也很漂亮。1976年,谭传华进入一所民办学校,成了一名小学老师。他一门心思放到孩子们身上,还曾因教学成绩优异,被评为全县优秀教师。他曾亲耳听到有人在背后议论:“他这样一个手脚不全的人,怎么可能教得好孩子?”这类语言上的伤害,谭传华已经听了太多,他发现无论自己多么努力,也无法换来周围人的认可。再加上热恋中的女友因家里反对而离他而去,心灰意冷之下,谭传华决定离开家乡,到外面闯荡,混出个样子回来。于是在1980年,23岁的谭传华怀揣着50块钱,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原想着闯荡几年后能够衣锦还乡,可现实却给谭传华狠狠上了一课。在外面,谭传华发现这个世界对残疾人的歧视无处不在,他一连跑了很多门店,连一份最底层的工作都找不到。身上的钱很快花光了,他变卖了衣服和手表,成了睡在街边的流浪汉。为了活下去,谭传华从华北走到西北,又从西北南下,一边流浪一边给人画画。好几次差点饿死在街头,还曾被当作小偷,被人追着打骂。他一路辗转来到四川峨眉山,想在这片佛门圣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也许是老天爷不想让他就这么死去,他来到峨眉山的时候,正赶上大雪封山进不去。那一刻他突然顿悟了,决定放弃自杀,认认真真地重新活一回。1984年,27岁的谭传华回到老家重庆,此时距离他踏出家门已经过去了4年。流浪的4年里,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最大的收获就是开拓了眼界,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也看开了许多事情。卖过红薯、魔芋块、中药材、鲜花,后来又自学雕刻,卖木雕工艺品。他有画画的基础,雕刻的木雕惟妙惟肖,生意不错,慢慢攒下了一些积蓄。35岁这年,自觉雕刻技术不错的谭传华,带着自己的作品,信心满满地到深圳参加木雕工艺品展览。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们,一个个不光技艺精湛,产品卖价也很便宜;而自己闭门造车,带来的木雕早已赶不上时代的潮流,几乎无人问津。从工作人员口中,谭传华了解到展会上的数千种产品,卖得最多的其实是木头梳子。这种小玩意价格便宜,很多来观展的人们都会随手买一两把留作纪念。而有实力的参展商看不上这些蝇头小利,他们主攻高档工艺品,木梳都是顺带卖的。谭传华从展会上买了几把木梳,带回老家研究,又拜访了几位制作木梳的老师傅。与木雕工艺品相比,木梳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容易形成标准化和规模化。谭传华用这些年攒下的钱,租了一间废弃的养猪场当厂房,带着几名员工开始制作木梳。● 1993年,谭传华在废弃种猪场里创办万州三峡工艺品有限公司每次提起这段经历,谭传华都会笑着说:“我们在猪圈里待了8年。”谭传华和员工们拉着一箱梳子,到市场上摆摊售卖,他们吆喝了一整天,却只卖出了一把,价格2块。即使这样顾客还不太满意,因为那时市场上流行的塑料梳子只需要1块。员工们垂头丧气,谭传华却很兴奋,他认为有人肯买就是个好的开端,证明他们的梳子本身还不错。同时谭传华也意识到,像木梳这种东西,在市场上是卖不上价钱的,要想卖上价钱,得进大商场。大商场环境好,不仅能提升产品档次,对消费者而言也是一种质量保障。谭传华那时候跑了很多商场,起初并没有哪家商场愿意专门给这些小小的木梳弄个位置。后来他想了个法子,把梳子交给商场寄售,商场不用垫付货款,卖出去再结账。靠着寄售的方式,谭传华的梳子终于摆上了货架,几个月下来,梳子销量很好,就这样打开了当地的市场。仅仅一年之后,谭传华的梳子便铺遍了重庆当地的十多家大型商场,卖出了足足5万把。1997年,谭传华将品牌正式取名为“谭木匠”,并及时进行了商标注册,一代木梳之王的崛起之路,就此拉开帷幕。那个时候,小企业融资并不容易,谭传华没什么固定资产作抵押,找了几家银行也没能把贷款谈下来。他突发奇想,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招聘”广告,标题就叫“谭木匠公司招聘银行”。● 1997年,谭传华在《重庆商报》刊登“招聘银行”广告别的企业招聘人才,谭木匠却招聘银行,这可是个新鲜事,大量媒体蜂涌而至,对这件事进行跟踪报道。这在当时掀起了不小的热度,还引发了社会对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广泛探讨。最后,谭木匠不仅成功贷到了款,名气也获得了极大的提高。随着资金的注入,谭传华将经营模式从“商场铺点”改为了“连锁加盟”,在全国范围开设专卖店。并组建专门的研发团队,设计各种款式的木梳,将时尚元素和古风元素融入其中。● 谭木匠融入多元化风格的梳子。图片来源:谭木匠全球官网到了2000年,谭木匠已开发了桃木梳、护发梳、合家欢、婚庆梳等10多种主题系列木梳,强大的设计制造能力,在业内一骑绝尘。同年,谭木匠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全球第一家上市的木梳公司。如今,谭木匠的专卖店已经发展到1000多家,遍及全国300多个大中城市,以及欧洲、北美、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推动了中国的文化输出。一把把小小的木梳,在这条原本被忽视的赛道,创造了一个奇迹。“设计美观”“工艺精湛”“经久耐用”,这是大多数消费者在使用谭木匠之后给出的评价。一般梳子用几年可能就要更换,但谭木匠的梳子,完全是照着“传家宝”来打造的,并且终身免费维修,不产生任何费用。谭传华从不夸大自己产品的优点,相反,他会很真诚地把缺点告诉顾客:产品是由整木加工制作的,而不是合木,摔在地上有可能掉齿或折断。谭传华由于肢体残疾,早年找工作时屡次碰壁,他深知残疾人在社会上的不易。谭传华不仅为残疾人提供技术培训,还为他们安排免费的接送车。他说:“我想让那些跟我一样残疾的兄弟姐妹们,有活可以干,有饭可以吃,能够养活自己。”父亲早逝、母亲失明,丈夫因意外丧失劳动力,女儿嗷嗷待哺。为了养活一家子人,吴玉梅拼了命地找工作,却没有哪家公司敢要她。谭传华接纳了她,给她安排工作,还特地为她定制了高板凳,让她能够操作机器,并为她改低宿舍水龙头的位置,方便她洗漱。先天性耳聋的周晓敏,从出生开始就听不到任何声音,在谭木匠做画工。周围同事的友好,让她慢慢变得开朗和自信,如今已能代表公司到各地去推广彩绘木梳文化。肢体残疾的付培云,曾是流落街头的一名乞丐,谭传华将他带回谭木匠,安排师傅教他手艺。有残疾员工表示:“我感觉这里是残疾人的乐园,在这里没有人会讥笑我们,大家都能够自食其力,像普通人一样工作和生活。”其实不只谭木匠,国内还有很多优秀的企业,都在不同程度地安置残疾人就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湖南长沙的精城陶瓷,残疾员工人数达到30%。作为国内知名的耐磨陶瓷厂家,它从车间到实验室、从工人到工程师,到处都有残疾人的身影。位于贵州毕节的安鸿汽车服务咨询有限公司,365名员工全部都是残疾人。公司负责人徐宁双臂截肢,他说:“我不服输,即使折断翅膀也要努力向上生长……”这个世界并不完美,但总有人愿意伸出手,拉起那些被命运撞倒的人。正如谭传华所说,谭木匠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有多高的市值,而在于培养了一批能做出世界上最好梳子的残疾人员工。前半生颠沛流离,后半生逆天改命,这个自小失去一只手的穷小子,在被命运无情撞倒后,艰难爬起,转身扶起一个又一个同样被命运撞倒的人。谭传华曾说:“谭木匠就是一个老实的大傻瓜公司。一夜暴富的人是不会再静下心来做好一把梳子的。”我们真心希望,这样的“傻瓜公司”,能多一点,再多一点。[1] 中国新闻网|小木梳做成大产业,谭木匠30年匠心传承木梳传统制作技艺[2] 华夏时报|淋过雨的我,想为你撑伞!谭木匠创始人谭传华为300余残疾人撑起“保护伞”[3] 李小白|谭传华:500年后还能看到谭木匠,时代邮刊·下半月,2021年第12期END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最华人(wcweekly),最华人,记录华人之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