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苦瓜是瓜么?

情感   2025-01-21 21:00   江西  


后台回复“读书”

即可免费领取52本精读好书






















文|汪曾祺

主播|潮羽



开始语:


有人爱吃咸,有人爱吃辣,也有人爱吃苦。百味不必去迎合谁,自有拥趸拜服于它。


与您分享汪曾祺的文章:苦瓜是瓜吗?





昨天晚上,家里吃白兰瓜。我的一个小孙女,还不到三岁,一边吃,一边说:“白兰瓜、哈密瓜、黄金瓜、华菜士瓜、西瓜,这些都是瓜。”我很惊奇了:她已经能自己经过归纳,形成“瓜”的概念了(没有人教过她)。


这表示她的智力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凭借概念,进行思维,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她奶奶问她:“黄瓜呢?”她点点头。“苦瓜呢?”她摇了摇头,并且说明她的理由:“苦瓜不像瓜。”


我于是进一步想:我对她的概念的分析是不完全的。原来在她的“瓜”概念里除了好吃不好吃,还有一个像不像的问题(苦瓜的表皮疙里疙瘩的,也确实不大像瓜)。


我翻了翻《辞海》,看到苦瓜属葫芦科。那么,我的孙女认为苦瓜不是瓜,是有道理的。我又翻了翻《辞海》的“黄瓜”条:黄瓜也是属葫芦科。


苦瓜、黄瓜习惯上都叫做瓜;而另一种很“像”瓜的东西,在北方却称之为:“西葫芦”。瓜乎?葫芦乎?苦瓜是不是瓜呢?我倒胡涂起来了。


前天有两个同乡因事到北京,来看我 。吃饭的时候,有一盘炒苦瓜。同乡之一问:“这是什么?”我告诉他是苦瓜。他说:“我倒要尝尝。”


夹了一小片入口:“乖乖!真苦啊!──这个东西能吃?为什么要吃这种东西?”我说:“酸甜苦辣咸,苦也是五味之一。”他说:“不错!”我告诉他们这就是癞葡萄。另一同乡说:“‘癞葡萄’,那我知道的。癞葡萄能这个吃法?”。


“苦瓜”之名,我最初是从石涛的画上知道的。我家里有不少有正书局珂罗版印的画集,其中石涛的画不少。我从小喜石涛的画。石涛的别号甚多,除石涛外有释济、清湘道人、大涤子、瞎尊者和苦瓜和尚。


但我不知道苦瓜为何物。到了昆明,一看:哦,原来就是癞葡萄!我的大伯父每年都要在后园里种几棵癞葡萄,不是为了吃,是为了成熟之后摘下来装在盘子里看着玩的。


有时也剖开一两个,挖出籽儿来尝尝。有一点甜味,并不好吃。而且颜色鲜红,如同一个一个血饼子,看起来很刺激,也使人不敢吃它。


当作菜,我没不吃过。有一个西南联大的同学,是个诗人,他整了我一下子。我曾经吹牛,说没有我不吃的东西。


他请我到一个小饭馆吃饭,要了三个菜:凉拌苦瓜、炒苦瓜、苦瓜汤!我咬咬牙,全吃了。从此,我就吃苦瓜了。


苦瓜原产于印度尼西亚,中国最初种植是广东、广西。现在云南、贵州都有。据我所知,最爱吃苦瓜的似是湖南人。


有一盘炒苦瓜,──加青辣椒、豆豉,少放点猪肉,湖南人可以吃三碗饭。石涛是广西全州人,他从小就是吃苦瓜的,而且一定很爱吃。


“苦瓜和尚”这别号可能有一点禅机,有一点独往独来,不随流俗的傲气,正如他叫“瞎尊者”,其实并不瞎;但也可能是一句实在话。石涛中年流寓南京,晚年久住扬州。


南京人、扬州人看见这个和尚拿癞葡萄炒了吃,一定会觉得非常奇怪的。


北京人过去是不吃苦瓜的。菜市场偶尔有苦瓜卖,是从南方远来的,买的人也都是南方人。


近二年来北京人也有吃苦瓜的了,有人还很爱吃。农贸市场卖的苦瓜都是本地的菜农种的,所以格外鲜嫩。看来人的口味是可以改变的。


由苦瓜我想到几个有关文学创作的问题:


一、应该承认苦瓜也是一道菜。谁也不能把苦从五味里开除出去。我希望评论家、作家──特别是老作家,口味要杂一点,不要偏食,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


不要像我的那位同乡一样,问道:“这个东西能吃?为什么要吃这种东西?”提出“这样的作品能写?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作品?”我希望你们能习惯类似苦瓜一样的作品,能吃出一点味道来,如现在的某些北京人。


二、《辞海》说苦瓜“未熟嫩果作蔬菜,成熟果瓤可生食”。对于苦瓜,可以各取所需,愿吃皮的吃皮,愿吃瓤的吃瓤。对于一个作品,也可以见仁见智。


可以探索其哲学意蕴,也可以踪迹其美学追求。北京人吃凉拌芹菜,只取嫩茎,西餐馆做罗宋汤则专要芹菜叶。人弃人取,各随尊便。


三、 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


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苦瓜就是苦瓜。──如果不是苦瓜,而是狗尾巴草,那就另当别论。截至现在为止,还没有人认为狗尾巴草很好吃。



1986年9月6日




 

结束语:


我们也都是百味的瓜,只需要呈现自己就行了,剩下的,谁喜欢,谁远离,就不是我们能左右得了的了。当然,我们也要允许别人去呈现自己的本性,而不是一心想着要去彻底改造谁。


感谢您收听我的分享,我是潮羽,每天和您一起读书, 明天见。




END



作者:汪曾祺,中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被誉为 “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音频配乐:

  1. ゴンチチ - 云の彼方に;

  2. 2.ゴンチチ - 夕海月;

  3. 3.吹口琴的水 - 口琴-降e大调夜曲 op.9 no.2;

  4. 4.夏鸣 - 享受寂寞(钢琴曲)。




本周共读《呼兰河传》 

序言:萧红: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

共读第1天:活着,还是死了,有什么分别?

共读第2天:活着,能否现世安稳?

共读第3天:什么样的生活,才能无怨无忧?

共读第4天:荒凉的家中,如何寻找爱?

共读第5天:回家的路,在哪里?

共读第6天:只要活着,哪怕成为一个笑话

共读第7天:生而为人,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




365读书
读书人的聚集地。潮羽读书|电台|生活|文艺|情怀|书和远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