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共服务为重点
旅游公共服务是现代旅游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广大游客的切身利益。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散客化、消费大众化、出游个性化、需求品质化特征日益明显,人民群众对旅游公共服务有着越来越高的期待。
一是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搭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一站式平台。推动旅游公共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整合景区门票、酒店、餐饮购物等海量资源构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全业态服务,补齐旅游公共服务短板、弱项,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效能。
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文旅营商环境。以信息化为基础,提升与文旅产业数字化相关的政务透明度。针对数字文旅项目涉及的大量游客数据,政府应制定明确的管理规范,保障游客隐私安全。通过规范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与共享,确保数据安全的同时推动文旅企业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立文旅行业数字监管体系,对景区资源和游客流动实施动态治理,及时处理游客的投诉反馈,构建“政府、企业、游客”三位一体的信用体系。
三是建立产业扶持基金,加大数字文旅的资金保障。按照政府推动和社会效益优先的要求,建立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支持数字文旅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和合作。加大对文旅产业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以“送政策、解难题、办实事”为主题,为中小微型文旅企业纾困解难。
以文化创意为抓手
技术创新作为引领动力决定着内容创新的深度,而内容创新作为核心动力决定着文旅产业价值链衍生与扩展的宽度。因此,要加大文化资源挖掘力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拓展数字文化创意内容。
一是通过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和互动式舞台。如将VR/AR的沉浸式虚拟展示和全息投影等技术与历史遗迹、民俗风情、非遗项目等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资源深度结合,借助对场景的真实还原和拟态化再现,构建嵌入式的沉浸体验环境,提升游客的参与感,拓展体验的深度。
二是对文旅资源进行二次创作,将人文元素与数字科技相结合,形成IP赋能的沉浸场景。例如,通过虚拟数字人技术和数字孪生技术,创建更具互动性的虚拟旅游模式。将“虚拟”与“现实”相融合,进一步增强游客在模拟环境中的交互体验。
三是借助生成式AI技术,生成用户个性化“智慧助手”,帮助游客成为体验内容的主导者,满足游客的创造性和差异化需求,实现实时定制和瞬时生成的游玩体验。
以文旅产业为纽带
“产业是体,数字为用”。数字技术应用拓宽了文旅产业发展路径和发展空间,数字文旅的发展不仅限于线下景区,还可通过线上平台扩大市场影响,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多元消费模式。
一是加快多产业、多业态的协同发展。以数字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促进数字电商与旅游文娱产业、数字创意与传统民间艺术、数字游戏产业与历史、文化、教育交织渗透,大力拓展数字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丰富数字文旅体验的文化内涵和体验形式,让流量变留量、网红变长红,最终实现从出圈到出彩。
二是开发数字文创产品。文创产品是文化传播的延伸,利用3D建模、数字印刷等技术,将传统文化符号应用于手机壳、文具、饰品等产品,并通过电商平台实现在线销售。
三是推进数字文旅产业集群发展。加强数字文旅产业链条的整合,鼓励上下游企业形成合作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企业、自主品牌、文化机构等建立产业联盟,共同开发市场、共享资源,提升整体竞争力,形成产业联盟。
以人才培育为关键
数字文旅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人才作为第一资源,聚智引贤对于数字文旅蓬勃发展至关重要。
一是大力集聚数字文旅发展人才。政府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如税收减免、购房补贴等,降低人才引进的门槛,吸引高层次数字文旅人才。设立创业扶持政策,成立数字文旅人才引进专项基金,支持优秀人才创办数字文旅相关企业,提供资金、场地和培训等多方面支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二是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强高校与文旅企业、科技公司、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开展联合课程和项目,推动人才的实习、实训和就业。
三是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一批具备基本数字技能和数据综合素养的人才,探索性构建“创意—创新—创业”完整的链条式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组织行业交流活动,促进企业和人才之间的合作,以共享知识、经验和资源,推动集群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