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活的艺术,早有大家为我们作出了解答,林语堂云,那是在春天的郊野享受夹肉面包的愉悦;张爱玲曰,那是坐在微风中的藤椅上吃盐水花生的闲适。看来,艺术纵使高雅,生活却是平实的,离不开那点人间烟火的味道。来横溪,到丹阳,这点生活的艺术,便成了那一锅沸扬的羊肉面。
沸沸扬扬,这个往往形容声势与场面的词,拿来形容一份吃食,也许会有人觉得小题大作,然而当你面对那一锅货真价实的丹阳羊肉面,你也许真的会连周身血液也沸腾起来。与兰州拉面、山西刀削面等北方面条的吃法不同,丹阳羊肉面是要将面条挑入木炭炉的铁锅里,与大块熟羊肉一同熬煮,再配上河虾、鱼圆、鹌鹑蛋等的鲜美,加上木耳、香芹、腐竹等的清香,随同八角、香叶、桂皮等一道,熬出一锅“日午烧来焦且烂,喜无膻味腻喉咙”的羊肉汤面。
世间万物,人生百味,为什么是羊肉?答案再浅显不过了——因地而食,丹阳境内丘陵起伏,山坡牧草繁茂,盛产山羊。其中尤以丘陵地区的山羊为佳。为什么是山羊,而非肥羊?“膘厚肉嫩味醇”六字即可概括。
这样美味的山羊肉,也因之成了本地人餐桌上的美味。每年秋冬之际,羊肉入馔,街头处处羊肉飘香。其中最受欢迎的,还是那一锅点着炉火、美得冒泡的丹阳羊肉面,一锅羊肉面上桌,可谓十里飘香,这份鲜头,当地和外地的食客都要前来一尝。
而据《本草纲目》载,羊肉有壮阳、健脾之功能,还可以治疗胃寒、遗尿、遗精等疾病,以羊肉和面条作为主料,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又有食疗作用。说到丹阳羊肉面的面条,则是选用当地人手工制作的面条,相传这是由明代一位郎中制作,并一直留传至今的风味佳品。普通的面条久煮易烂,这种手工面条却因为反复揉搓,以致水分完全渗透进淀粉内,从而拥有了“百折不挠”的韧劲,既耐煮又有嚼劲。
不仅是羊肉与面条,丹阳羊肉面的用油也很讲究,是以“六成猪油四成羊油”为最佳,绝非如今城里人常吃的各类食用油,这样红烧出来的羊肉才更有“羊”味。红烧过程中,生姜、八角、葱把子等提香的配料也是必不可少的,盐、糖、酱油等调料则要靠厨师掌握火候。
在横溪,流传着“一天不吃羊肉面,浑身就不自在”的说法,来丹阳,几乎大小餐馆都能端出这道风味美食。每天凌晨三四点,各家餐馆已经开始宰杀新羊,随后取羊肉精华部分切成小块进行红烧,另一边剔下来的羊骨等用来熬制高汤。面条也是提前先用开水滚过一轮,再用食用油调拌好,以防重新下锅时粘锅。再将提前红烧好的羊肉取一定量放入专门的小铁锅内,在羊肉上铺上一层面条,再在面条上铺好各种荤素配菜组成的“盖头”,一锅色香味俱全的羊肉面就可以上桌了。
寒冷的冬日,老小一家人,或是好友三五个,对着桌上点火的炉灶,就着沸腾的羊肉汤,一同围坐分食,几块羊肉下肚,一碗汤面裹腹,这个冬天再冷,也有了香喷喷的暖意。
“鱼”“羊”构成汉字的“鲜”,是我国先民们对“鲜”的认识源于鱼和羊的见证。这是先民们饮食生活中感知的总结。其实,这一点在传统的丹阳羊肉面中也有体现。丹阳羊肉面的“盖头”当中,以鱼丸最为讲究,传统丹阳羊肉面一般都是自家制作鱼丸,取鳡鱼肉做鱼丸为最佳。打鱼丸时一定要顺时针方向打鱼肉,然后冷水下鱼丸。这样的鱼丸制作出来既白嫩又滑腻。在丹阳羊肉面中,羊肉与鱼丸的鲜味融为一体,更能体现一个“鲜”字。
这一碗十足鲜美的丹阳羊肉面,从明清时期就开始闻名遐迩。据当地的老人说,传统的丹阳羊肉面,在吃法上还更为讲究,一定要铁锅盛,瓦炉烧,木炭火,其中,木炭以桑树木炭为最佳,旁边配以三大碗,即一碗辣椒酱、一碗米醋、一碗高汤,方便各人调味。就这样,任天寒日晚,只对着一只越燃越旺的炉子,一锅越来越沸的汤面,嗅着空气中无所不在的香味,享用锅底里藏匿不住的美味,才是当地人推崇的饮食人生,才是你不容错过的飨足生活。
·······///////////////······
—end—
素材来源丨暴雪文化
《诗画江宁》编辑:吴晓波。欢迎广大社会摄影爱好者和文学爱好者一起来发现美好,积极投稿。投稿邮箱:13988406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