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街道率先完成
省级无障碍设施样板区建设
作为全省5个无障碍设施样板区项目之一,万安街道无障碍样板设施改造项目已率先完工并完成验收。今年以来,万安街道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整体打造、系统流畅”原则,突出示范引领,从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各环节,全方位、系统化推进无障碍建设工作,成功打造连续贯通、安全便捷、健康舒适、多元包容的无障碍设施样板街道,保障残障人士的生活、出行和安全,方便其舒服、便利地参与社会活动。
洛江区万安街道无障碍样板街道项目覆盖万福、万盛、桥南3个社区,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包括居住小区、公共管理与服务、社区广场公园与景区、信息交流设施、周边交通场站、途经道路6个部分57个子项目,总投资1397万元,其中使用省级财政资金1000万元。共设置121处无障碍标牌标识、改造7座无障碍公厕16间无障碍卫生间、增设4部无障碍电梯、改造5个公交站台、增设18个低位服务台、修复破损路面3000多平方米、开发智慧云服务设施等。
建立“三有化”项目流程
把好工程质量预控关口
项目调研专业化
组织工作人员对原有无障碍设施建设情况进行摸排,并通过集中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群众对无障碍设施的建设需求,建立完整摸排底册,梳理问题清单。通过收集改造意见、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梳理确定项目清单,为后期项目推进提供夯实的调研基础。
方案制定系统化
以“系统串联”“应改尽改”“尽力而为”为原则,按照先易后难,以系统、连贯、安全、通畅为原则,有步骤、分阶段地对丰海路、安达路、安泰路、安吉路、万兴街、万荣街、万祥街、万福街、万盛街等15条城市干道及重要生活性道路进行无障碍系统化改造,与区人民政府、区图书馆、社会治理中心、街道综合便民服务中心等重要公共服务网点串联,做到生活圈内的无障碍全覆盖。
施工交底精细化
开展技术交底及培训专题会议,邀请上级相关业务部门、规划设计研究院、参与无障碍项目建设相关施工、监理等单位参加,项目设计人员对项目设计方案、技术要点、施工细节等进行详细介绍,与参会人员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同时,对施工、监理等单位进行规范性施工培训,确保每一位施工人员都能深刻理解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核心理念与特殊要求,把好工程质量预控的最后一道关口。
健全“高频化”协调机制
打造特色“双圈样板”
将“现场协调高频化”理念贯穿于无障碍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成立以街道书记、主任为组长的无障碍建设工作专班,建立周调度、日督查的挂图作战机制,全面统筹协调无障碍样板建设工作。针对无障碍设施改造涉及部门多、沟通协调难等问题,主动与城管、住建、残联、交警等部门进行沟通,推动建立各司其职、多方协同的无障碍样板区建设工作格局。同时,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组织街道工作人员、设计师、施工人员、无障碍设施专家以及当地居民代表等各方力量频繁集结于施工现场,通过实地勘察、现场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定期邀请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目标群体到现场体验,收集他们的反馈意见建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或项目优化。成功打造“无障碍10分钟生活圈”、“无障碍文化游览圈”特色“双圈样板”。
打造“无障碍10分钟生活圈”
以实现无障碍需求人群的无障碍生活和安全便利地出行、就医、办事、买菜、去公园广场休闲娱乐等基本需求为目标,聚焦“无障碍通行设施、无障碍服务设施、无障碍信息交流设施”三类要素, 将系统性和连贯性贯穿改造全过程,确保道路盲道基本“无断点”、缘石坡道基本“零高差”等,以微改造促大提升,打破“最后一阶”“最后一步”的阻碍。在万华街、万育街、万盛街等城市道路,各大小超市、各银行等商业网点,万福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万安街道综合便民服务中心、洛江区人民政府群众来访接待中心、泉州高速公路支队等11公共服务场所进行电梯、卫生间、坡道等无障碍改造,打通“居家→楼栋→小区→公共场所”无障碍通行,形成以安达路、万荣街、万兴街、万盛街等6条街道沿线小区为代表的“无障碍10分钟生活圈”。
打造“无障碍文化游览圈”
坚持文旅融合,在道路的重要节点、重要设施点周围设立5处无障碍地图。结合桥南社区文化古迹众多的特点,以桥南历史街区为核心,打造“重点旅游线路”。改造通道、卫生间、服务窗口、出入口等无障碍硬件设施。在洛阳桥、余庆楼、桥批馆、蔡襄祠等景点出入口安装智能服务桩,提供语音导览、地图导览、文字说明等信息无障碍服务,让所有游客都能轻松了解景区的历史和文化,形成“无障碍文化游览圈”。
落实“人性化”管理举措
彰显“有爱无碍”氛围
坚持以人为本、环境融合、“软硬”结合,提升无障碍、适老化品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制度引领,规范无障碍设施管理
在街道、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等点位,增加备用轮椅、低位服务台、轮椅席位等无障碍便民服务设施;在桥南历史街区配备2辆无障碍观光电瓶车,为残障人士提供优质游览服务。建立健全无障碍设施常态化工作机制,整体提升无障碍样板区管理水平,切实做到物理硬件和人文环境品质的软件“双提升”。
多元服务,打造无障碍服务窗口
不断深化无障碍信息交流建设,把无障碍建设融入到服务群众的点滴细节。依托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社区党建“邻里中心”组建“帮办代办”队伍,针对特殊群体办理业务不便出门的情况,提供“上门办”“电话办”“代理办”“网上办”等帮办代办服务。同时,全面推进权责清单融合工作,主动对接“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的运用,街道29个对外服务事项全部入驻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街道“1+8+N”个政务服务场所线上线下无障碍通行。
多方宣传,营造无障碍环境氛围
对辖区内公共卫生间、停车位、等候区、低位服务台等无障碍标识系统进行全面地升级与优化,方便残障等人士提供查询等便利。充分利用媒体、社区公益宣传栏、户外LED等各类载体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无障碍环境知识;组织志愿者上街劝导占用无障碍设施行为、入户宣传协调无障碍样板建设内容,让更多人参与、知晓、保护身边的无障碍设施,维护使用无障碍设施的权益。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