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矛盾纠纷的“说事点”还在,但很少再去了
在去往边境一线的巡逻路上,分管社区警务工作的副所长彭龙告诉我,单位好多经验做法依然沿用并且管用,比如“三法四长五老”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10月17日,2名到绿江村旅游的外地游客因带的宠物狗打架发生口角,可等派出所民警到达现场时却发现大家已在大喜饭店老板管立发的调解下握手言和。
管立发说,这样的矛盾纠纷,从他经营这个饭店开始,已成功处理了几十次,开始都是等派出所民警来,后来经历的多了,见到的多了,自己也就跟着派出所里的民警慢慢学会了处理这些事情,而在一些邻里纠纷的处理上,管立发处理的比派出所民警还要得心应手,毕竟在一个村子住,大家认识了几十年,有什么事,坐下唠一唠,基本都能“杀熟”,给个“面子”解决。
年初至今,派出所通过管立发这样的“五老工作者”(老干部、老支书、老党员、老民警、老司法工作者)已成功化解50余起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而需要提级至镇长、派出所所长、司法所所长、行政村村长以及法律事务所、太平哨法庭、宽甸县法院解决的问题不到10起,大部分矛盾纠纷当时发生,也都当场解决。
彭龙一边向我介绍着派出所的工作近况,一边用手机给我分享着大家在矛盾纠纷化解中收获的那些赞许,“这面锦旗是李叔送的,这钵黄瓜是王婶给的,还有这个,西江村委会专门在他们旁边借给我们一块地,帮我们建了警务室……”
沿途,我遇见到了许多施工修路的人,也遇到了许多农忙秋收的人,他们都热情地和派出所民警打着招呼。
“占地的补偿款到了,等家里地收完(干完农活的意思),请你们到家吃蛤蟆”“多亏你们帮忙,预计的工程进度总算是赶上了”“这个膏药治腰腿疼特别好用,我才讨到的偏方,你拿回去试试 ”…… 而建在群众家门口的那些警务室,大家除了像到串亲戚那样坐坐,很少再有人去那里“评理说事”了。
想要铤而走险的“边缘人”还有,但寸步难行了
值班室里接警的“老电话”还用,但几乎不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