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以后,最节能的处世观

文化   2025-01-03 20:20   安徽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小伍

来源:有书(ID: youshucc)

相聚是意外,离别才是常态。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安东尼朗读音频


人到40岁以后,无论是谁,都有力不从心的时候。

忙不迭地整理自己的时候,还常常被他人的事情所干扰。

人生在世,总有我们顾及不到的人和事。

如果放错了重点,凡事以人为先,只会给自己的人生增加负重的砝码。

少些对他人的关注,多些对自己的关心,将是中年以后最节能的处世态度。

01

不背负别人的情绪

白岩松曾说:

“我们之所以活得很累,并非是生活过于刻薄,而是我们太容易被他人的情绪左右。”

太在乎他人情绪的人,注定比别人背负得更多。

《目光》一书的作者陶勇,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刚参加工作时,他很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因此对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有一次,碰见几个同事闲聊。

护士长抱怨着生活的不如意,不停地啜泣;

科室主任出于对前景的担忧,在一旁唉声叹气;

而实习生小刘,更是因为被父母亲逼婚,情绪激愤……

陶勇听着,不由得感同身受起来,想起了自己的伤心事。

结果,他一整天都情绪低落,工作效率也大打折扣。

后来,他想了个办法。

每当有人在发泄负面情绪时,他就转身去外面的走廊上,让自己冷静下来。

没有了外界的干扰,他也能很快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开启一天的工作。

作家金边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边界,它像护城河,将我们与他人的情绪区别开来。”

如今,大部分人都丧失了这种界限感,将他人的负面感受照单全收。

看到朋友因诸事不顺而伤心难过时,自己也悲伤不已,痛哭流涕;

听到身边人因未知境遇而忧心忡忡时,自己也感慨前途迷茫,焦虑不安。

对于别人的喜怒哀乐,他们总是能够感同身受,不知不觉中踏入了“过度共情”的陷阱。

却忘记了,每个人的承受力都是有限的,承载太多负能量,终有一天会崩溃。

与其在他人的情绪里患得患失,不如多多关注自己。

毕竟,人生下半场,置顶自己的感受,才是活得舒心的关键。


02

不寻求别人的认同

在一次新书签售会上,作家苏童遇见了一个中年男人。

他空着手,排着队来到苏童面前,盯着他说:

“你不该随便出来签什么名,我是你的读者,但是见到了你我很失望。”

苏童听了,既难堪又疑惑。

是自己疲惫的表情、僵硬的微笑让对方觉得不满意?

还是自己的模样与对方想象中的相距甚远?

他把一切过错都归咎在自己身上,认为自己不该出现在公众面前。

自此,他开始恐惧与读者接近,也不参加这种抛头露面的活动。

多年后,他才明白一个道理。

别人对自己失望,是对方的问题,而不是自己的过错。

他在书中写道:

“大家讨厌你是不幸的,但是按照别人的期望呼吸、吃饭、说话、打哈欠是不必要的。”

生活中,我们会为别人的一声肯定而欢欣鼓舞,也时常为别人的一句否定而闷闷不乐。

却忘了,即使自己做得再好,也不可能令所有人满意。

可正如莫泊桑在《绳子》里说的:

“他人的误解和嘲讽,就像一根束缚你的绳子。”

你越是在意,绳子就勒得越紧,让你在自我怀疑与消耗中逐渐窒息。

太过在意别人的肯定,只能是迎合了别人,委屈了自己。

经历越多才越明白,自己才是人生的掌舵人。

打破凡事向外求的思维习惯,坚定自己的想法,才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


03

不指点别人的江山

季羡林曾在《谈人生》中写道:

“做人,你不要多管闲事,而要多管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有各自的活法。

人际交往中,最忌讳的,就是用自身的标准去丈量他人的生活。

曾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网友如今事业小有成就,相比之下,她朋友的工作很是不尽人意。

一开始是被骗去卖房;

后来是去加油站做兼职;

再后来被迫去做化妆学徒,拿着低廉的工资。

网友打心眼里心疼朋友的境遇,多方打听后,给朋友介绍了个轻松点的工作。

可朋友并不想换工作,便拒绝了网友的好意。

网友以为自己介绍的这个工作对方不喜欢,又托关系给朋友介绍了一个。

不仅工作内容简单,工作地点离朋友住的地方也近,工资也更高。

没想到朋友直接在微信上发来消息,责怪网友多管闲事,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指点她。

眼看自己一片好心竟落得如此评价,网友一阵心寒。

此后,便开始远离朋友,昔日的姐妹情谊也走向冰点。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错误共识效应”。

指的是人们常常高估或者夸大自己想法的普遍性,总以为自己做出的选择也同样适合别人。

殊不知,每个人的出身、阅历不同,所处环境不一样,做出的抉择也不相同。

那些适合你的路,未必就适合别人。

若是强行干涉别人的抉择,只会让彼此关系陷入僵局。

生活是一场修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课。

真正聪明的人,懂得尊重他人的决定,允许他人做自己。


04

不强求别人的去留

自媒体人张涔汐,在高中时期有个要好的同学。

同行的时光里,两人彼此照应,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难忘的学生时代。

高中毕业后,两人选择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

同学南下打工,也早早地结了婚,而张涔汐则北上读书,继续提升自己,两人也就此分别。 

遥远的距离让两人的情谊冲淡了不少,张涔汐很怕这份情谊消失,所以她参加工作后,每个月尽量挤出时间,主动跟同学在网上聊天。

可是同学操心的是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而张涔汐关注的是个人的自我成长和规划。

渐渐地同学回复的消息越来越少,时间也越来越久。

张涔汐察觉后,每次都会尝试找不同的话题跟对方交流,期待找到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以保持长久的关系,但收获的往往都是敷衍。

张涔汐这才明白两人的生活经历和轨迹完全不同,自己再怎么强行挽留也无济于事,便决定不再干涉同学的去留。

李叔同曾说:“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离别多。”

走过半场,才越来越明白:相聚是意外,离别才是常态。

人生的每个阶段,总是有很多人入场,也有很多朋友退场。

关系再好的朋友,当生活的重心转向不同的方向时,离别也是必然的。

就算是亲密的爱人,到了耄耋之年,也会经历生死离别。

强行挽留,不但不能为这份感情升温,反而给彼此徒增烦恼。

成年人的世界,挽留是阻碍,放手才是成全。
听过这样一句话:

“他人观花,不涉你目;他人碌碌,不涉你足。”

40岁以后,越过越明白,他人的生活是他人的,与自己无关。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疲倦,是因我们太过于专注他人的生活,导致自身严重耗能。

点个在看,学会节约能量,多低头看自己,才是最大的智慧。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洞见

3秒加星标,再也不担心找不到洞见君↓↓

你若喜欢,为洞见点个哦 

洞见
不是每一种观点,都可以叫洞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