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读错了也是学渣!

教育   2024-11-15 20:01   福建  


晚清以来,民间流传一种说法:整部中国历史一共出过两个半圣人,两个是孔子和王阳明,半个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出身,最后成了激荡风云的近代史中的社会精英阶层,可谓是一部实打实的成功学典范。




死记硬背地读?

丢脸到全省皆知


1832年,22岁的曾国藩,和43岁的父亲一起参加科举考试。


揭榜之日,曾父捶胸顿足:“我已经考了16次,你也考了6次,就是瞎猫也该碰上死耗子了,难道咱们曾家注定是陪考的命吗?”


在第6次考试后,曾国藩不仅落榜了,甚至还被当成了反面典例,被学台“悬牌批责”。主考官(学使廖某)说,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文笔尚可,道理没讲通,大家要引以为鉴。


被“悬牌批责”为“文理欠通”是一件很难堪的事情,相当于被全省示众。这一下,曾国藩不光在湘乡出了名,还在全省出了名。


但是曾国藩却毫不气馁:“我就不信了,再考一次!”回去之后,曾国藩更加发奋读书。


曾国藩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人,他的父亲也是,但两人都很勤奋,多次双双落第的原因“学不得法”。


原来是曾麟书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曾国藩开蒙后,很长时间内是由父亲曾麟书亲自教授的。曾麟书读书很笨,教育方法也十分落后,就是四个字——死记硬背


这样教的结果,虽然基础打得扎实,却把曾国藩的灵性拘泥住了,怎么学也没有长进,写出的文章虽然四平八稳,但是笔力孱弱,缺乏打动人的地方。


找到原因后,曾国藩开始改变读书策略,读书不能只是读应试的书,答题不能像之前一板一眼,“开窍”了之后,考试就一次就过了。




只读“必考必读”

工作后抬不起头


考进了翰林之后,曾国藩才发现自己与同事差异甚大,是井底之蛙,没读过什么书——因为以前读的都是应试的教科书,这也是如今多数学生的基本情况,苦苦专注教科书,对“无用书”毫无涉猎,造就让外国人咋舌的“考试机器”


曾国藩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在那个时代,应试书籍自然是他必须研习的重要内容。然而,他并没有被这些书籍束缚住自己的思想和视野。一旦功成名就,他并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而是不断拓宽自己的阅读领域。


他广泛阅读经史子集,从《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中汲取修身立德的智慧;从《史记》《汉书》等史书中洞察历史的兴衰更替,总结经验教训;从诸子百家的著作中领略不同的思想流派,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


例如,他对《左传》的深入研读,让他在处理政务和军事决策时,能够借鉴古人的谋略和智慧。在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他多次运用《左传》中的战术策略,取得了关键的胜利。




读写致用

“学做圣人”


曾国藩不仅注重传统经典的阅读,还对实用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认识到,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掌握实际的技能和方法



在洋务运动中,曾国藩积极倡导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他阅读西方的科学书籍、工程技术资料,了解西方的军事、工业、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他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制造枪炮、轮船等现代化武器装备。


他还鼓励子女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认为这些知识对于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至关重要。他的儿子曾纪泽就是在他的影响下,努力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外交家。



对于曾国藩来说,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他在阅读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他每天坚持写日记,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生活感悟。通过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不断反省,他逐渐克服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成为了一个品德高尚、为人正直的人。


他的家书也充分体现了他对读书修身的重视。在给子女的信中,他常常强调读书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他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曾国藩不是只读应试书籍的人生态度,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当今社会,我们不能仅仅让孩子满足于为了考试而读书,而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广泛阅读各种有益的书籍。


让孩子广读百科、读写致用的多元思辨读书课,仅需9.9元,额外加赠楠竹书架,要体验可以点击下方海报跳转领取,领取【给孩子的大师课】





粲然的三五锄读写
让中国的孩子都爱阅读,懂思考,能运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