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修正现象,而是修正原因 | 《M型社会:中国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06

文摘   2024-09-18 18:50   广东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主陷入了困境,而同时,年轻人就业也成了一场“军备竞赛”。企业难做,工作难找,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痛点。改革在推进,政策在更新,现象看似是在“调整”,但实际上只是给一场慢性病开了些“止痛药”,病根还在,治标不治本。

民营企业的困境其实不是从今天开始的。高昂的成本、繁杂的审批手续、市场环境的变化,再加上疫情带来的冲击,让很多本该蓬勃发展的企业逐渐失去了生命力。甚至有不少企业家选择“清盘”,退出市场,而不是继续坚持。有人可能会说,政府已经在优化营商环境,推出了一些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为什么效果不明显?问题就在于,这些举措大多停留在现象层面,似乎修正了“症状”,却没有动到病因。

就业难也是如此。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连年攀升,2024年毕业生预计将超过1100万人,而市场上提供的优质岗位却没有跟上需求。企业缩招,尤其是民营企业,因为运营成本高,风险大,招人只会让情况更复杂。与此同时,很多年轻人发现自己多年寒窗苦读,毕业后却找不到心仪的工作,甚至沦为“啃老族”。政府推出的各类就业扶持政策看似在“抑制”就业难,但实际效果有限,因为就业难的根源,不在就业政策本身,而在于经济结构的失衡。

深层原因:“不确定性”成了主旋律

当我们探讨民营企业难和就业难的问题时,有一个词不得不提,那就是“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已经成为了民营企业和就业市场最大的杀手。对于企业来说,不确定性来自政策的频繁变动,市场环境的不稳定,甚至是全球大环境的变化。许多企业主坦言,他们很难预见未来,根本不敢大规模投入,扩张业务。缺乏信心的结果就是企业停滞,进而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对于就业市场来说,不确定性同样是悬在头上的利剑。很多人可能并不理解,为什么教育不断扩招,毕业生越来越多,反而就业越来越难?这是因为许多行业已经过度饱和,而新兴产业的发展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吸纳能力。经济转型期,传统行业如制造业、服务业等都在“调整”中,岗位减少,新兴行业如人工智能、绿色经济虽然有潜力,但远未形成对大规模就业的承载力。

因此,当务之急,不是修正现象,而是修正原因。我们必须深刻反思,病根究竟在哪?

病根何在?

首先,政策层面的频繁调整和不明确的指向性,导致了市场信心的缺失。许多民营企业反映,他们最怕的不是税收高,而是不知道明天的政策会变成什么样子。不敢扩大投资,不敢创新,甚至不敢坚持生产,这就是民营企业家所面对的现实。我们必须意识到,一个没有确定性的市场环境,注定是一个没有活力的市场。

其次,经济结构的失衡,使得就业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需错配。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而能够提供合适岗位的企业越来越少。我们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了大量的“白领”,但经济发展对“蓝领”工人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却远未被满足。这种错配进一步加剧了就业难的局面。

必须连根拔除病因

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无论出台多少政策,都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改善经济环境和就业局面。我们需要的是:

1. 建立一个长期稳定、透明的政策环境,让企业家有信心去投资和创新,减少对未来的恐惧感。

2.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能够吸纳更多劳动力的产业,特别是加快新兴行业的成熟,让年轻人能够在这些行业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

3. 教育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不仅要培养高学历人才,更要注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避免就业市场的错配现象持续恶化。

不是修正现象,而是修正原因,只有将病因连根拔除,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民营企业和就业市场的困境不仅仅是经济的挑战,更是社会的挑战。我们每个人都与这个问题息息相关,而未来能否变好,取决于我们能否直面问题,解决深层的原因。

【近期风紧,为防失联,请关注备用号,谢谢!

蠹见君
一个真正清醒的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