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绒制品市场乱象:假羽绒制品泛滥,消费者需警惕
随着冬季的来临,羽绒服、羽绒被等羽绒制品成为了市场上的热销产品。然而,一些不法商家却趁机在线上、线下市场大肆销售假冒伪劣的羽绒制品,给消费者的权益带来了严重损害。近日,央视《财经调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揭示了羽绒制品市场的种种乱象。
在各大网络直播间,主播们激情四溢地推销着各种羽绒被,声称其保暖效果出类拔萃,且附有齐全的检测报告和相关材料。
然而,记者实地探访后发现,这些直播间所展示的样品与实际发货的产品存在严重“货不对板”的情况。
直播间工作人员坦言,展示的样品确实是好绒,但消费者最终收到的却是与绒无关的丝质产品。
这些羽绒被不仅填充物造假,连附带的吊牌与标签也是虚假的。
商家为了欺骗消费者,随意制作各种标签,如“一等品”、“90%白鹅绒”、“蓬松度1000+”等,实际上这些标识都是子虚乌有的。
而这些虚假的标签和检测报告,竟然是以极低的成本成批采购来的。
那么,这些伪劣产品究竟是谁生产的呢?记者根据线索来到了南通市的一家名为盟庭家居的公司。
公司工作人员直言不讳地表示,他们公司生产的所谓“羽绒被”实际上是用非羽绒材料填充的。为了营造出羽绒被的使用效果,他们采用“飞丝”来冒充羽绒。
所谓“飞丝”,就是在羽绒加工过程中从羽毛上脱落下来的单根短丝,由于其形态与羽绒相似,消费者极难分辨。
商家为了降低成本、追逐更高利润,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飞丝”代替羽绒。
据工作人员透露,同样一款外观的羽绒被,充“90绒”的成本需要800元,而充“高丝”的成本只要400元。
这种以次充好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记者进一步走访了南通的家纺市场,发现将“飞丝”添加到羽绒制品里,甚至用“飞丝”代替羽绒,已是该行业的“公开秘密”。
这些不达标的假羽绒被不仅被消费者买回家中,还会流向酒店、民宿等场所。
此外,在江西省九江市红星羽绒电商创业园,记者还发现了更为惊人的现象。这里的儿童羽绒服价格极低,质量却令人担忧。
商家不仅使用“飞丝”作为填充物,还有所谓的“吊包绒”、“手感绒”。这些不达标的填充物在保暖性能上大打折扣,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商家在销售过程中还会使用各种手段来逃避监管。
他们会把合格羽绒服的检测报告用在不合格的产品上,并通过“分仓”发货来躲避监管。
监管严的地方就发好货,监管不严的地方就发“充丝”的。这种肆无忌惮的行为让人震惊。
一款填充物为“飞丝”的所谓“羽绒服”成本价不到40元,却在两个月内销售量高达6万多件。这背后是无数消费者的权益被侵害,是市场秩序的严重混乱。
面对这种种乱象,我们呼吁相关主管部门切实加强市场的监管力度,实现产业全链条的监管。
要对这些利欲熏心、肆意妄为的商家予以严厉打击和整治,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
同时,也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买羽绒制品时要保持警惕,仔细辨别真伪,避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