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 | 一年了,我们很想他!

民生   2024-12-02 08:01   天津  
誓言如山
他用一生
践行了对党和人民的承诺

2023年12月2日
金万昆逝世
这位“水产界的袁隆平”
将为新中国做淡水鱼育种的承诺
履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今天
金万昆同志逝世一周年
斯人已去,精神长存
缅怀金老


1932年
金万昆出生在
一个贫苦的渔民家庭
新中国成立后
芦台镇建起渔业互助组
后来,互助组升级为合作社
金万昆当选社长
他也从捕鱼改为养鱼

20世纪60年代,金万昆在鱼塘中劳动(资料照片)。


当时北方
少有淡水鱼养殖场
敢为人先的金万昆
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
带领渔民创建集体渔场
凭借对鱼习性的了解
和刻苦的学习
大家垒鱼池,搞催产,做孵化
首批3000尾鱼苗大获成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金万昆(中排右五)和换新渔场员工的合影(资料照片)。



“中国水产事业要发展

光靠养鱼是不行的

得‘做鱼’。”

在原国家水产部领导的厚望下

金万昆应下了这一“差事”

而这一应就是一生


20世纪50年代

“大字不识一升”的他

走上了

淡水鱼类育种研究、繁育生产

推广养殖第一线


工作中的金万昆(资料照片)。


几乎零基础的金万昆向

育种科学发起了冲锋

除了勤奋,他没有第二条路

他去书店找育种书籍

自学理论知识

遇到不会的到处求教

几年下来

字典翻烂了好几本

从最初的抵触,到后来的痴迷

金万昆在淡水鱼育种科学的海洋里

越游越远,越游越自如

也越来越体会到什么叫“学无止境”

“我有7个春节都没在家

一是思考怎么干,二是在学习,

我越干越知道,没有文化走不远,

有知识才有拐棍,才能走得远。”


金万昆在鱼塘边查看鱼苗(资料照片)。


金万昆日以继夜地守在鱼塘边

观察、记录每种鱼的习性:

产卵前如何摆尾

孵化时要什么温度

长得好的有什么特征


风吹雨淋、酷暑严寒
一年四季,金万昆没有清闲的时候
怕错过了最佳的繁育时间
他却错过了儿女们的婚礼
因为常年在水中工作
他的指甲被水泡得发白
腿脚也落下了疾病

金万昆(中)在进行选鱼育种工作(资料照片)


多少次

一池子选育的鱼儿

都不尽如人意

他就从头再来

多少次

别人劝他不行就放弃

他安慰自己

“人们都说‘选育一个鱼

十年八年能成功一次就了不起’”


水产育种靠的是

韧性和耐力

经过六十余年的努力

他带领团队培育出

十多个通过国家审定的水产新品种

拥有十余项国家发明专利


金万昆与同事们在实验研究(资料照片)。


为了改变传统鲫鱼品种

长得慢、产量低的问题

金万昆曾设计了上百种组合

团队反复试验筛选

花了12年

才以鲫鱼为父本、优质鲤鱼为母本

育成黄金鲫

这个新品种

肉质细腻、鲜美,生长快、好饲养

现已在国内30个省份推广养殖


金万昆(中)抱起一条“种鱼”(资料照片)。


换新水产良种场

这个曾经的小渔场

也逐步发展为我国北方重要的

淡水鱼类优质苗种生产推广示范基地

年生产能力达60亿尾


金万昆(左)和助手在实验室工作(资料照片)。


这个半文盲出身的老人

还出版了5本专著

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0多篇

先后承担了二十余个科研项目

被誉“北方家鱼人繁孵化成功第一人”

直到生命的最后几个月

金万昆还在忙着召开学术会议

指导场里的技术工作


在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金万昆在鱼池边巡看(2022年4月15日摄)。


看到老场长这么辛苦

良种场的员工们都很心疼

很多人都劝过他歇一歇

但金万昆都拒绝了


换新良种场工程师高永平回忆

“他还在亲自选鱼

选鱼的时候

谁要是劝他停下来歇会

或是去吃口饭再干

他就一瞪眼说‘这能停吗


“我们要把我们自己育种这个'饭碗'

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

只要是我不停止呼吸

最后一分钟

我也为水产种业奋斗到底。”

原换新水产良种场场长

金万昆曾经这样说


金老生前的枕巾,他喜欢鲜艳的颜色,也喜欢带鱼的图案



如今看着一池池淡水鱼
竞相跃动、背鳍飘动
千言万语
却道不尽我们无尽的思念
择一事,终一生
金万昆的精神也激励着我们
在自己的岗位上勇毅前行
“金老,我们很想您!”




图文综合 | 新华社 人民日报 天津日报 宁河融媒
过往报道
视频来源宁河融媒
融媒体编辑|梅芳

宁河融媒
广泛的政策普及,全面的资讯通道。了解民生动向,现场传递活动热情。感知身边的你我他,全心全意为民发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