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科普】一文了解流行性出血热→

文摘   2024-11-18 21:49   陕西  
流行性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又名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以下简称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我国是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流行区之一,近年来,疫情显著下降,但少数地方仍存在周期性波动,且病死率相对较高。
顾名思义,“流行性”,说明它会传染;“出血”,说明会有充血、出血和渗出性的体征;“热”,会发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10月-次年1月会出现一个大高峰,称为秋冬峰;4-6月(或5-7月)还会出现一个小高峰,称为春峰。发病最多的是青壮年,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这种性别上的差异,主要与接触感染机会多少有关。鼠类等啮齿动物为出血热的自然宿主和主要传染源。我国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01

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肾综合征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2~3周。典型临床症状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起病急,有发热(38℃~40℃)。典型症状有三痛(头痛、腰痛以及眼眶痛)、三红(颜面、颈、胸等部位潮红)、三点(软腭、腋下、胸背部出血)。


02

出血热的传播途径

      出血热一般是散发发病,很少有聚集发病。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和鼠类有直接接触或者误食了被鼠类污染的食物所致。需要特别注意两点:第一,与人群直接接触传播的风险很小。第二,并不是只要接触到鼠类排泄物或者被老鼠咬后就一定会发病,这与老鼠的种类和是否带毒有关。

1. 呼吸道传播
经呼吸道吸入含汉坦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而感染。
2. 消化道传播
进食含汉坦病毒的鼠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
3. 接触传播
被携带汉坦病毒的鼠咬伤,或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
4. 母婴传播
病毒可经胎盘自感染的孕妇传染给胎儿。
5. 通过相关媒介传播
通过被鼠咬伤或被鼠类体表螨类等寄生虫叮咬而感染。


03

科学预防出血热

目前我国已有成熟的防控措施,只要掌握并落实科学预防知识,是完全可防可控的。

1. 防鼠灭鼠

防鼠灭鼠是预防控制出血热的主导措施,防鼠为切断传播途径,灭鼠为消灭传染源。防鼠要做好居家环境整治,堵塞鼠洞,防止野鼠进家;灭鼠可以用鼠夹、鼠笼等机械法捕杀,还可以毒饵法,在鼠洞口或鼠经常出没的地方投放掺入灭鼠药的鼠类爱吃的食物。
疫区内的鼠尸和染疫的实验动物,应就近火焚,或掩埋地下。清扫有鼠类尿、粪污染的地方时,要适当防护。

2. 接种出血热疫苗

疫苗接种是个人预防病毒性出血热的最有效的办法。我国针对流行性出血热实行扩大免疫接种规划措施,出血热高发地区的居民16-60岁人群,可以提前进行疫苗接种。接种程序分为基础2针和加强1针,完成免疫程序后保护效率可达90%以上,并可维持7-8年。

3. 加强个人防护

防止接触传染,高峰期尽量不去野外老鼠有可能生存的地方游玩,不在野外荒草地上坐卧、露营,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接触。
不吃生冷特别是容易被老鼠类污染的食物、水和饮料等。住宅、办公室不要裸露摆放正在食用的食物,以免招引老鼠。
在野外工作人员尽量穿长裤长衫、不露脚趾的户外鞋,以防被鼠类咬伤;同时要避免皮肤粘膜破损,如有破损,应用碘酒消毒处理。
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口罩、帽子和手套等,避免被鼠叮咬。
特别须注意的是,大高峰期间(10月至次年1月)有高热症状应立即到正规医院就诊,切勿自行用退烧药,以免贻误病情进而加重危险。

4. 病人治疗要“三早一就”

早发现:发现疑似病例,应尽早就医。

早休息:发病后立即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早治疗:早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是对本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疾控君提醒市民朋友们

一旦出现发热、肌肉酸痛

皮肤出血点等相关症状

应就近到权威医院就诊

避免长途转送加重病情


来源:山西疾控

陈仓疾控
传播健康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