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关,诈骗、洗钱等违法行为高发,大家应该分外提高警惕。近期,上海检察机关就披露了两起利用“口令红包”、小微商户支付账户洗钱案件。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某持牌支付机构主动报案,提供了重大线索。
“口令红包”案
2024年3月,受害人苏先生上网时,进入了一个号称有高回报投资项目的APP。他按照客服的要求通过发“口令红包”的形式转账了多笔投资款,共3万余元。事实上,当他把口令密码告诉对方后,这笔钱瞬间就被多人通过“抢红包”的形式分散走了。
比如在某宾馆的客房内,由不法分子组织的一群人正聚在一起“抢红包”。抢完红包之后,众人在扣除2%-6%的金额之后,纷纷将抢到的“红包”又转到不法分子的账户里。
后经查实,他们疯狂收取的“红包”均来自电信诈骗案件被害人的被骗资金。正因为不法分子的组织和协助,一次次“洗钱”行为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轻松完成了。
在“口令红包”环节之后,不法分子很快又能将这笔钱转入上游诈骗分子提供的账户,并从中获利。由于参与抢红包的账户过于分散且金额很小,其隐蔽性和追查难度更胜以往。
办案检察官也表示,与以往上游诈骗、下游洗钱的形式不同,这样的犯罪模式导致诈骗和洗钱几乎同时发生,其监管监测以及追查的难度都很大。
伪造材料注册小微商户支付账户
2024年1月起,浦东新区检察院陆续接到了一批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案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浦东新区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提供的线索。
2023年底,某第三方支付机构S公司向公安机关报案,他们发现了一批异常商家账户并移交了一批异常交易线索。S公司有一款为中小微商户提供智能扫码的收单产品。
该支付机构负责人表示,“我们发现这个产品上有近百家商户的工商营业执照的法定代表人信息疑似伪造,相关账号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交易超过1000笔,交易金额数百万。”
很快,警方凭此信息顺藤摸瓜抓到一批将自己身份证件、银行账户提供给上游诈骗分子的犯罪嫌疑人。经审查,他们通过伪造材料注册S公司第三方支付结算产品的商家账户,将账户提供给上游诈骗分子用以接收被害人的被骗钱款,收到后即在短时间内将钱款转移给上游诈骗分子。
联动、走访支付机构,检察经验总结
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检察机关发现该系列案存在案发时间集中、手段类似、平台同一的共性,在该系列案首个案件获判后,向侦查机关制发标准化证据指引,引导后续案件高质效办理。期间,承办检察官多次走访第三方支付公司,共同梳理异常线索,查询异常账户流水,完善证据链条。
在办案的同时,检察官根据“作案手段雷同”“涉案人员年龄集中”“短时间高频率跨地区交易”“团伙作案”等共性特征,构建“非银行支付机构非法资金转移风险识别法律监督模型”,并邀请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公安机关探讨研判第三方支付结算产品的业务范围、法律风险、监管规则等,进一步完善丰富模型。
“该模型”通过关联个人可疑涉罪账户、观测入网商户的交易形态,排摸异常数据线索,发现同类案件线索300余条,其中已审查起诉110余件;向外省市及上海市其他行政区移送线索20余条,其中已成案6件,极大提高了线索发现和侦办效率。
目前,该法律监督模型已在全国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平台上架,是平台上目前唯一的经济金融领域涉反洗钱模型。该模型实现了对通过非银行支付通道非法转移资金违法犯罪行为的常态化监督,有利于及时高效发现犯罪线索。
检察院方面认为,非银行支付结算通道已成为社会资金流动的“刚需”渠道。进一步加强多方协作,规范、细化非银行支付行业风控监管,才能织密金融支付风险防控网。
回复1进免费群(自动),回复2进收费群(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