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有点不对劲……”这种直觉有时能救命!

文摘   2024-09-10 20:28   广东  

“死是一种解脱吧!

“生活毫无意义”
“没有我,大家会过得更好吧”
“我走了,能有几个人会想念我呢?”
......
听到有人说这些话,

你是什么感觉?
你以为ta是在危言耸听?
你以为ta只是有点矫情?
其实,这些都是自杀前的预警信号!



有时候,自杀不是说说而已

一时的情绪失控

或者长期的抑郁心理

都会促成这一

令常人难以想象的悲剧

李玟、张国荣、乔任梁、罗宾·威廉姆斯……

这么多知名人士的死亡

告诉我们自杀并不是天方夜谭

它在我们身边接二连三的发生着


据世卫组织统计

全球每年约100万人自杀死亡

自杀未遂者

则为此数字的10至20倍

这意味着平均每40秒

就有一人自杀身亡

每3秒就有一人企图自杀

为预防自杀和降低自杀率

自2003年起

世卫组织与国际预防自杀协会(IASP)

将每年9月10日

确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



自杀也可以预防吗?

是的!

心理专家强调

相当多自杀人群

之前有意无意

都可能表现出某些"信号"暗示

然而

这些"信号"有人会误解

也有人会忽略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

认真关注重视、好好"走心"在意

👇👇👇



解析自杀轻生背后的"推手"




心理专家指出,自杀是一种极端且不能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

精神刺激因素。当人们面对失去亲人、婚姻失败、缺少关爱、失业等事件时,容易陷入绝望和孤独。这些精神刺激事件常起到“扳机”作用,可能触发自杀。

自身因素。因自杀死亡者中有50%~90%的人被诊断为精神障碍,包括抑郁症、躁郁症、精神分裂症及人格障碍等。但在自杀未遂者中,符合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人却要少很多,一般只是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但尚不足以建立疾病的诊断。

绝望,是一个微妙但又危险的自杀信号。自杀者往往会把一切事情都怪罪在自己身上,从而产生自责的想法,觉得自己被指责、被厌弃、被排斥。在挫折和困难面前,自杀者对自身和周围环境难以做出客观评价,没有办法缓解痛苦,也容易从阴暗面看问题,对他人心存偏见。在这种不良负性认知的影响下,自杀者常常出现焦虑、抑郁、愤怒、厌倦和内疚等情绪,无法接受自己,而选择终结生命。

其他因素。总的来说,老年人、婚姻不稳定者、无子女者、失业者、无固定职业者及高社会阶层人士的自杀率较高。但近年来,我国自杀人群也呈现低龄化趋势,农村自杀率高于城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自杀存在“模仿”现象,身边发生的自杀事件会对一些情绪低落、痛苦不堪的人产生暗示性和诱导性,可能会让他们萌发自杀念头。





人自杀前会释放哪些“求救”信号?






01

情绪流露

绝望、焦虑、抑郁、失控感等都是自杀的危险因素;愤怒、内疚、孤独、悲伤、无助也是自杀者常见的情绪体验。


02

言语表达

“活着太痛苦,是家人的累赘”;“自己一事无成、没有希望或感到绝望”等。与朋友或网友谈论自杀相关计划等,包括自杀方法、日期和地点。


03

行为表现

写遗书、分财物、道别、赠送贵重东西、和家人朋友疏远、酒精药物滥用、极端和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为等。


04

生理改变

食欲、性欲减退,身体健康状态不佳,严重失眠等。



注意!

青少年这个举动往往是自杀前兆




自伤行为是抑郁症的一种临床表现。不是为了自杀,而是为了缓解抑郁情绪,临床上称之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症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很多患者伴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些行为呢?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指个体在没有明确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反复地改变或伤害自己身体组织的一种行为。


狭义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包括无自杀目的的自我伤害,比如对身体抓、咬、撞击、针扎、割伤、烫伤,或通过服药、喝酒、喝酒后服头孢药物等方式。


广义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既包括显性行为,比如直接身体伤害、进食障碍导致身体功能紊乱、危险和冒险行为等,也包括隐性行为,如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生物节律紊乱,为了报复父母不上学,或为了报复男友即使不满意关系也不分手等行为。比如小夏,既有割伤手臂的显性自伤行为,也有无视眼疾治疗的要求继续使用手机的隐性自伤行为。


许多家长发现孩子的行为是自伤而非自杀,就放松了警惕。其实,非自杀性自伤患者自杀的风险是没有自伤行为人群的4倍。希望家长们重视孩子的自伤行为,面对孩子的自伤行为时,不要说“没有关系”“不会死”这样的话。


面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家长如何干预呢?这里推荐给家长五步法:停、看、听、想、做





有抑郁症才会自杀?未必!

专家提醒心理健康≠自杀几率为0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感到全身多处不适。

专家介绍,抑郁症全球患病率高达5%-12%,约有15%的患者自杀身亡。我中国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其中63%都患有精神障碍;在自杀死亡的各种精神障碍中,抑郁症最为常见,它的终身自杀率高达6%-15%确实是导致自杀的头号敌人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任何心理问题,就没有自杀风险。2017年发表的一篇心理学论文显示,对30个尝试自杀的人的访谈,结果发现他们基本是短期内突然决定自杀。


自杀,就好像大脑彻底崩溃后的

「自我毁灭」

寻求彻底的「解脱」

有时候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而这并不是只有出现心理疾病后

才会做出的举动

悲观绝望、走投无路……

一时的想不开

也会“冲动”自杀

幸运的是部分人会被理智拉回来

但那些来不及阻止的自杀行为

则最终酿成悲剧


专家提醒,如果身边的朋友经常表达自己很累、生活无趣,甚至用自杀开玩笑频率突然增加,突然开始说一些很像在告别的话语,把重要的物品归还、送人等,就要注意是不是他们已经处在精神崩溃的边缘。




小心!面对别人轻生的念头

你无心的一句话有可能"扣下扳机"




专家提醒,阻止自杀想法或行为,千万避免以下“坑”,有可能无心一句话,扣下了"最后的扳机",反而把生命推向深渊。


01
"你都不怕死,怎么还怕活着呢?" 



想必没有谁会无端地

把自己“磨练”成不怕死的模式

反之这些遇到困难的人初期一般

对死亡有恐惧感、有着求生的欲望

也想过解决掉这些问题

但因创伤过多、找不到彻底解决的方法

找不到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只想找一个寻求解脱的方法

最终选择了自杀

他们甚至还会觉得这样做
能够减轻身边人的负担


02
"真没有责任心,没想过你家人吗?" 




选择自杀

就像按下一个无法撤回的“毁灭”按钮

在此之前,这些选择自杀的人

一般都已经考虑过父母家人朋友因素

他们早已在心里无数遍想过:



但因为内心世界彻底崩塌

最后决定让家人“长痛不如短痛”

甚至他们的家人还可能在

加速“自毁”进度出了“一份力”


03
"遇到事怎么不跟父母老师说呢?这么极端?" 




心理专家提醒

有轻生倾向的人

大多在此之前都有向外界求助过

但很多被当成玩笑、被忽视

再加上学业、工作等繁重的压力

让复杂且叠加的层层问题

最终压垮了他们

最后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

「突然」就自杀了


还有这些误区

看图说明

👇👇👇



发现轻生苗头

怎么才能有效帮助

划重点



第一重:倾听


即使性格合得来、经历相似

也很难完全体会对方的困境

在安慰前不妨先耐心倾听

不管你能否理解和感同身受


有时你的聆听可能意外地

让对方完全敞开心扉、发泄出来

虽然无法立马找到解决的方法

至少你知道了对方为什么苦恼

了解了问题才好制定“对策”


第二重:语言开导


这个开导并非想让你比心理咨询师还厉害

而是用轻松的沟通尝试和对方

一起思考还有没有什么解决方法


如果没有,可以问问对方:

你是不是想和我安静待一会儿呢

是不是就想来我这里说说话

有时不特意去做什么也能缓和他们的不适


第三重:找到/制造能让他/她留恋的东西


回想一下他/她喜欢什么?

是否曾说过想要养一只小猫小狗

却还没机会去认养

试试为其安排上梦寐以求的小宠物

而且抚摸宠物时候人体大脑分泌多巴胺

也有助于他们对抗糟糕的情绪和心理疾病


如果对方足够信任你

不妨尝试带他去看看医生

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疾病是能治好的

药物治疗、陪伴和关心都必不可少






“家掌荟”平台功能强大,有海量的免费家庭教育学习资源,还有丰富的活动资讯,家长可便捷查询到家门口的家庭教育讲座、亲子活动等报名信息,还能通过积分攒豆成为星级家长,有机会换取礼品或参加公益活动。

平台除了有丰富的家庭教育学习资源,还提供了儿童开放日项目、爱国主义教育、家风家教实践、劳动和社会实践、职业体验、科技体验、文化体验、工业展览、安全体验等近200个基地的基本信息,家长可带着孩子参观学习。


这么厉害的小程序

赶紧叫身边的家长朋友们

一起使用起来吧!


中山家长在线编辑

编辑:卢启昊

来源:新华日报健康、健康中国、健康报、中新网、健康河南、学生健康报、健康160、@世界卫生组织等

一审:谭振智

二审:林洁莹

三审:郑金山

欢迎关注“中山家长在线”微信公众号,来稿分享你的家庭教育故事、家庭教育实践、家庭教育活动、家书等,推荐其他优质家庭教育信息,并注明联系方式哦。投稿邮箱:jjb88338986@163.com

中山家长在线
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官方宣传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