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华人入选,24年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名单公布

学术   2024-10-09 08:50   上海  

近日,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APS)公布了2024年新增选会士(APS Fellow)名单,据统计已有多位华人学者当选。


美国物理学会成立于1899年,是世界上最具声望的物理学专业学会之一,目前在全球拥有会员5万余人。其会士制度始于1921年,APS每年新会士当选人数不超过其成员总数的千分之五,以表彰他们推进物理学原创性研究、应用物理学于科学技术、以及在物理教育和领导力等方面的重大创新性贡献。


部分入选华人学者介绍



陆朝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执行院长。
现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安徽省委副主委、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第十三届副主席。
陆朝阳于2000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本科毕业后被保送至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研究部就读;2008年硕士毕业后赴英国留学;2011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回国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2014年获得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201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6年被《自然》杂志评为“中国十大科学之星”;2017年5月获得第21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6月获得欧洲物理学会授予的菲涅尔奖;2019年获得科学探索奖,仁科芳雄亚洲奖;2020年获得美国光学学会颁发的阿道夫隆奖章;2021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兰道尔本内特量子计算奖;2023年成为首批新基石研究员。
陆朝阳主要从事量子物理基础、量子光学和实用化量子信息技术研究。
2023年10月,中国科学家陆朝阳等成功构建“九章三号”,再度刷新世界纪录。
常翠祖(Cui-Zu Chang),现为宾州州立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2007年在山东大学光学工程系获得学士学位,2013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常翠祖在导师薛其坤的指导下,为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常翠祖2013 年基于分子束外延技术制备了超薄磁性拓扑绝缘体薄膜并首次观测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成果被 2016 年诺贝尔物理奖列为拓扑物态领域最重大的实验突破之一。
在博士后期间,他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领域又取得了重大突破——他采用先前张守晟教授和中科院物理所方忠教授理论预言行不通的钒掺杂拓扑绝缘体薄膜,在这一个新的体系中实现了性能更优异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钒掺杂拓扑绝缘体体系中,边态电流达到了真正的零能量耗散。到今天为止,能够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仅有的两个体系都是由常翠祖在实验上首次实现的。
王大军,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教授,2007 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加入香港中文大学之前,他于 2007 年至 2010 年在 JILA/科罗拉多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助理。他的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超冷极性分子、超冷化学反应、偶极多体物理、超冷混合物和旋量系统。
胡大年,南方科技大学社科中心教授。他的研究工作专注于20世纪中国科技史,重点是中国现代物理学史。他的第一部英文专著China and Albert Einstein 2017年被美国物理学会会刊Physics Today的编辑遴选为五部基本的物理史著作之一。该书的中文增订版《爱因斯坦在中国》出版于2006年,被《中华读书报》评选为当年的全国十佳图书之一。目前,他已经在海内外的专业杂志上发表了30余篇研究论文,并主编了两种英文期刊的中国现代科技史专辑。
周海东,田纳西大学物理系教授,分别于1999年和2002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和硕士学位,2005年于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获得博士学位。2006年-2012年,在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从事博士后和研究员工作。之后任职于田纳西大学物理系,主要研究领域为发现具有量子自旋行为、多铁性、轨道有序等物性的新型几何阻挫材料。
Hao Zeng,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物理系教授,主要研究包括:研究原子薄层中的磁性;开发新型 2D 磁体及其异质结构;开发用于成像和磁热疗等生物医学应用的新型磁性纳米颗粒。
Jiaqiang Yan,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研究员,研究重点是具有不寻常的电、磁、热特性的新型材料的设计、生长和表征。工作涉及新型材料的合理合成,主要是单晶形式,以及结构-功能关系的研究。目标是了解如何设计具有所需功能的新材料。
何佳清,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讲席教授,长期从事热电材料的电声解耦和构效关系方面的研究,提出了“高熵法”等策略实现电子和声子解耦来优化热电材料性能, 开发了迄今为止世界上公开报道热电转换效率最高热电器件。何佳清教授在SCI杂志上发表了包括多篇Science和Nature等论文300余篇,被引用38000多次,H因子93。申请国内国际专利52项,授权专利32项。
周磊,复旦大学副校长,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于复旦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97年于复旦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导师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陶瑞宝。1997年—2000年于日本仙台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担任博士后。200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历任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副主任、主任等职。2023年12月任复旦大学副校长。
在电磁超构材料、光子晶体等领域从事理论实验研究。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含1篇Nat. Mater.、6篇PRL、1篇PRX、2篇Nano Lett.、1篇Nat. Commun.、2篇Light: Sci. &Appl.等,1部专著(Springer)。论文总引用58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 640余次。
Meng Shen,芝加哥大学普里茨克分子工程学院博士后,研究专门通过开发和使用多尺度理论和计算方法,识别和量化控制软物质结构、机械和传输特性的相互依存和竞争效应。她的研究兴趣是理解违反直觉的物理现象,例如静电介导的在良好溶剂中的自组装、范德华材料之间的弹道传热以及凝聚态材料的负泊松比以指导多功能材料的设计。
孙年祥,现任美国东北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职业生涯奖获得者,此外还获得Søren Buus杰出研究奖等多项荣誉。主要研究领域为信息材料、微波器件,在国际上最早将多铁材料做成器件,目前发表科研论文24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其中1篇论文被选为“过去十年(2001-2010年)高级功能材料中最杰出的十篇论文”之一。孙年祥为《Sensors》、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等SCI期刊编辑。
万贤纲,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近年来关于5d过渡金属氧化物奇异物理研究的一系列原创性工作受到了同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实际材料中发现Weyl半金属和Axion绝缘体以及在掺杂拓扑绝缘体中实现电声子耦合导致的非常规超导。关于Weyl半金属的工作被Science 的前瞻文章评价为“(凝聚态领域)一个新的前沿”;被APS的Physics 杂志选为Viewpoint 撰文报道。相关论文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Phys. Rev. Lett., Phys. Rev. B等国际著名期刊上。2020年5月,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管习文,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科技部重点科学研究计划首席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1998年获吉林大学物理学院理学博士学位, 之后在德国开姆尼茨工业大学物理研究所及巴西南里奥格兰德联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至2013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物理与工程研究院担任研究员和高级研究员。同时是美国哈佛大学、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等世界一流研究机构的高级访问学者,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杨振宁访问学人。自2010年为《Journal of Physics A》的Advisory Panel成员,2020年-2022年为该期刊编委(Editor Board)。研究领域为理论物理,量子多体物理及量子可积系统。在包括 Review of Modern Physics (1篇)、Advances in Physics (1篇)、《Nature》子刊(2篇)、Phys. Rev. Lett. (8篇)在内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20余篇。
肖艳红,山西大学激光光谱研究所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精密测量与量子光学这两个原子分子光学(AMO)物理中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在精密测量方面,致力于研究基本问题,如原子谐振谱线的线宽和线型,量子噪声机制,以及突破标准量子极限测量的相关物理,提出了新思想,发展了新技术。在量子光学方面,着眼于长寿命原子量子态体系,利用热原子中相干性的传输进行光的操控,做出了独具特色的工作。共发表SCI 期刊论文23 篇,其中PRL 3 篇(均为第一或通讯作者),Nature Physics 1 篇(通讯作者), Nature Communications 1 篇(合作),受邀综述文章2 篇(一篇独立作者,一篇合作),这些工作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总引629 次,他引586 次(平均25 次/篇),多篇文章曾被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Nature Physics 等的综述文献重点引用。从2014 年至有国际会议邀请报告11 次,包括一次Plenary talk。任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会成员: ICOLS(2013),CLEO(2014-2016),Photonics West(2014-),PIERS(2016);现为美国光学学会期刊JOSA B 的Topical Editor。
黄一民,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科学系研究学者。他于 2004 年获得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先后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2004-2008 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2008-2013 年)工作,并于 2013 年加入普林斯顿大学。
黄博士的研究涵盖了广泛的理论等离子体物理学主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规模磁重联中的次级不稳定性。
Ying Sun康奈尔大学综合植物科学土壤与作物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在各种尺度上控制农业生态系统和气候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使用方法包括数值建模、遥感观测以及大数据合成和机器学习等,近期工作侧重于使用太阳诱导叶绿素荧光 (SIF) 遥感和地表建模来量化时空动力学光合作用及其对变化的气候/压力的响应。
黄志峰,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在清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7年至2006年先后在清华大学、德国科隆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加入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物理系。黄志峰教授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职业奖以及韦恩州职业发展主席奖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是理论与计算凝聚态物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固体和软物质等复杂材料结构的多尺度建模、低维材料的弹塑性行为、生长动力学、缺陷动力学等,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B,Physical Review E,Physical ReviewMaterial, Physical Review Fluids等发表多篇论文。


更多相关信息,可+群,邀您进学术圈



编辑| Albertz;来源| 时代学者



科研城邦
服务百万华人学者,见证祖国科研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