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见真假!古钱币锈色鉴定的秘诀

文摘   2024-10-04 07:03   广西  

凡是掩埋于地下的年代久远的古钱一定会有锈,一般是浅绿色锈,还有红色锈、黑色锈、蓝色锈、灰白色锈等。古钱上的铜锈千差万别,即使同一地点出土,两个钱的锈色也不会完全相同。


在为数众多的藏品中,由于钱币入土时间长短的不同、周遭土壤酸碱度的差异、铜质本身化学成分的差别,构成的锈色也绝不相同。


一般来讲,入土时间越长,锈片堆积越厚,或板结,或形成小颗粒、小块状的凸起,很硬。墓室周遭的土壤如果呈酸性,那么腐蚀程度就重,南方潮湿,氧化层松,锈色多偏于蓝、绿色;如果土壤燥热,铜锈会呈紫红色,同时常与绿锈混在一起;有时锈中会泛岀片片水银般的光,俗称“水银古”


在氧化过程中,铜质的成分也起到了一定作用,铜质里含铅、铁多的古钱,很容易氧化,即便入土不久也会生锈,含锡、镍多的古钱不易生锈,如一些宋、金时期的白铜钱,经历数百年,仍然毫无锈迹。


鉴定古钱,铜锈的真假相当重要,伪锈一般有以下几种:

      

1、用漆与色料搅拌,涂在假钱上,高手的作品可以乱真,但时间长会脱落。

      

2、用松香、色料与胶搅拌后涂在假钱上,但会有松香味。

      

3、用真品残器上的锈粘在假钱上,很难看出是真锈假钱的赝品,如果不动手,就必须对不同时代青铜器的锈色特征有充分的了解,一般人很难鉴定,欺骗指数较高。

      

4、将假钱埋入土中,保持潮湿,使其自然生锈。这种锈很浮,缺少层次,易脱落。

      

5、将假钱用醋浸泡,加入硫酸铜,这种方法加工的赝品表面呈结晶状绿锈。

      

6、用硫酸腐蚀,但会把铜钱烧成小麻坑,容易识别。    


作假锈的方法虽多种多样,但仍有规律可循,比如紫红锈是很难通过土埋、药水浸泡等手段得到的,所以一般在绿锈下有紫红锈的古钱可靠性大一些;赝品的铜锈质地松软,很容易被刮落,而真的铜锈则深人铜质内部,与铜质紧密结合,虽薄却不易脱落;假锈经不住水煮,在沸水中泡几分钟,或用碱水煮,马上会掉色,但这是不得已的办法。


还有一些古钱出土时间很长,已经成为彻底的熟坑,因此表面可能没有铜锈,但一定会在表面有一层厚厚的氧化膜,俗称“包浆”,直观颜色是古铜色或黑色,虽然钱质很薄,但是通过颜色可以感觉到很沉着有分量,年代越久,颜色越深,在沸水中也不会掉色。      


古钱的鉴定除了对锈色的判断外,对铜质本身的颜色也要仔细辩认,如明代以前都用青铜铸钱,略带红色,俗称“水红铜”;明代以后基本都用黄铜铸钱。值得注意的是,清代的新疆与福建两省在咸丰时铸钱用红铜,要注意区别。古代的炼铜技术还不完善,铜矿中如含有其他金属成分,铸成钱后也可能颜色带黄,这种黄色的铜并不等于都是铜锌合金的黄铜。


三孔布
玩收藏,关注我,发掘潜力藏品,普及收藏知识,弘扬传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