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双减”落地,家长越发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加之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定制化旅游服务的需求日益高涨,研学游应时而“热”,但价格虚高、“特种兵打卡”等市场乱象也给“上头”的家长们泼上一盆冷水。如何有效“排雷”,拒当研学“韭菜”,听听法官怎么说。
2023年,原告广西某研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与被告某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某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约定两被告负责原告招募的营员在北京的行程安排、文化交流活动以及进行实践教育等接待工作,具体包括住宿、餐饮、景点参观、往返交通等服务,原告支付相应的研学费。
原被告合同签署后,原告按双方协议向两被告支付了某小学64名学生5天4夜的名校研学营费用。但在两被告在履行合同和实施方案中,问题频发。
研学方案中原安排为学生购买从南宁出发的火车软卧,但两被告购买的车票存在严重失误,有36名学生的车票为短途车票,在途经站下车后,原告不得不另为其购买飞机票抵达目的地。此事发生后,有4 名学员家长要求立即退团。
此外,因计划日未能预约入校,被告临时更改其他景点,家长认为实际服务活动档次与合同约定高校研学行严重不符。加上在研学过程中,被告为学员安排的车座分散,未配备足够人员进行管理,存在安全隐患。活动结束后,家长们就以上事项进行投诉,要求原告退费赔偿。后经调解,原告向学生家长赔付共计126918元。
原告认为,因两被告违约行为导致原告向学生家长退赔了共计126918元,两被告应向原告赔偿损失,故原告将两被告诉至南宁市西乡塘区人民法院。
经调解,双方达成一致意见,被告向原告支付相关赔偿费用,原告向法院申请撤诉。
寒假研学报名已预热,在计划一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美好研学活动前,家长一定要注意多审多查,精挑细选:
1. 审阅合同条款。家长在与研学机构签订研学游服务合同前,应仔细审查合同中的各项条款,包括双方权利和违约责任、收费金额及退费标准等。同时,确认合同上的印章与研学机构资质名称是否一致,并妥善保管好合同文本。另外还需考察研学机构对接的旅行社等公司资质。
tips:如何考察研学公司资质:
本案中的原被告三公司分别为主办方、承办方、供应方。国家旅游局《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对三类服务提供方作了明确要求:研学旅行活动组织方为主办方,应具备法人资格,应有明确的安全防控措施、教育培训计划,应与承办方签订委托合同,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提供教育旅游服务的承办方,应为依法注册的旅行社,可在文旅部官网查询是否具有资质;供应方提供旅游地接、交通、住宿、餐饮等服务的机构,应具备法人资质及相应经营资质和服务能力。
2.检查活动方案。家长应明晰研学活动是否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确定研学出行有全面的安全保障措施,包括是否有专业的医疗团队随行,是否有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以及生活设施是否安全。
例如本案中,交通安排没有出行备案,出现车票遗漏情况后,被告公司未有预案导致学生在站点滞留,因情况紧急由原告公司先行垫付交通换乘费用;项目路线有更改,与宣传不符。故损害发生后,家长有权向本案原告(即主办方)进行索赔,原告公司向家长赔偿后,有权向被告公司进行追索赔偿。
3.询问师资团队。一是人数配比,每20位学生宜配置一名带队老师,此外随队还应有安全员、研学导师、导游人员、医护人员;二是教育资质,研学旅行具有明确的教育属性,师资团队应具备一定教育学知识,指导学生开展各类体验教育活动;三是职业资质,导游人员应取得导游证,医护人员应具有职业资格。
4.同步实时情况。研学公司有无专门的信息平台或软件,同步更新研学活动交通、安全、活动进展等信息或图片,并建立家长沟通群,提前上传车次座位、参观地点等预约项目的完成情况,以便家长实时了解孩子动态、行程细节、执行情况,及时反馈与沟通,共同解决问题。
-end-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公众号联络:18878871800、mich7164(微信)
点“在看”得到一朵小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