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开篇词|小规模生计渔业——让海洋生命绽放

文摘   2024-06-08 13:07   广东  
你熟悉吗?那片呈现着世间所有蓝色的海洋,那些海边而居的人。他们世代因何而生存,他们和海洋有怎样的故事。而我们又该与海和海中的生灵们,如何休戚与共?未知的无法进入视野,关注来自于了解。因此,我们想和你一起,走近小规模生计渔业。

跳脱缤纷复杂的概念之海,真正的理清,什么是小规模生计渔业,谁与它密切相关,为什么该将视野聚焦于此。希望以此专栏,我们一同走近它的历史,走近渔业社区,看到其间的人与海洋的文化,了解当下的政策议题发挥着怎样的影响,而我们又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

记录并非为了记忆,而是更好地指向行动。 

“如果说发展规模化的商业化渔业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口腹之欲和生存之需,那么保留小规模生计渔业则是在为人类提供更多的价值选择和生存空间。”

小规模生计渔业有统一的定义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它和季节性、地域性高度相关,很难以一刀切的标准去定义,但它又是有公共常识的。小规模必然和大规模相对应,因此,我们将非大规模商业渔业捕捞或水产养殖行为称为“小规模生计渔业”。

它通常在个人、家庭或社区周边的小型水域内进行。从生产目的上来看,小规模生计渔业主要是一种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它十分依赖于海洋资源来维持生计,因此这种生产方式的可持续性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息息相关。

小规模生计渔业的重点不在于规模上的“小”,更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一种渔业生产方式,而应将其视为渔民的一种生计方式。所谓生计方式,是指不同人群为适应不同环境所采取的一套谋生手段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作为一种生计方式,小规模生计渔业涉及到的内容不仅仅是技术以及技术与环境之间关系,同时还包括家庭结构、年龄角色、性别分工、经济组织、政治制度、社区传统和宗教信仰等诸多内容。

图源:海研会QMCS

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球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种群数量接近已开发种群的三分之一,仅有略高于六成的渔业资源种群处于生物学可持续水平。捕捞渔业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清晰可见:对水生生物资源的直接利用;对非渔获目标种,尤其是低经济价值、高生态价值的幼杂鱼或濒危保护物种的过度兼捕;在养殖过程中,饲料对幼杂鱼、鱼粉鱼油原料鱼等野生渔业资源的重度依赖。而,小规模生计渔业长期以来都是全球捕捞和养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一线数据收集困难导致基础信息不足,其重要性被严重低估。

  • 部分水产养殖产业对野生苗种高度依赖,如当前的鳗鲡养殖产业即建立在以小规模专项捕捞渔业为基础的苗种供给体系上,其中日本鳗鲡和美洲鳗鲡均是濒危(EN)物种。鳗鲡饲料使用的鱼粉等原料也大量依靠进口。这样一个鳗鲡养殖产业即关联着我国黄海、东海近海,长江、闽江、珠江三大流域,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的生物多样性;

  • 我国目前养成1公斤大黄鱼需投喂5-7公斤幼杂渔获物,包含数百个物种,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小规模渔业捕捞;


小规模捕捞渔业渔获物中的低值“幼杂鱼”

图源:海研会QMCS

  • 广西北海滩涂上沙虫不仅支撑着当地渔村的传统滩涂采挖渔业,也是当地新型的带客赶海体验等休闲渔业的“台柱子”,而泥沙质滩涂上也是中华鲎和圆尾鲎,有活化石之称的濒危野生动物的家


  • 依靠传统手工采捕的江苏如东文蛤曾经深受国内外两市场的欢迎,那里广袤的滩涂渔场也是迁徙鸻鹬类如勺嘴鹬、蛎鹬们的“加油站”;


  • 河北和天津的渔民利用渤海湾畔的通海池塘和盐池滋养的卤虫等天然饵料饲养的“盐水汪子”对虾在京津冀市场颇受追捧,在春秋季的迁徙高峰也有数以万计的鸻鹬类在虾塘以内和周边停歇觅食

天津汉沽“盐水汪子虾”收获
图源:刘翠波


这些具体的鲜活的案例,有政策变化下渔业社区演变的影子,有海洋文化的消逝与传承,有不同的渔获物或养殖产业中市场或消费者一端所发挥的潜在的作用。而这些,都需要被挖掘、被看见,才能真正帮助小规模生计渔业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当规模化、标准化成为渔业发展的主旋律,我国小规模生计渔业及其所依托的传统渔业社区将何去何从?不论你是“但爱鲈鱼美”的海鲜达人,还是对“出没风波里”的渔家生产作业充满关心,或是向往“江海寄余生”的生活,关注本专栏,看见中国小规模生计渔业的多重价值和存续的意义——重拾渔民传统智慧,助力渔业资源管护,支持渔村可持续发展。

专栏联合发布伙伴



黑石屿
硇洲岛有一家黑石屿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