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村乡土文化课堂| 发现西埠村的渔具

文摘   旅游   2024-10-23 08:05   广东  

在漫长的渔业生产劳作过程中,西埠村不同年代的渔民向长辈学习或自己发明并制作了适用不同生产环节的渔具,这些渔具充满生活智慧。

西埠村的孩子大多是渔民家庭,有些孩子日常会参与家里的渔业生产劳作,有些则较少参与,对渔具的认识不一。

渔具也是童年玩具


和孩子们一起发现西埠村的渔具

我们期待渔村的孩子们能够慢慢地发现身边的渔具并感受到渔具里蕴含的祖辈生活经验,因此我们发起了《发现西埠村的渔具》乡土课堂。

2024年10月19日上午,我们召集了12个小朋友,一起进入村里渔民的作业摊位,结合游戏的方式,提高孩子们对渔具的认识和关注。

室内介绍

第一个游戏环节是让孩子们分组比赛收集渔具的种类,孩子们在一个渔民摊位一共收集到了36种渔具,让我们感到很惊喜。

我们一开始就没有给孩子们定义什么是渔具?而孩子们的收集行动就告诉了我们,渔民渔业劳作的过程中会用到工具就是渔具。

孩子们收集记录到的渔具包括:锚、浮排、撑竿、划竿、顺网转桶、顺网竹竿、渔网袋、渔网、浮子、塑料浮球、泡沫浮球、铅、梭子、称、浮标旗子、打氧机、氧机配件、蟹笼、油桶、螃蟹网袋、玻璃绳、胶圈、泡沫垃圾箱、手套、救生圈、斗车、挑线签、螺丝、捕虾渔网、防水服、凳子、渔绳、塑料桶、渔灯、淡水桶、遮阳布。

寻找不一样的渔具
第二个游戏环节是问题抢答,让孩子们抢答不同渔具的功用,常参与劳作的孩子对大部分渔具的功用都比较清楚,但对于蟹网在海里是如何捕捞螃蟹的并不清楚,并且不清楚渔网上的浮子和铅的具体作用。
因此我们将“渔网在海里是如何捕捞到螃蟹的?”作为访谈作业,让孩子们去跟家长主动了解并记录下来。

问题抢答
第三个游戏环节是顺网比赛,孩子们在渔网摊位上帮忙将渔网捋顺,并记录谁的速度最快,部分孩子一开始不太愿意参与,后来看到其他孩子玩得不亦乐乎,就开始都跃跃欲试。
有些孩子们不太能掌握顺网的方向,在旁边处理渔网的奶奶就念叨着顺网的技巧。

顺网比赛

第四个游戏环节是寻找一个不认识的渔具,然后去请教村民。孩子们看到不认识的网箱、机器,不明作用的竹子都一一去跟渔民请教了解这些渔具的功用。


大家在游戏的过程中,对渔具的了解多了一些,也增加了孩子们与村里长辈的互动。

请教长辈

活动观察&思考
符瑜悦:“渔家孩子们生于海滨,耳濡目染接收着家庭渔业生产承载的万千信息,于日常中习得文字难以呈现的场景与经验,属实是一笔宝贵财富。
今日引起争抢的“收渔网”,虽是渔家生产必不可少而枯燥乏味的劳作环节,但在孩子们的日后回忆里,可能会成为令童年玩伴们会心一笑的有趣游戏。
集体的记忆在同一片土地上潜移默化地完成代际传递,个人的记忆则在情境的变动中呈现怀旧与革新,也许文化环境赠予人们的礼物在我们的成长中可寻得一些痕迹。” 


清蒸:“有长辈面挂笑容,乐于与孩子搭腔互动,有长辈手脚忙活,用言语直接表达对此游戏何以能成为一件事的不解;有长辈一边细致回答孩子的问题,又一边积极“劝学”,劝孩子学好课本知识而非这些‘无用的附近’。这些不同的态度不禁让我联想从这项活动中孩子们会有哪些不同的收获。

出发时带着七个小朋友,归来多了五六人。途中陆续有孩子加入或又离开,他们哪怕只是来凑个热闹,但或许在成长忙碌繁复的某一瞬忆起此刻,也会顿然意识到,认识大人口中无意义的“附近”也能获得乐趣和力量,甚至这份回忆本身就是力量或转机。

其实无法确定他们会得到什么,毕竟我们各自的收获都不尽相同。但相信他们至少会比我更早地觉知: 我们习以为常的家乡并非毫无文化的荒地,而是一片塑造了我们的意识以及无意识之沃土。学会认识,才能带来反思,如此或能通往释然。”



图 | 巴斯、饭团

| 饭团、清蒸、符瑜悦

编辑 | 荘



支持单位





- END -



湛江市黑石屿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简称“黑石屿”)扎根硇洲岛,以社区民宿为基站,致力于结合海岛本土自然资源及渔村社区文化推广在地性生态旅行,同时关注海洋环境保护、渔村社区发展和乡村儿童教育等社会议题,期待借鉴社会企业的经营方式,在保持运营的同时支持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黑石屿儿童社是由黑石屿带领当地社区爱鲎救鲎儿童群体发起的本地社区儿童公益团体,致力于通过海岛渔村文化、自然博物、海洋生物保育等本地乡土课程活动提高乡村社区儿童与自然的链接与对家乡的认识。




黑石屿
硇洲岛有一家黑石屿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