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省发展改革系统优秀改革创新“二十佳”案例(1)(2)

政务   2024-12-25 19:07   安徽  


编者按: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及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鼓励全省发展改革系统立足发展所向、群众所盼、安徽所需,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2024年全省发展改革系统优秀改革创新案例评选活动,经案例征集、资格初审、社会评选、专家评审等环节,形成“二十佳”案例与若干优秀案例。现将有关案例在委微信公众号上陆续推出,供全省发展改革系统互学互鉴。今天刊发第1期。




创新“双盲”评标评审模式

助力公共资源交易工作提质增效



省发展改革委公管办、信息中心、公管服务中心







公共资源交易市场要素资源集中、敏感性强、社会关注度高。近年来,省发展改革委强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制度建设,积极推动交易平台数字化转型和应用系统互联互通。但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反映的专家资源分布不均,专家信息易泄露、易被“围猎”,专家“本地圈”“熟面孔”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2024年以来,省发展改革委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开展调研,在常态化开展远程异地评标评审工作的基础上,创新“双盲”管理模式,统筹全省专家、工位两个资源,随机抽取专家、匹配工位,实现评标评审前,项目实施主体不知专家在何地评标评审,专家和交易中心不知评何项目;评标评审中,专家在不同地方同时独立开展评标评审,交易中心全程在线见证,进一步提升了招标投标活动公正性。


主要做法

(一)强化顶层设计,出台制度规范。在总结宣城、亳州等6个市开展“双盲”远程异地评标评审试运行基础上,2024年8月,印发实施《安徽省公共资源交易“双盲”远程异地评标评审工作规范(试行)》《安徽省公共资源交易评标评审专家抽取工作规范》《安徽省公共资源交易评标评审管理工作规范》等一系列工作制度,明确项目适用范围、工作协同机制,业务操作流程、应急保障措施、场所工位设施标准、数据交互接口等内容,规范专家抽取管理和评标评审活动,为“双盲”远程异地评标评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各市按照要求同步制定相应制度规范,推进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二)联通平台系统,实现业务协同。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健全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要求,我省将公共资源交易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互联互通作为开展“双盲”远程异地评标评审的硬要求。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按照“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原则,打通省公共资源交易评标评审专家库管理系统、省远程异地评标调度系统、市交易平台电子交易系统和电子服务系统间的数据交互通道。同时通过开放项目登记信息、工位管理信息、专家抽取信息等标准化接口,优化各应用系统功能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实现“双盲”远程异地评标各流程环节相关业务高效协同。目前,全省的项目、专家、场所、工位信息资源在平台系统互联互通中得到有效整合和共享应用。2024年1—11月,省、市两级平台系统已安全交互数据34万余条。


(三)升级场所设施,统筹工位资源。推动各地对照工作规范和建设标准改造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评标评审场所,将以“间”为单位的评标室升级成以“个”为单位的远程独立评标工位,同时设立业主(代理机构)工作室,实现招标人代表、专家、投标人在地域上最大限度隔离。滁州、阜阳、黄山等市采取升级“互联网+音视频”软硬件设施,逐步实现评标全程可追溯、可分析。截至目前,全省新建和改建“双盲”远程异地评标评审工位数达到340个。


(四)加强组织保障,狠抓工作落实。建立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各级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部门、交易中心共同参与的专项工作机制。通过组织工作推进会、业务培训会、调研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推进“双盲”远程异地评标工作。建立日报告、周调度机制,定期对各市“双盲”项目运行情况、提供工位数量进行专题调度,及时梳理问题建议,按照“一线+闭环”工作法,督促各地梳理形成任务清单,按要求整改到位。


工作成效

(一)进一步提升了评标评审公正性。采用“双盲”远程异地评标方式,在专家抽取环节,有效解决专家容易被“围猎”的难题;在评标评审环节,有效减少专家之间交头接耳、相互暗示、滥竽充数等行为。专家与投标人之间的“物理隔离”,大大降低了人为干预评标评审过程的可能性,专家独立评标评审,结果更加客观公正。今年以来,全省2446个“双盲”远程异地评标项目中没有发生一起因评标评审原因产生的异议或投诉。黄山市反映采取“双盲”管理模式后,大大提升各方对评标评审过程和结果的信任度。


(二)进一步推动了优质专家资源共享。一方面激活省专家库2.2万人庞大资源,另一方面实现专家资源全省统筹调度,提高专家共享共用效率。特别是解决部分地区本地专家数量少、专业门类不全等问题,为特定范围的公共资源交易项目提供更加专业、精准的评标力量。同时,专家就近就便参与评标评审,降低了专家在途风险和交易成本;评标评审多地(主副场)联动,缓解了部分地区场地工位不足、利用效率不高的矛盾。2024年1—11月,“双盲”远程异地评标项目共享使用全省专家资源10625次,节约专家在途补助、交通费约400余万元,副场保障“双盲”项目6311次。


(三)进一步增强了系统风险防控能力。通过数据全过程加密传输、系统随机抽取专家和自动匹配工位等技术手段,做到交易信息安全可靠,交易数据“可用不可见”。利用“技防”代替“人防”,招标人、代理机构、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部门和交易中心工作人员不知道抽取专家的关键信息;专家在进场评标评审前,也不知道参评的具体项目,打乱了专家所在地与项目所在地之间明显的对应关系,降低公共资源交易从业人员、专家被“围猎”或“熟人效应”引发的廉政风险,遏制专家“借标生财”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让科技用起来——创新资源配置枢纽

推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促高质量发展



合肥市发展改革委






为深入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效汇聚各类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加快提升新质生产力,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以下简称国先中心)在合肥挂牌成立,积极搭平台、建机制、聚资源、优服务,做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以市场思维整合资源,做好创新资源配置的枢纽,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深耕改革的“试验田”,引育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努力跨越学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死亡之谷”。


自2022年11月全国首挂牌运行以来,国先中心累计与20多家央企、高校院所深化合作,在全国率先实现多个“第一”:全国第一个启动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建成全国第一个无人体系城市级应用示范项目,接待全国超2300家单位观摩学习;成功撬动第一笔央企投资,中石油集团入股聚变新能公司,注册资本达145亿;组建运行第一个城市低空联合飞行服务中心。2024年8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高度肯定了国先中心在推进技术、数据、算力、空域、场景等新型要素综合配置改革方面取得的明显成效,为其他国先中心的建设运行打造了样板。


率先实现重大建设任务体系突破

创新组织运营模式。国先中心首次实现国家部委、地方政府、中央企业、民营企业多主体协同参与。国先中心率先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指导国先中心全方位工作,联合央国企、高校院所、重点民营企业等四十余家单位为理事单位,在成果转化、技术开发及应用推广、产业研究、项目推进、咨询服务、人才培养、资源争取等方面给予中心支持。统一标准体系建设。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实现了标准体系、数据中心、运行管控、检测认证、通信协议、政策法规的“六统一”,有力破除市场准入障碍,为其在更大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创新合作建设模式。国先中心试点了一批改革创新举措,央地协同,多方参与,创新各主体融通机制,加速先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成立海陆空全空间智能无人体系城市联盟,联合全国十八个城市和地区,推动全空间无人体系国际标准设立,推动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落地,促进创新要素良性循环,推动“卡脖子”技术攻关和转化落地,建立专家智库提供决策咨询,合作拓展全空间无人体系的市场应用。


抢占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先机

低空经济蓬勃发展。建成首个无人体系城市级应用示范项目,打造首个城市空中交通超级枢纽航空港,运营城市低空联合飞行服务中心,建立空域航路航线规划和使用报批机制,有望跻身首批六大空中交通试点城市,落地一批新质生产力项目。生物制造加快布局。生物制造从重点布局央企到行业龙头企业,从知名高校院所到领军基础团队,国内产业近半壁江山已在合肥布局。通用人工智能百花齐放。国先中心激活研发和应用两端,推动通用人工智能在千行百业应用,通用人工智能产业跻身全国第一方阵。机器人初具规模。华为盘古具身智能、江淮中心、科大机器人学院、上海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都与国先中心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吸引集聚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来肥布局。聚变新能源落地生根。正式组建聚变商业化公司,成功导入央企145亿注册资本,推动合肥聚变能源商业化应用。


积极导入央企资源,推动央军地民全面合作

靶向导入央企资源。聚焦新能源,成功导入中石油资本和产业资源,共同推动聚变能源商业应用。聚焦新材料,成功引入招商局集团,共同推动合成生物产业发展。聚焦低空经济,与航空工业形成深度合作关系,成功引入通号集团在肥设立产业总部。聚焦量子,成功引入中电信投资控股国盾量子,并推动其他央企与合肥量子优势企业合作。构建多元化协同机制。推进“央企+高校院所+优势民企+国先中心”兵团作战,由国家发改委协调有关部委、央企、军方、院士,紧密联系相关民营企业和高校院所,形成多层次、多主体统筹协调机制。


应用场景创新推动未来城市场景建设

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城市超级场景的总集平台,围绕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下一代人工智能、聚变能源、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发展,坚持“小切口+大整合”、“网联智能+自主智能”、“强能力底座+海量微服务”三结合,建设全空间、多主体、模块化、大集成的“超级智能场景”。未来城市超级场景实验室。在合肥骆岗公园,前沿科创成果已经充分运用于“建、管、游”,从物联网感知到智能充电,从无人装备到虚拟现实,投放新技术、新产品超150个,搭载超50个规模化应用场景,实现了新材料、新工艺、新科技应用尽用、能用先用。



来源 |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

主办单位 |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

技术支持 | 安徽新媒体集团

发布重要信息

解读重大政策

提供政务服务

长按扫码可关注

在看请点这里~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
发布政务信息、服务社会群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