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4日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介绍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召开一年来,三省一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展有关情况。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忠伟,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副主任、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凌鸣,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副主任、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骆方豪,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副主任、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钟岚,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炜共同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来看文字实录↓
三省一市在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哪些成效?
新闻发布会的主发布内容请戳↓
——热点问答——
Q
上海电视台:我们关注到,今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期间审议通过了一个强化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职能建设的方案,请问主要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目前长三角在完善一体化体制机制方面有什么新做法和新亮点?
A
张忠伟:要深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要在工作机制上形成有效的制度性安排。这个制度性安排,既有政府方面的,也有市场方面的,是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双向赋能。
在政府侧,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是由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同组建的长三角一体化服务平台和推进机构。自2018年成立以来,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发挥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的牵总推进作用,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其职能。强化“车轴”,带动两轮:一轮是重点区域,一轮是专项领域。为此,我们从强化职责定位、强化力量配置、强化运行管理、强化保障支持这四个方面制定了《关于强化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职能建设的实施方案》,即将由三省一市联合印发。从方案内容看,首先,我们围绕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高效运转枢纽”的目标定位,重点突出了抓谋划、抓统筹、抓协调、抓落实的职能,并明确了具体履职方式。其次,我们在办内细化设置了工作组,目前是三个组,其中,综合组主要负责重要规划计划方案和重点事项编制以及综合协调调度,加强整体性统筹;专题协调组主要负责联络对接三省一市各专题合作组,做好跟踪推进、专题协调和督促检查,推动重点领域联动;重点区域组主要负责协调沟通一体化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嘉昆太协同创新圈、G60科创走廊等跨区域组团,协同推动长三角城市间合作,推动板块间联动。第三,考虑到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由三省一市共同组建,在上海集中办公,我们三省一市还会进一步充实派驻人员力量,更好强化力量配置。
同时,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题合作组(专项办)是重要的推进力量,这些专题合作组是各重点领域合作的实施主体。今年,三省一市立足守护国土空间“三条红线”、加强规划协调,增设了国土空间规划协同专题合作组;着眼促进数据要素加速流动,让数据更好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增设了数据专题合作组。目前,长三角专题合作组(专项办)一共有17个,推进跨区域合作的力量更强了。
在市场侧,我们进一步发挥长三角企业家联盟、示范区开发者联盟、长三角医药创新发展联盟、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积极性,更好撬动市场和社会力量,共同推动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Q
人民日报:“五个中心”建设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上海如何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以“五个中心”建设赋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A
顾军: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以加快建设“五个中心”为主攻方向,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强调要加强同长三角区域联动,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一年来,上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
国际经济中心方面,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43万亿元,同比增长4.7%,启动运行总规模1000亿元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在最新发布的2024 GaWC全球城市排名中上海位列第6位。国际金融中心方面,今年前三季度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超过2633万亿元人民币,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9.2%,集聚了证券、期货、贵金属等15个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第36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36)中上海保持前十位。国际贸易中心方面,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口岸货物贸易总额达到8.1万亿元,占全国25.2%,截至目前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7家,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超过1000家。国际航运中心方面,今年前三季度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91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8%,预计今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5000万标准箱。上海两大机场航班起降量、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均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今年发布的新华·波罗的海航运中心指数,上海连续四年排名全球第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上海已集聚超过80家“国字号”重大科研平台、超过2.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4.14万件,增长19.5%,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0.2件,增长22.7%。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排名中,上海-苏州集群位列全球第五位。
加快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不断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和开放枢纽门户这“四大功能”,既需要长三角腹地的有力支撑,也会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强大赋能。下一步,上海将进一步发挥好国家战略集中承载地优势,与苏浙皖紧密携手,共同做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篇大文章。
一是进一步发挥服务赋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坚持整体谋划、协同推进,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发挥在沪要素市场、功能平台集聚优势,推出更多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举措,带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二是进一步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进一步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辐射能级,持续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推进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推进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建设,持续加快国际海空枢纽建设,构建现代化集疏运体系。
三是进一步发挥引领示范和统筹协调作用。在关键性、战略性领域,主动牵头、攻坚突破。深化跨学科交叉基础研究联动,加大“揭榜挂帅”攻关力度,加快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
Q
浙江日报:浙江今年轮值主办了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一年来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A
骆方豪: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参与者、积极推动者和直接受益者,浙江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将“八八战略”作为长期坚持的总纲领总方略;坚持上海带动、扬浙所长,携手沪苏皖加强跨区域多领域协同;坚持全省域全方位融入,形成了一批彰显浙江特色的标志性成果。今年轮值成效,可以用五个“新”来概括。
一是重大合作有新成果。成功轮值举办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首创发布实事项目清单,成立首批长三角创新联合体,签约10个重大合作项目,达成18项重点合作事项,推动国家战略在浙江落地落实。特别是在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上,今年新建成铁路里程超500公里,长三角超级大环线开通,杭温高铁建成通车,沪苏湖高铁成功试运行。
二是民营经济有新活力。发布《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两个健康”集成改革全国先行示范,强制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缩减至27项,数量全国最少。“民营经济32条”深化落地,严格落实“3个70%”“七个不准”等创新举措。我们欣喜地看到,浙江民营经济生机勃勃,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制造业民企500强、服务业民企100强、民企研发投入、民企发明专利,这“五大榜单”浙江上榜数均列全国第一。
三是数字经济有新质效。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牵头建设数字长三角,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成功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推进杭州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浙江数字经济增加值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占GDP“半壁江山”,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占全国比重超五分之一。
四是嘉善“双示范”有新突破。共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发布全国首部跨区域协同立法条例,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加速推进,共同探索形成154项制度创新成果。举办嘉善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点全国现场会,国家发文推广工业“低产田”改造等14条经验做法,嘉善实现平安鼎、大禹鼎等“五鼎大满贯”。
五是共同富裕有新实感。推出“扩中提低”“民呼我为”、共富工坊等改革举措,建立山区海岛县动态调整机制,编制印发全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开展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持续擦亮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金名片”。“三大差距”持续缩小,所有山区县GDP均破百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4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86。
下一步,按照“八八战略”指引的方向,浙江将紧扣“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新定位新使命,坚定不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实践。
Q
新华日报:江苏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年来江苏围绕全面贯彻落实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精神有哪些具体举措,又取得怎样的成效?
A
凌鸣:一年来,江苏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全面贯彻落实“四个统筹”“五项任务”,与沪浙皖携手共进、相互赋能,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一是坚持高位统筹和深度联动相结合,进一步健全国家战略推进体系。江苏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和省领导小组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已构建的“实施方案+任务清单+年度要点”战略实施架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施方案。逐条梳理国务院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政策措施,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江苏任务清单,落实落细各项重点任务。一市三省联合发布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二是坚持上下联动和左右协同相结合,扎实推进重点合作事项取得新进展。全力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太湖流域综合治理、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等一批具有牵引性的重大事项。推动苏州国家实验室和沪浙皖国家实验室在基地共建、任务协同方面形成合力,牵头组建首批12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有序推进实施第二批28个联合攻关项目。合力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先行区建设,与沪浙皖联合出台15条具体措施促进市场制度规则统一,共同实施长三角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行动方案。协同建立长三角跨省(市)轨道交通项目互联互通推进专班,建立长三角城际(市域)铁路一体化运营推进机制。实施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百项任务,太湖连续17年实现“两个确保”;开展苏皖跨界河湖联合执法,长江干流水质连续6年保持Ⅱ类。加快实施跨省高效办成一件事、医保跨省结算提质扩面、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等社会关注的10件长三角实事项目,173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
三是坚持长远谋划与年度压茬推进相结合,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工作质效提升。协同推进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两省一市人大同步颁布实施《促进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江苏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推动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明确了16条具体支持措施;共同推进落实国家两批18项改革授权事项清单,首批改革授权事项有7项形成阶段性成果。合力推动省际毗邻区融合发展,苏州上海深化一体化发展21项重点工作安排扎实推进,南京都市圈省际毗邻区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南京、徐州、苏州与皖北城市结对合作帮扶有序开展,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中新苏滁高新区等省际合作园区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共同制定高质量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协同落实国家政策措施,虹桥品汇苏州分中心、嘉昆太协同创新圈等建设提质增效。
Q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广受各界关注,目前进展如何?
A
屈炜: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科技部门在科技部的指导与支持下,加快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成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制定实施《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以改革精神和务实举措,合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
一是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建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以跨区域“揭榜挂帅”等项目布局和组织方式,推动面向产业创新的科研任务、资金、管理跨区域联合、联通和联动,探索攻关实施路径。2022以来,共组织实施项目43 项,三省一市财政投入1.8亿元,联动社会投入共计11.5亿元。2024年,联合攻关共征集企业技术需求134项,发布重点揭榜任务41项,并首次将未来产业纳入支持领域。今年6月,以联合攻关项目为牵引,启动首批12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建设。同时,三省一市科技部门签署《关于加强基础研究合作的框架协议》,启动建立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长三角联合攻关基础研究申报指南已正式发布,推动开展面向产业创新重要科学问题的长三角“同题共答”。
二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心同创”加速推进,区域协同“量超融合”实现突破。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承担合肥先进光源关键设备研制任务,加快推进形成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区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网络。支持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持组建长三角种业创新实验室联盟,面向国家战略任务与重大需求,助力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种业科技高质量发展。
三是打造区域协同开放创新生态。三省一市科技部门印发《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在区域内互联互通。截至目前,已支持企业购买创新服务超7000次,支持金额超1.7亿元。加快建设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集聚大型科学仪器超4.6万台(套),总价值达560亿元。第六届“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共汇聚企业创新需求1551项,意向签约金额35.59亿元;目前正在举行的第七届挑战赛已汇集企业创新需求近2000项。积极发挥G60科创走廊先行区示范引领作用,G60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已投项目17项,投资额达5.42亿元。
Q
安徽日报:安徽如何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带动省域内区域协调发展,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
A
钟岚:今年10月17日—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安徽具有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近年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赋能下,安徽实现了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全面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做到三个“持续发力”。
一是在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上持续发力。主动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树牢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不断提升长三角高端要素聚合力和国际竞争力。持续深化“两心同创”,建强G60科创走廊,支持重点领域“链主企业”牵头组建产业链联盟,协力打造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支持更多企业在上交所挂牌上市。高水平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深化与上海临港新片区合作,推进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安徽联动发展区。聚力打造世界级港口群和机场群,一体推进长三角现代化物流体系建设。联合苏浙建设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带,共同探索“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设苏皖合作示范区、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等一批重大合作平台。
二是在带动省域内区域协调发展上持续发力。以“融圈进群”为主攻方向,加强与沪苏浙战略协同,推动全省域协调发展与长三角一体化互促共进。做大做强合肥都市圈,与阜阳城市圈联动发展。加快芜湖省域副中心建设,推动沿江城市组群发展。深化上海市与六安市对口合作,加快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推深做实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加快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和重点产业集群,推动皖北经济社会全面加快发展。
三是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上持续发力。充分发挥安徽沿江通海、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持续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和沿江产业载体,加强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在战略规划、产业协同、要素配置、生态环境等领域全面合作,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
Q
江苏卫视:江苏在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共建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方面,有哪些举措?
A
凌鸣:近一年来,江苏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携手沪浙皖,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共育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持续深化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协同。持续深化落实《联合开展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合作协议》,建好用好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部省(市)协同保障机制、跨省市协调互助机制,充分发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四个产业链发展联盟作用,围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需求,有序推进实施第二批28个联合攻关项目,产业协同度显著提高。大力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深入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倍增计划,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软件、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信息+”“旅游+”“文化+”,积极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累计培育形成209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92家领军企业和47家两业融合标杆引领典型,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二是着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落实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专项行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纳米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电网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4年全国第一,苏州市连续2年位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50强城市榜首,江苏有1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列入国家序列,占长三角比重一半以上、占全国比重超五分之一。鼓励各设区市积极探索“一地一经验”,首批15家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全国首个区域国际标准创新联盟——国际标准化长三角协作平台有效运营,首批21项长三角国际标准化协作试点持续推动。
三是大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协同推进“数字长三角”建设,全省建成5G基站28.4万座,建设密度全国第一,南京、苏州、无锡、扬州等地被纳入“东数西算”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集群,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吴江)加快建设。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推动省内二级节点企业标识服务机构规范化开展工作,全年新增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数8个,累计建成62个,覆盖所有设区市和15个产业集群,全国第一。前瞻布局元宇宙产业发展,率先出台《元宇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开展元宇宙产业核心企业、载体征集入库。2023年,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56万亿元,同比增长3.5%,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1.4%。
下一步,我们将在上海的龙头带领下,携手浙皖、相互赋能,在强化科技联合攻关、加快产业布局调整等方面持续下功夫,以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成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贡献江苏力量!
Q
浙江广播电视台/浙江之声:浙江数字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并牵头数字长三角建设,近日在乌镇举行的数字长三角发展大会引起广泛关注,近年来推进数字长三角建设,有哪些举措和成效,下一步有什么考虑?
A
骆方豪:全球正加速迈入数字文明时代,数字经济日益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招。“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是国家赋予长三角的使命职责,也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有力抓手。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发挥数字领域人才富集、技术领先、设施完善的相对优势,多项工作跑出了“加速度”。
一是数字基础设施加速完善。三省一市累计建成5G基站超79万个,约占全国1/5,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活跃用户数2.7亿,约占全国1/3。重点区域“双千兆”网络深度覆盖,41个城市中有32个建成“千兆城市”。稳步推进长三角示范区和芜湖2个数据中心集群建设。
二是数实融合发展加速推进。共同打造世界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成立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合体,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3900家,占全国1/3。作为数实融合的重要抓手,长三角入选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数约占全国1/4,数字化转型的动力不断增强。前三季度,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7900亿元,占GDP比重12.6%,数字经济已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能。
三是数智应用场景加速拓展。三省一市累计共享交换政务数据9.5亿条,有力支撑长三角173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一网通办”,40类高频电子证照实现共享互认,74个居民服务事项实现“一卡通用”。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加快构建“数字+生活服务”生态体系,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竞相发展。今年以来,浙江数字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12%以上,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居全国第二。
四是数据要素价值加速释放。全国1/4的数商在长三角地区集聚,上海数据交易所挂牌数据产品数量突破2700个,华东江苏大数据交易中心、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安徽数据交易所等平台加快建设。浙江出台全国首个数商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成为国家数据知识产权改革首批试点地,杭州、温州列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试点城市。
下一步,围绕国家所需和长三角所能,我们将重点突出三个“再”:一是数实融合再提质,推进机制创新、模式探索,深入开展制造业智能化模式探索和示范应用,推动重点城市打造一批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二是数字治理再突破,进一步打通数据流动的区域壁垒,持续推进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丰富数据要素应用场景;三是数字产业再上新台阶,共同建设集成电路、智能物联、高端软件等产业集群,推进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推动“长三角”向“数三角”蝶变升级。
Q
安徽电视台:安徽在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促进跨区域协同方面有哪些亮点和做法?
A
钟岚:去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一年来,安徽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围绕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壮大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努力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拓展新空间,培育新动能,主要体现为“三个新提升”。
一是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实现新提升。我们高水平建设合肥国家实验室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形成“运行、在建、拟建、谋划”13个大科学装置的梯次发展格局。聚力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创建全国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天都试验星首次实现月球轨道双星编队飞行,稳态强磁场刷新冷磁体世界记录,22项“三首”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跨区域协同,合肥国家实验室上海基地加快建设,中国科大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携手构建“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再度刷新光量子信息技术世界纪录。
二是在营造卓越创新生态上实现新提升。我们着力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促进创新要素和产业需求全面精准衔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2024年科技攻坚计划项目中由企业牵头承担的项目数和支持资金分别占总数的80.4%、87.5%。大力发展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形成总规模2000亿元、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丛林”。建立学科专业超前适配产业发展机制,省部创新共建安徽高等研究院。积极打造科技与产业对接服务“大枢纽”,今年以来安徽科技大市场举办科技成果转化活动162次,涵盖三省一市近2000个研发成果从实验室走向车间、走向市场。成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发布合肥骆岗中央公园等4个超级场景。
三是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实现新提升。我们大力实施战新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携手沪苏浙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突破40家,新型显示面板产能全国第2,人工智能产业链综合评价全国第5。坚持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今年前10个月,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84.1%,汽车出口量居全国第1。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制定全国首个省级层面专项法规,启动建设10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芜湖与虹桥、苏州、嘉兴等地协同打造世界级低空经济示范区和先行区,全省低空经济规模居全国第4位。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再次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我们将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携手沪苏浙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长三角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贡献安徽力量。欢迎大家有机会多到安徽走一走、看一看,亲身感受在一体化进程中安徽高质量发展的新变化、新面貌。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美好“愿景图”,变成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实景图”。
Q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周国新办举办国务院政策吹风会,发布了《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其中提到了长三角三省一市联合出台了《长三角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行动方案》,可否介绍一下这一方案的核心内容、具体举措。
A
张忠伟:物流是国民经济的“经脉”,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举措。国家专门为此构建“1+N”的制度政策体系,“1”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N”就是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自然资源部、国铁集团等编制的配套文件,这其中也包括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编制的《长三角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行动方案》,这也是全国第一个跨省域的物流降本增效方案。为什么要制定这个区域性的文件?是因为物流具有外部性,空间尺度越大,成本降低的效果越明显。经综合测算,长三角的物流成本相比全国是低的,但对标国际先行地区仍然比较高,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行效率仍有较大空间。
《长三角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行动方案》共提出了7大行动37项举措,具体包括:一是区域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行动,推动打通、织密、建强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二是区域物流运输方式多式协同行动,推动运输结构优化调整。三是区域物流科技创新联合攻关行动,推动发展物流新质生产力。四是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行动,推动降低物流全链条成本。五是区域物流规则标准贯通行动,推动设施衔接、信息共享、标准协同。六是国际物流网络畅达提升行动,推动提升国际物流竞争力和供应链韧性。七是区域物流高质量发展协同保障行动,推动降低企业要素成本。
《行动方案》主要有三个方面特点:
一是合力破解共性问题。比如,为了打通基础设施网络堵点卡点、提升多式联运衔接效率,《行动方案》提出实施长三角铁路货运、内河水运联通工程。目前,沪通铁路二期、北仑支线复线、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宿连航道整治等项目加快推进,江苏“两纵三横”干线航道基本实现联网贯通,浙北集装箱主通道年底前可实现内河三层集装箱船舶通行,江苏宿迁、安徽芜湖开通了上海直达航线。
二是优先推动共识事项。比如,发展多式联运是推动运输结构优化调整、降低综合运输成本的有效途径。为了协同破除多式联运“中梗阻”,《行动方案》提出合力开展“一单制”“一箱制”试点,打造海铁联运精品线路。目前,宁波舟山港探索创新多式联运“一单制”,率先在“渝甬通道”运营平台中推动中远海、马士基等船公司签发海铁联运全程运输提单,为内陆企业减少了大量异地订舱及用箱成本;江苏淮安—上海港率先试点“以箱促链”,海运集装箱可在铁路站点“放箱直提”,“不换箱、不开箱、一箱到底”,货运时间降低了近一半;安徽开通首列合肥-上海光伏逆变器铁海联运班列,国内运输环节成本下降45%。
三是协同开展改革创新。比如,为提升口岸服务效率、提升国际物流竞争力,《行动方案》提出要推广东南亚卡航、联动接卸等模式,降低内陆枢纽集货和通关成本。目前,三省一市海关创新物流监管协作,深化推动“联动接卸”模式,长三角三省11个港口与上海洋山港“视同一港”,实现进出口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每个进口和出口集装箱可分别降低物流成本200元和400元。
来源 | 上海发布
主办单位 |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
技术支持 | 安徽新媒体集团
发布重要信息
解读重大政策
提供政务服务
长按扫码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