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 贵阳贵安村史村事】观山湖区赵官村:山水相依景如画

政务   2024-11-05 08:01   贵州  

赵官村位于观山湖区朱昌镇北面、百花湖的下游,是朱昌镇最边远的行政村,也是朱昌镇四印苗族居住最集中的村,辖10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寨,有2200余人。

赵官村一角

之所以叫赵官村,并没有准确的说法,相传大约是明末清初时,村中一赵姓人家出了个当官的,人称赵三大人。赵三大人的“三”应该是“山”,叫赵山大人,而大人是官的意思了。中国自古就有以名人命名的习惯,村名叫赵大人的话,未免太直白和牵强,叫赵官村便顺理成章且一直沿用至今。

村里老人说,赵官村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富户以及有名的人物,是名副其实的“官”村。村子原分上街和下街,城墙和城墙砖石扣砌,固若金汤。上街城墙一个门洞,下街城墙一个门洞,门楼白墙黑瓦,古色古香。街上原有邓、朱二姓大户,因此上街又称朱半街,下街又称邓半街。全街建筑,金柱圆柱,白墙黑瓦。一条青石梯坎,一直从下街门洞直达上街门洞,亮堂光华,干净整洁。不过,在一百六十年前,一场大火将赵官村焚烧殆尽。据说大火烧了半月。

龙井,曾是赵官村人最重要的水源。在赵官村,有两口龙井,一口在上,一口在下,相隔百十来米,被称为上下龙井。两口龙井的水皆清澈见底,井口皆为打磨石头镶嵌,井里长满青苔,鱼儿游弋。原先既可作饮水,又可以灌溉农田。近年来,赵官村发展起来,村里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就鲜有人到龙井取水了。

杨武沟大河从赵官村流过,带来连续不绝的水源。贾鱼桥水库,又叫金鱼桥水库。站在金鱼水库的坝坎上,手扶桥杆,往前看去,一个偌大的湖面映入眼帘,湖水波平浪静,深水碧绿。湖的三面全是大山,左边山称马鞍山,右边山称龙井山。马鞍山下,肥田沃地,一条公路从中穿过。公路旁湖水边有粉墙白顶的楼房村寨。

九头山也是赵官村一道亮丽的风景。九头山这名字十分贴切,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无论怎么看,都是九颗按高矮秩序排列、姿态各异的“人头”。

除了水资源丰富,赵官村还是一个山中之村。大片大片的林场,就是其生态良好的见证。在赵官村尖山大庆一带的深山箐林中,有一片大约三千多平方米的桦槁柏华林带。森林里树木参天,生长密集,树下茨草丛生,长蛇出没。这片森林,实际上并非天然,而是赵官村栽种出来的。几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坡,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当地通过人工种植,打造了这一片林场,称为大庆林场。年深日久,被称为天然林场。

除了山水外,赵官村还有两个洞。一名双龙洞,一名燕洞。双龙洞是个套洞,山上山下相通,山上的洞口宽大,洞中钟乳石林立。燕洞位于杨武沟河流一侧,一座大山的半山腰。据说,燕洞是因为燕群栖居得名。

杨武沟是赵官村的一个自然村寨,旧时称山里头,或叫深山老箐林,是四印苗族居住最集中的自然寨。杨武沟四印苗族至今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服饰图案和传统风俗习惯。他们的服饰制作主要靠种植桑麻纺纱织布制作,在地里种植桑麻、大麻、火麻,麻熟后,用镰刀齐根坎下,运回家中晒干。用小刀将麻皮剥开,弃粗取精,即把表面粗皮取下,把皮下白麻稍在太阳底下晒干,然后用手将一匹匹白麻搓为麻线。这道手工称着漆麻。然后,把线用纺车转在线筒上,再把线筒上麻线一头挂在纺线车的线竿上,用手转摇线筒。麻线纺好后,再把麻线脱下,放在柴灰搅拌的水里煮透,用清水冲洗干净,灰色变为白色,再重新挂到纺线竿上转纺。一部分牵在线桩上,一部分纺作线团,再把线团安到织布机上,把线团和线条左右相反穿梭,织为宽两尺,长数米的白麻布,再在麻布上画蜡。衣裙上画的直线代表苗族与世隔绝,大圆点代表深山老箐,小圆点代表四印族人和家畜。衣服上画蜡要突出中间部分,中间是一个大印,代表四印族拥有的权印。在印的周围进行刺绣,绣印一共四颗,最后将绣好的麻布拼缝一件衣服。四颗大印在衣服上特别醒目。这种麻纺线、织布缝衣的方法一直延续至今。

来源:贵阳日报
编辑刘慕轩
审核:苏舟 陈承
签审:汪红霞


文明贵阳
网络文明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