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 | 邓小平:“家庭是个好东西”

文摘   2025-02-01 08:03   四川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发表讲话,希望大家注重家庭,他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把民族、国家、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但同样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注重家庭和睦幸福。

想要家庭和睦幸福,需要个人用心的经营。邓小平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早在1961年,邓小平在接见参加全国省、市、自治区妇联主任会议全体同志时曾提出:“家庭和睦也是经常要做的工作。要处理好的,一是夫妻关系,二是婆媳关系,三是妯娌关系,四是父母子女关系等等。”

邓小平16岁就离开了家乡广安,但他一直惦记着家乡的亲人。1950年,重庆解放不久,邓小平就将自己的继母夏伯根从老家接到了重庆,1952年又一同到了北京。从此,夏伯根便与邓小平一家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照顾,享受天伦之乐。在邓小平的影响下,全家人对夏伯根都很尊重,家里有点什么事,要添置些什么东西,甚至儿女的婚姻大事,都要跟她商量。有了第四代后,全家都随孙辈们一道称她为“老祖”。邓小平去世后,家人继续悉心地照料夏伯根,老人活到了101岁高龄。

邓小平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虽然他从不插手弟弟妹妹工作待遇方面的事情,但他也会为他们取得的每一个进步而感到高兴。“实事求是”、“无私无畏”,这是邓小平80寿辰,弟弟妹妹赶来为他祝寿时,他书赠给他们的,既是叮咛,也是祝福。

在妻子卓琳的眼中,邓小平不是一个浪漫的丈夫,但却是一个真诚实在的丈夫。从1939年到1997年,他们一起相伴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在58个风云多变的春秋中,邓小平始终爱护尊重卓琳。卓琳也始终支持信任丈夫。女儿邓林曾说过:“我没见过我爸爸妈妈吵架。我觉得我爸爸妈妈他们两个,最重要的是互相特别信任。我觉得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应该是个典范。”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在工作中雷厉风行的邓小平,在生活中却和天底下任何一个普通的父亲一样。“文化大革命”时期是邓小平人生中最为艰难的一段日子,被迫与儿女们分离,谪居在江西,一生鲜少写信的邓小平多次致信中央,请求解决给孩子治病、让孩子上学的问题。女儿邓榕回忆他这种一反惯常的做法时说:“‘文革’中,他总觉得家人和孩子们是因为他才受到这么多的委屈和不幸,他总想尽一切可能,为家人和孩子们多做点事。估算一下,‘文革’十年中,父亲所写的信,比他一生中其他80年的统统加起来,还要多得多。”

到了晚年,孙子孙女成了邓小平心中的宝贝,一时没看见谁,就要问,就要找。每当和孩子们在一起,他总是显得特别满足与幸福。邓小平不喜欢照相,但只要孩子们有要求,他立即配合。或者拿着布娃娃,或者戴个柳条帽,他心甘情愿地受孩子们的摆布。他自己曾不无幽默地说:“以后如果评‘世界上最好爷爷奖’的话,我可以得这个奖。”

晚年的邓小平享受着传统中国人憧憬的“四世同堂” 上有“老祖”夏伯根,下有孙子孙女,老老少少十几口人。每天晚饭,一大家人就聚在一起边吃饭边聊天。邓小平从不发表意见,只是默默吃饭。但他喜欢这种轻松活泼、温暖融洽的家庭气氛。有时饭桌上少了几个人,大家说话少了,他就会说:“哎呀!今天怎么这么冷冷清清呢?”

1992年1月27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谈及家庭问题,说:“欧洲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没有家庭不行,家庭是个好东西。”“我们还要维持家庭。”

共产党人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要有大局观念,不能只顾家人,只恋小家,只为个人家庭谋福利。但同样,共产党人也要有正确的家庭观念,负起应有的家庭责任,用心经营家庭生活。

(叶帆子 撰稿)

来源: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老一辈革命家和先进模范人物好家风故事集》

编辑|代江苗子   责编|杨萍   编审|朱亚川

     

主办: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

识别二维码 关注四川党史微信号、抖音号

四川党史
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