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 | 三块铜板熠熠生辉
文摘
2025-02-02 08:00
四川
位于叙永县赤水河畔的石厢子(今石厢子彝族乡),因场镇背后有四块巨石围垒成包厢状而得名。在此地,“三块铜板”的故事常被当地人挂在嘴边,游客到石厢子后总会被其所吸引。8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仅有七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庄,聚居着汉、彝、苗等各族群众四百多人。1935年2月3日,正值农历大年三十,石厢子的人家张灯结彩,准备迎接新年。下午,村民们发现,山口阳坡地上一面印着镰刀与锤子的红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一支穿着灰军装的队伍在茫茫雪地上整齐行进、蜿蜒而来。一开始,老百姓们不了解这支红军队伍,都对其心存疑虑,有的还跑进周围的山里躲了起来。最先到达的红军有10多人,他们一进街就迅速在村里开展宣传、书写标语,他们和蔼地对乡亲们说:“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是劳苦人民群众的军队。”在将士们的动员下,老百姓们渐渐认识了红军队伍,从山里走了出来回到自己家里。当天下午5时许,大队伍基本上都到达了石厢子。寒冷的冬日里,红军将士有的光着脚丫,有的穿着草鞋,有的用破布包住脚板,但他们就在沿街的屋檐下、院坝中站着,没有一个人去打扰老百姓,更没有去强占强要老百姓的东西。老百姓感受到这支队伍和国民党军队大不一样,纷纷打开自家大门,迎接红军进屋休息,并燃起熊熊的大火,供红军战士取暖。当晚,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就住在场镇的肖家大院。大院的主人肖有恩只知道红军的几个大官住在自己家里,但却不知道他们的姓名。红军停留石厢子期间,中央政治局和中革军委在这里以开会的形式度过了长征途中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新年。作为遵义会议的延续,“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研究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讨论了中央红军的行动方针以及中央苏区相关问题。这次会议是中国革命伟大转折中的重要一环,是遵义会议与扎西会议之间承前启后的一次重要会议。经过3天2夜短暂休整后,红军拔营离开。2月5日上午,毛泽东执意给肖有恩留下三个铜板,当作借宿的“烟火钱”。当时肖有恩一再拒绝,但毛主席说吃了老百姓的饭、住了老百姓的屋,坚决要留下铜板。红军走后,肖有恩觉得这三个铜板来得珍贵,怕被土匪抢夺,便把它们嵌进家中一根门柱的裂缝里藏起来,并在裂缝处抹了一些与房柱颜色相同的泥巴。解放后,肖有恩的家人把毛主席画像挂在家里,他才知道当年送三个铜板给他的那位身材高大的红军将领就是毛泽东。他把毛主席睡过的床、吃饭用过的桌椅精心保存下来,逢人就讲,唯独那三个铜板的存放处没有明确告诉家人。肖有恩去世后,三个铜板的去向成谜。守老屋的侄子肖为勤在老屋找了几次,也没有发现那三个铜板。2014年6月,“鸡鸣三省”会议暨川南游击纵队的历史影响研讨会在叙永召开,当地将居住在“鸡鸣三省”会议旧址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曾住过的房子里的居民迁出,作为革命遗址遗迹加以保护、修缮时,工人用锉子给一根房柱翻新,无意中发现了镶嵌在柱内的三个铜板,铜板边缘依然锃亮。
镶嵌在毛泽东住地旧址房间柱内的3块铜板
如今,当人们再次走进石厢子街365号,可以看到镶嵌在屋柱上的三个铜板已经和柱壁融为一体,铜板光亮,熠熠生辉。“三个铜板”见证了红军长征的一段艰辛岁月,也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遵纪爱民的优良品质。2020年1月21日,石厢子几代人盼望建设的鸡鸣三省大桥建成通车。大桥北起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水潦彝族乡岔河村,南接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坡头镇德隆村白车。原本爬山过河需花费数小时的路程变成驾车几分钟就能畅行两省的坦途。从“三块铜板”到“一桥飞架”,以前鸡犬相闻却难以往来的历史一去不复返,而红军在这里扶弱济困的故事仍代代相传。
主办: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
识别二维码 关注“四川党史”微信号、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