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校整体安排,本学期我从事的是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从起初经历过学本课堂的惶恐,到中间阶段的扎扎实实,再到九(上)、九(下)两本书的学习,最后到整整六册书的复习,比学生更感紧张的其实是我这名老教师,在我心灵深处,生怕辜负了这届学生,哪怕其中有的仅有一线升学的希望。
初三教学伊始,迎来的便是全新的学本课堂改革,我怕自己年纪大跟不上,于是培训时十分上心、用心,为此,我还专门买了理论书《韩立福与学本课堂》给自己“开小灶”。现在想来,学本课堂改革的理念其实是很好的,可能只是我们师生境界不高,踉踉跄跄难以完全跟上她的步伐。
当教学从学本课堂改革的热潮中冷却下来,重新回到平实、朴实的教学状态中,我想我是扎扎实实地做好份内工作。尽管先前教过毕业班,但课堂常教常新,只能亦步亦趋尽力跟随着其他老师的步伐走,尽量跟上。坚持永远是老教师最美最美的身影。
当“期中考试”结束后,为了迎接“期末考试”,我想那一段时间是我们师生最忙碌的时候,一方面是要学习九(下)新课,另一方面还要复习九(上)旧课。一方面是二楼的1班和6班,另一方面是三楼的7班、10班和11班,每班每周3节正课,每周忙碌于15节正课,对老教师来说其实担子并不轻松。学习是重要的,复习也是重要的,学习中结合着复习,复习中又有新的体会,孔子的“温故知新”在我们师生这儿得到切实的印证。
但当“期末考试”真要来临之时,却忽然来了通知要考整整六本书,我比先前更紧张了、紧张了。怎么办?只能安慰学生,以所谓的谎言“新中考其实很简单”来安慰学生,然后我们师生尽人事,想方设法复习,千方百计数算日子,能到哪步算到步。为了不让学生孤单,在早读时,在晚读时,能跟上看班的,我也尽量去,希望他们看到我的身影,心里头能够略显轻松些。什么是教育?教育有时就是陪伴。
这次“期末考试”给我们指明了路,开了眼,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其中,第22题作为本次试题的一个典型代表,分析如下:
本题是关于“骑行”的一道题,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应该更容易理解;和其它题相比,也更容易。本题分3小问,很显然第一问属于“应用题”,第二问属于“能力题”,第三问属于“应用和综合题”:它们都很灵活,很开放,符合新中考理念。第一问:平时学生对活动主题或标语口号有所训练,对活动目的也有所意识,知道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所以,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围绕“骑行”的主题和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第二问:绝大部分学生能结合“法律链接”进行思考,知道在“年龄”和“安全”上存在问题,从而快速高效地作答;第三问:一部分学生能够想到从自己和他人两方面来作答,即要从自己做起,要对社会负责,可以进行宣传。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首先要夯实基础,基础打牢了,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生一知半解,运用起来就有难度。要提升能力,不能止于低层次思维。这次考试给我们提了醒,一味地教知识背知识的做法,难以适应新中考背景下的新形势。对于初三教学,手头的材料不能都用,因为时间也不允许,要精选精练,举一反三。教学方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平时可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有所体验,多增长新中考的一些“见识”。最后,不得不提的一点,要提高学生考试的素养,尤其是审题的能力,一些学生孤零零地看待“活动方案”,不懂得藉助“法律链接”,结果答不到点子上。对问题一而言,活动主题只能有一个,但活动目的却可以是多个,有的学生只答了一个,白白失分;对问题二而言,其实有两问,要点出其“不妥”或“不足”来;对问题三而言,不要只从个人方面来作答:这都反映了审题方面不够认真、细致。
最期待的永远是明天。明天,2025年的教学工作,我们要以此次“期末考试”为蓝本,创新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活动。现在看来,创新,唯有创新,才能适应新中考背景下的崭新的形势。
点击下方公众号名片 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