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报告分析了创新药板块近期的市场表现,并探讨了其逆势走强的原因及投资机会。
报告指出,尽管创新药板块在过去几年表现不佳,但在近期大盘走弱的情况下,该板块却已经走出了困境反转的迹象。
这一反转背后的原因主要包括产业链政策的升级、美联储降息预期带来的估值修复、创新药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大单品驱动的业绩增长。
阅读至文末,行业报告有整理创新药领域龙头公司整理,建议收藏。
众所周知,一款新药从开发到上市中间要经历药物研发、临床前研究、临床实验、上市阶段四个阶段。
其中临床试验又分为一期、二期、三期,所耗费的时间周期极长,光是临床试验就需要经历三到七年的时间。
不仅如此,药企在新药研发过程中所投入的资金成本同样也是极高的,以恒瑞医药为例,光是2023年一年的研发投入就高达61.5亿,占到了收入的26.95%。
所以对于药企来说想要研发新药,摆在面前的两道难关,就是如何获得充足的研发资金以及如何缩短药物从研发到上市的时间。
其中研发资金是开发新药物的基础,不可能说新药研发到一半缺钱了,再到处去找人融资。
而研发周期的缩短,则有利于加快新药上市,企业也能更快实现前期投入资金的回收,尽早进入产品盈利期。
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此次创新药板块行情的启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产业链政策升级,加大了对创新药研发的支持力度,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先是上海市政府发布了创新药全链条支持政策,根据不同的临床试验阶段,给予不同级别的研发补贴,在研发资金上提供了大力支持。
后又有国家药监局通过了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的工作方案,审批时间已经从原先的60个工作日缩短到30个工作日,也是进一步缩短了创新药的研发周期。
随着产业链政策的不断升级、政府对创新药研发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内创新药行业的成长和发展也将得到进一步加快。
当我们回顾美国股市过去四十年的生物制药行业,不难发现,在美联储的加息周期中,生物制药公司的估值往往会遭受重创。
同样在中国,这些生物医药企业,特别是那些专注于创新药研发的公司,也深受美国信贷政策的影响。
这些企业的估值与美元利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反向关系——美元利率涨,药企估值跌;美元利率跌,药企估值涨。
(数据来源:通联数据)
那么,为什么美元利率对创新药企的估值有如此显著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美元利率是全球资产定价的锚,对于创新药企的估值同样至关重要。
这些企业的估值通常基于未来现金流的贴现计算,而无风险利率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到贴现率,进而影响企业的估值。
其次,美元利率的波动会影响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进而加剧创新药企估值的波动。
创新药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未来的预期,而这些预期又极易受到市场风险偏好的影响。
在加息周期中,投资者往往更倾向于投资波动较小的固定收益产品,而非那些可能面临亏损的创新药企。
这不仅会导致估值因必要回报率的上升而下降,而且风险偏好的变化也可能会使估值进一步降低。
再者,从大类资产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创新药研发的平均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在加息周期中,投资创新药企的回报可能还不如固收类产品。
所以,这样会导致资金会从创新药企流向固收市场。然而,随着长端收益率的下降,创新药企的吸引力又会重新上升,导致行业估值出现周期性波动。
立足当下,随着7月公布的美国ISM制造业指数从6月的48.5收缩到46.8,以及7月的非农新增就业人口从上个月的20.6万人下滑至11.4万人、失业率上升至4.3%。
我们可以判断,本轮自2022年开始的美元加息周期已经进入尾声。
(数据来源:通联数据)
各项经济指标均反映出美国经济已经开始降温,甚至可能已经出现了经济衰退的风险,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会选择在今年9月份进行首次降息。
这也意味着一旦9月美元进入降息周期,创新药行业的估值也就有望开始修复,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那么当前8月份便是布局创新药投资的最佳时机。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创新药正迈向国际舞台。首先从医疗支付能力来看,中美在医疗支付能力上存在巨大差异;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医疗市场,它的人均医疗费用是中国的数十倍,这为我们中国创新药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空间。
与此同时,在国内市场,医保谈判和带量采购等政策,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导致药企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迫使企业必须将目光投向海外。美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成为中国创新药企寻求新机遇的热土。
具体来看,中国创新药在美国的销售额远超国内市场,以百济神州旗下的泽布替尼为例,2023年,泽布替尼在美国的收入为69亿元,而中国收入却只有14亿元,差距高达4.9倍,
(数据来源:西南证券)
此外,中国创新药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通常也更高,如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在美国的售价是中国市场售价的30倍以上。
说明同样一款药在美国卖,完全可以赚得更多,这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创新药出海的吸引力。
(数据来源:西南证券)
更重要的是,在当前生物医药行业投融资趋紧的背景下,创新药企面临资金压力。通过License out(借船出海)等合作模式,企业不仅能快速回笼资金,还能借助海外伙伴的力量,加速临床试验的进程,减轻自身的研发成本压力。
目前随着国内新药研发能力持续增强,国产创新药物在国际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越来越高,它的"License out"交易金额也在稳步增长。
据统计,目前有超过30个项目达成了超过5亿美元的交易,其中一些项目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0亿美元以上。
例如,科伦药业的七个ADC项目以94.7亿美元的高价成交,百利天恒的BL-B01D1项目以84亿美元成交,康方生物的AK112项目以50亿美元成交。
在这个过程中,受益于国内创新药的国际化趋势,这些出海药企的业绩也出现了显著的增长。
我们在百利天恒的今年一季度报告中,就能很明显地看到它的扣非净利润,相比去年同期已经实现了大幅增长,增幅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082.70%。
(数据来源:同花顺)
其中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就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双抗ADC(BL-B01D1)抗肿瘤药物,收到了来自海外巨头药企BMS的预付款项。
这也足以证明创新药出海,将是未来国内药企最大的发展机遇之一,随着国际化趋势的加快,整个行业也将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大病种大单品创新药由于其病患人群庞大、市场需求广阔,往往能给药企带来更有确定性的业绩高弹性;
前面所说的百利天恒一季报高增长也正是得益于双抗ADC这一大单品的销售放量。
所以大单品的研发进展、研发突破往往对于药企估值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
回顾上一轮创新药牛市,之所以恒瑞医药、君实生物、信达生物、百济神州能在当时成为创新药大牛股;
也正是因为在这期间四款国产领先的、能够用于治疗多种癌症的“PD-1”在2018年底-2019年期间相继获批,从而引发市场对这几家药企业绩预期的上调,股价随之上涨。
(数据来源::Wind,医药魔方,健康界)
对应当前国内创新药的发展阶段,随着国产创新研发能力不断提升,我们在ADC(靶向治疗癌症)、GLP-1(减肥药)、阿尔兹海默症等细分领域同样具备诞生大品种的潜力。
尤其重要的是,根据此前各大药企披露的临床数据,预计今年下半年,以恒瑞医药为首,包括百济神州、甘李药业、贝达药业等多家药业会有众多重要产品将取得里程碑进展。
这也将成为成为接下来创新药板块股价上涨的重要催化剂,值得我们去重点关注。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CDE,NMPA)
以下是创新药行业的核心标的,大家感兴趣的,可以收藏学习。
第七篇:存储芯片的跃升,挑战全球新机遇
第八篇:模拟芯片,走出低谷开疆拓土
第九篇:封装技术,迭代引领全球AI浪潮
(点击图片 打开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