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英勇的红三军团》
1930年6月1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在湖北黄石地区组建成立。为扩大红三军团影响,赓续红色血脉,黄石市档案馆(市史志研究中心)、黄石广播电视台、大冶市档案馆(市史志研究中心)、阳新县档案馆(县史志研究中心)联合制作了《红色记忆——英勇的红三军团》系列短视频。
该短视频一共10集,每集8分钟左右,展现了从红五军在平江起义后建立,到部队上井冈山和毛泽东、朱德部队会师、转战湘鄂赣、在黄石地区组建红三军团、攻克长沙城、奋战历次“反围剿”、长征中血战湘江、勇夺娄山关、大胜吴起镇,直到部队在主力红军长征胜利前夕番号取消的这段革命历程。
第一集
彭德怀领导发动平江起义
第二集
红五军转战湘鄂赣边界
1928年7月,平江起义的胜利,使国民党反动派十分震惊。而红五军的成立,更是让他们感到无比恐慌。为了镇压这支新生的红色队伍,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鲁涤平调集部队,分三路进攻平江。
7月25日,彭德怀、滕代远等组织召开军事会议,讨论战斗部署。他们决定利用平江有利地形,争取歼敌一两个团后撤出平江城,向赣西、鄂南发展。然而,就在双方陷入僵持局面时,敌方援军赶到平江!
尽管红军拼死血战、顽强反击,但由于双方兵力悬殊,红五军还是伤亡惨重。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军长彭德怀当机立断,决定撤出战斗、安全转移,率领部队转移到位于平江县东北,地处通往江西修水与湖北通城的三角地带龙门镇。
龙门镇是农民运动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并且,当地已经建立起红色政权,群众基础好。红五军到来时,沿途农民热烈慰劳和欢迎,喊口号、唱歌不绝。农村房屋虽然大部分被烧毁,但农民还是尽量让出房子,给红军宿营,不使自己的军队露营淋雨。在群众热情鼓舞下,军队情绪饱满。
群众的热情欢迎给了红五军莫大的鼓舞!这支刚刚诞生便历经惨烈战斗的军队丝毫不惧困难,依然充满斗志!为了继续增强革命信心,在龙门驻扎期间,红五军党委决定整训部队。
这次龙门整训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效法了毛泽东领导的“三湾改编”。通过建立军政治部、连上建立党的秘密支部、加强士兵委员会工作等方式进行,同时帮助地方政府加强农会、赤卫队、少先队的建设,发动群众参加红军、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斗争。
就在红五军龙门整训期间,敌军约12个团继续向平江、浏阳集结,准备围攻红五军。为避免与敌军硬拼,造成更大损失,红五军与江西修水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得知修水城内敌军不多,便决定进占修水城。
8月6日,红五军一部率先攻进修水县城,消灭守敌一个营和靖卫团二三百人。到11日,红五军全部离开龙门,开进修水城,继续整训部队。
此后直到1928年年底,红五军一直活动在湘鄂赣边界。面对敌人的频繁攻击,他们采取“打圈子”、“打推磨仗”等战术展开反击。各地在红五军协助下建立巩固了红色政权、打击土豪劣绅,青壮年踊跃参军,红军队伍得到扩大。
在转战湘鄂赣边界期间,经过一次次整训,红五军加强了党的领导,建立党代表制和连队党支部,建立政治工作制度,使红五军沿着“政治建军”的正确道路不断巩固和发展,也为后来红三军团的组建奠定了政治基础。
在红五军活跃在湘鄂赣边界之时,黄石地方革命武装也逐步发展。1928年10月,一支“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群众地方武装——大冶县委手枪队宣布成立。队长余立金,队员20余人,常驻大冶南山头。他们经常穿着长袍,腰藏手枪,在南山附近活动。这支武装后来愈发壮大,也将和红五军并肩战斗。
红五军经过一次次突围转进和艰苦跋涉,也将在军长彭德怀的带领下走进红色摇篮——井冈山!
第三集
两军会师井冈山 保卫革命根据地
1928年12月10日,彭德怀率领红五军几经辗转、历尽艰辛,终于到达井冈山宁冈新城,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胜利会师。从此以后,彭德怀追随毛泽东,一生虽历经波折,但始终无怨无悔,并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成长为新中国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勋。
根据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指示,红五军到达井冈山的部队被暂编为红四军第三十团,彭德怀任红四军副军长兼该团团长,滕代远任红四军副党代表兼该团党代表。在红四军建军经验指导下,红三十团开始整训部队。
随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力量进一步壮大,反动派对革命队伍的“剿杀”动作也随之而来。
1928年冬,国民党军阀之间的战争暂时停歇,蒋介石立即命令湘赣两省国民党军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会剿”。1929年1月1日,由湖南国民党“清乡”督办鲁涤平任总指挥、第十九师师长何键任代总指挥的湖南、江西两省“会剿”总指挥部在萍乡成立。反动派调集约3万兵力,分5路对井冈山进行大规模“会剿”。
此时,井冈山红军的总兵力约5000多人,仅为敌人的六分之一。由于敌人的封锁,根据地的经济也极端困难,红军生活几乎难以维持,局势十分严峻。
1月4日,红四军前委和湘赣边界特委在宁冈柏露村召开了联席会议,决定采取“攻势的防御”方针和“围魏救赵”的战法,由红四军第三十团和第三十二团留守井冈山,由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到外线打击敌人,牵制敌人兵力,内外配合,粉碎敌人“会剿”,并解决红军给养问题。
1月14日,毛泽东、朱德等率红四军主力向赣南挺进;1月25日,红军留守部队在井冈山茨坪冒雪举行誓师大会。彭德怀在会上号召大家以革命的献身精神,誓死保卫井冈山!
1月26日,反动派部队开始进攻井冈山!面对敌军的猛烈炮火,守山部队拼死反抗。然而,增援敌军越来越多,黄洋界、八面山哨口相继失守。在敌众我寡、腹背受敌、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为保存革命力量,彭德怀、滕代远根据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和留守井冈山部队负责人联席会议决定的应急措施,从井冈山腹地突围、向赣南转移。
就在红三十团主力从井冈山突出重围,一路向赣南且战且走时,蒋桂战争爆发,在井冈山“搜剿”的湘赣敌军全部撤走。红军重新打回井冈山的时机已经成熟!
不久,红三十团经会昌进占瑞金城。4月1日,红四军主力开至瑞金,与红三十团胜利会合;5月2日,已改编为红四军第五纵队的红三十团回师井冈山!
守卫井冈山的战斗,是红军时期的一场硬仗。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彭德怀率部牵制了敌军,为红四军出击赣南创造了条件。这支队伍在战斗中,根据毛泽东提出的战略战术原则,摸索和积累了如化整为零、避实击虚、集中围击等军事斗争策略。各级指战员的战斗经验大大丰富,重返湘鄂赣边区后,很快打开了革命根据地大发展的新局面。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如火如荼之际,在当地有“小井冈山”之称的大冶南山头地区,也建立了南山头革命根据地,并于1929年7月,以阳(新)大(冶)游击大队为基础,正式成立红十二军。这支在黄石地区组建的第一支有正规番号的部队,后来也编入了红五军第五纵队,成为红八军及红三军团的生力军之一。
第四集
回师湘鄂赣 巩固根据地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此后,国民党新军阀之间不断内讧,“会剿”红军的部队大都撤离湘鄂赣地区。各地红色政权得到恢复和发展,革命运动红红火火。
同年8月下旬,彭德怀、滕代远率领部队回到湘鄂赣边界地区。9月,这支部队与黄公略率领的红军湘鄂赣边境支队进行合编,恢复了红五军建制,并根据湘鄂赣边界特委扩大会议的决定,在平江、浏阳等县开展游击战争。10月1日,红五军主力部队进占平江县长寿街,并于当月在这里召开红五军军委扩大会议,红五军军委总结了一年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教训,确定了后期工作目标。
这一时期,红五军各纵队为打通罗霄山脉、幕阜山脉和九宫山脉,时而独立进攻,时而分进合击,沿路消灭地主民团武装,分配土地,建立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巩固革命根据地。经过半年多的战斗,湘鄂赣苏区、湘赣苏区和鄂南苏区基本连成一片,主力红军和地方武装也得到了壮大。其中,由李灿、何长工率领的红五军第五纵队跨越幕阜山脉,进入鄂东南开辟苏区。这支队伍转战鄂东南,连战连捷,鄂东南赤区基本连成一片。其间,黄石及周边地区青年踊跃加入红五纵队,部队从几百人壮大到6000多人,最终在黄石地区扩大成为红八军,为红三军团的组建埋下伏笔。
虽然在湘鄂赣边界地区战果累累,但红五军没有选择偏安一隅,而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一边在斗争中继续扩大和巩固革命根据地,一边积极与中共湘赣边界特委、红四军前委保持联系。
1930年2月7日,红四军前委,红五军和红六军军委,中共赣西、赣南、湘赣边特委,在江西吉安县陂头举行联席会议。会议上成立了红四、红五、红六军的共同前委,明确了攻打吉安的总目标。
根据联席会议精神,红五军军部分析了部队情况,决定先取吉安前哨据点——安福城。1930年3月7日,彭德怀率红五军主力从永新直插安福,攻打安福县城。安福县地方党组织调集各区乡游击队、赤卫队五六百人,配合红五军攻打县城。当晚,红五军占领城外制高点蒙冈岭,包围了安福城。这时城内守敌有国民党军1个营,还有5个保安中队和反动商团队共600多人。他们把守城门,负隅顽抗。8日拂晓,红五军发动总攻。红军先在制高点上架起机枪,猛烈射击。红军战士奋勇攻城,歼灭城门守敌,冲进城中。经过一天一夜激战,红五军全面占领安福城,共歼守敌近六百人,缴获各种武器300多件,国民党县党部委员、县长等反动头目被击毙。夺取安福城后,虽因形势变化未攻克吉安,但彭德怀又率军攻占分宜、直逼袁州,使敌军受到重大打击,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得到巩固!
红五军回师湘鄂赣边界地区后,帮助各地重建和发展党的组织,建立苏维埃政权,进行土地革命,为开辟和巩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红五纵队挺进鄂东南,部队发展壮大极为迅猛,最终从几百人的纵队迅速壮大成为6000多人的红八军,极大激发了部队上下的信心和决心,为红三军团的组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第五集
红三军团在黄石地区组建
1992年由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史编委会编撰出版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史》。这本书详细客观记录了红三军团这支部队的战斗历程。曾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同志亲自为该书作序,并在序言中强调“红三军团的英雄业绩永载史册!红三军团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这支英雄部队,就诞生于湖北黄石地区!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国民党新军阀忙于混战,无暇他顾,客观上为革命力量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5月,中共中央先后在上海秘密召开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和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确定了红军的扩编计划及行动方针,要求各地红军分别集中组建正规军团。
在此前的1929年9月,李灿、何长工率领红五军第五纵队挺进鄂东南,横扫当地反动武装。此后,在鄂东南不断发展,特别是在黄石地区,整编大冶和阳新的兵暴起义队伍、红十二军,黄石地区人民踊跃参军。红五纵队由进入鄂东南的几百人,壮大到6000余人。
1930年5月22日,彭德怀率红五军主力挺进阳新龙港,打土豪、惩办反动地主,很快掀起了拥军护红的革命高潮。在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彭德怀率领红五军纵横驰骋,接连击溃国民党二十二师罗霖部和二十六师郭汝栋部,在黄石地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1930年6月10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彭德怀在大冶殷祖镇马对圩村召开大会,宣布将红五军第五纵队扩编为红军第八军,下辖三个纵队,部队扩编后仍随红五军一起行动。之后,红八军开展了一系列扩红运动,彭德怀亲自召开征兵动员会,鼓励大家踊跃报名参军。他的号召得到了大冶、阳新两地青壮年的积极响应,大家纷纷加入红八军,投身革命事业。黄石人民拥军护红的热情和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一直让彭德怀记忆犹新。1957年,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在给阳新县人民委员会的信函中就曾说过:阳新人民的勇敢勤劳是突出的,特别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组建了红军第八军,对于中国革命是有重大贡献的。
红八军的成立和发展,为保卫根据地,扩充与壮大主力红军作出了贡献。1930年6月16日,红五军、红八军军委在大冶刘仁八召开扩大会议。会议上,红军第三军团正式宣告成立,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邓萍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红五军、红八军。后又下辖红十六军,军团兵力达到17000多人。
红三军团能够顺利组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红五纵队在黄石地区的发展壮大,扩大成为红八军。黄石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拥护程度、对拥军扩红的支持力度在全国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可以说红三军团这面属于全党全军的旗帜,正是从黄石这片红色热土上飘扬起来的。
红三军团的旗帜冉冉升起,中国工农红军气势如虹!侯中英、徐策、王平、余立金等无数黄石地区儿女先后成为军团一员,在后来的革命战争中,他们都英勇战斗,屡立功勋。而红军三大方面军都有原红三军团部队的身影,也都有来自黄石地区的重要贡献。其中红五军和红八军一、二纵队是红一方面军主力之一;红八军三纵队随红九军与贺龙的红2军团在洪湖地区汇合,部队补充进入红2军团,成为红二方面军一员;红三军团离开黄石地区后,红八军成立四、五两个纵队,后合编为红十五军,后与红1军会师组建鄂豫皖红四军属于红四方面军。
整个革命战争时期,黄石地区一共成长了十四名开国将军,为共和国的成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血与火的生死考验中,近三十万黄石地区儿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革命老区阳新县的贡献使人印象更加深刻,二十多万人为中国革命牺牲,使得阳新成为全国有名的烈士县,“对党忠诚、万众一心;勇于实践、执着坚忍;顾全大局、不怕牺牲”成为阳新的红色文化特质,至今仍然得以传承和发扬。
第六集
红三军团攻克长沙
1930年6月到9月间,党内处于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错误统治时期。红三军团组建伊始,中央就要求红三军团按照《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的决议,“会师武汉,饮马长江”。
当时,武昌有敌军重兵把守,且城墙高耸,防御工事坚固,攻占武汉几无可能。对这样“左”倾冒险错误的命令,彭德怀坚决不同意,但为了不和中央对抗,提出折衷方案,先消灭鄂东南等地地主武装,后攻占岳州,作为进攻武汉的大后方。
按照这一计划,彭德怀率军相继攻克崇阳、通山县城,横扫鄂东南,直捣岳州,缴获了敌军囤积在城里的大量军械物资,顺利完成了切断武昌至长沙铁路线的任务。又趁省会长沙兵力薄弱,防守空虚,瞅准有利时机,向长沙开拔,展开攻城作战。
7月22日,有10多万人参加的纪念平江起义两周年大会在平江县天岳书院召开,红三军团带领革命群众誓师攻打长沙。7月25日,红三军团下辖的5、8两军,从前后两面向国民党外围守军发起猛烈攻击,经一昼夜激烈鏖战,于26日一举突破敌军防线,夺取了长沙门户金井。27日,彭德怀亲率红三军团及平江、浏阳赤卫队八千名官兵进攻长沙城。在当地百姓的支援下,他指挥部队架设浮桥,从长沙东郊的浏阳河由东往西渡河进攻。长沙三万余人的守敌,凭借城防工事,以猛烈火力向红军进行疯狂扫射。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彭德怀决定下令拆掉浮桥,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红军指战员奋勇争先,打得守军落荒而逃。这次战役共俘虏国民党官兵4000多人,缴获长短枪3000余支,机枪28挺,山炮2门,迫击炮20门,电台9部,以及大量弹药、粮饷。
1930年7月28日清晨,长沙市各界人士高举“红色曙光”横幅,从长沙古城东门之一的浏阳门迎进了英勇的红三军团。进城后,红军发布安民告示,很快稳定了民心。同时召集各国驻长沙领事馆、医院、教堂、商业企业、记者等300多名外国人举行记者会。会上,红八军军长何长工用流利的英语和法语向他们宣讲了红军政策,让这些惊魂未定的外国人情绪稳定下来。红三军团还在长沙创办了《红军日报》,虽然只印刷出版了6期,但是它较充分地报道了红军的英勇善战,起到了动员群众、打击敌人的作用。
红三军团攻克长沙,是土地革命时期,主力红军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成功占领国民党统治的省会城市。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气势,彰显了红军的英勇。在这次战斗中,红五军特别是红八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取得了震动全国的辉煌战果。这次伟大的功绩将永远牢记在后人心中,这种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也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不打武汉而攻占长沙,是红三军团对“左”倾错误的一次抵制。红三军团占领长沙,对“全国革命运动所产生的反响是相当大的”。
国民党反动派和帝国主义者极为惊恐,迅速纠集兵力反扑。重兵压境、众寡悬殊,红三军团主动撤离长沙,与赶来支援的红一军团,于8月23日在浏阳县永和镇汇合,整编为红一方面军。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红一方面军正式成立。红一方面军成立后,立即开始二次攻打长沙。在长沙周边一带消灭了部分守敌、缴获了不少枪械,围困长沙半个多月,毙敌1000多人。但红军也受到了不少损失,曾在黄石地区红十二军任军长,时任红三军团第八军第三团团长的谢振亚就在这里英勇牺牲。后因敌援军不断增多,形势发展对红军不利,红军作出了撤长沙之围的果断决策,保存了有生力量。
在红三军团离开黄石地区之后,原红八军留守处及鄂东地方武装,在黄石地区建立了红八军第四、第五纵队。这两个纵队在黄石地区大王殿合编成立红十五军行动委员会,后在红十五军军长蔡申熙的率领下,挺进黄麻地区,汇聚为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之一。
第七集
反“围剿”中的英勇战斗
1930年,红军取得第一次反“围剿”战斗胜利,毛主席在接到消息后兴奋不已,写下《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其中“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就是红一方面军取得龙冈大捷的真实写照。红一方面军麾下的红三军团在这场战役中,也尽显英勇本色。
1930年10月,蒋介石在中原大战结束后,纠集10万人马,开启了针对中央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
龙冈,位于江西永丰县南端,东邻君埠,北靠上固,南连兴国,西接吉安,四周峰峦重迭,群山环抱,当地群众称之为“锅子”。12月,号称装备精良的国民党第十八师正驻扎在“锅子”里,师长张辉瓒急待与红军决战。殊不知,分布在周围的红军,早已将他团团围住,就等着出击命令。
12月30日上午九点,正面高地上的红军先头部队枪炮齐发,给了敌人迎头痛击。随后,红军主力全部投入战斗,向敌两翼迂回,击退了敌人数次攻击。红三军团利用打长沙后新建的山炮连,打死打伤几百敌人,又以重机枪猛扫敌群,将敌队形打乱。滕代远亲自率队进入龙冈镇阵地,高呼“活捉张辉瓒”等口号。最终,敌军全线崩溃,十八师近万人被歼,师长张辉瓒被活捉。国民党反动派对赣南红军第一次“围剿”以失败告终。
龙冈这样的大捷,在前四次反“围剿”中并不鲜见。但接连的胜利,使我党领导层过高估计了红军的力量,命令红军攻打赣南的中心城市赣州。红三军团奉命担任攻城的主作战部队,于1932年2月6日到达赣州城郊。曾在红十二军任政委的黄石人侯中英率领的红一师奉命主攻西门。
由于缺少攻城的重武器,红军四次攻城不下,被敌军钻了空子。3月8日凌晨,城里敌军通过城内向城外挖的地道偷袭攻城红军;城外敌方援军同时从红军背后发起攻击,一时间,攻城红军腹背受敌。侯中英率部撤离时被叛徒出卖而被捕。
敌人把侯中英押到红一师阵地前,用刺刀逼着他向红一师官兵喊话,妄图使他劝说其部队放下武器投降。但他始终坚贞不屈,还在监狱中发动牢友们搞暴动夺武器,敌人恼羞成怒,将侯中英杀害。
像侯中英烈士一样,在革命战争年代献出生命的红三军团官兵还有无数,其中也有很多黄石地区儿女。作为全国著名烈士县的阳新乃至整个黄石地区,为中国革命作出的牺牲和贡献是巨大的。红三军团在历次反“围剿”斗争中,参加多次重要的战役和战斗,无论是担任主攻还是与兄弟部队协同、配合,都能坚决完成作战任务,为粉碎敌人大规模“围剿”、保卫和发展中央苏区建立了功勋。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领导下,红军取得了一至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红三军团在彭德怀、滕代远的率领下,也在历次反“围剿”斗争中屡立战功。但随着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否定,红军陷于被动,虽也给予了敌人重大打击,但自身伤亡较大。仅广昌战役中,虽毙伤俘敌2626人,但自身却伤亡5093人。其中红三军团伤亡2705人,约占全军团总人数的四分之一。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党的事业遭遇挫折,但革命不会就此止步。红军主力即将开始艰苦的长征,红三军团也将在长征中继续浴血奋战。
第八集
红三军团血染湘江
1934年秋,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走上了艰难曲折的长征之路。这一时期,黄石地区的革命者们,一部分如汪克明、吴嘉民、阮贤榜等人,组织游击队开展艰苦的游击战争,继续和反动派周旋斗争;一部分如王平、余立金、马龙等人,则随着主力红军一起参加长征。
在长征中,红军突破了蒋介石设置的第一、第二、第三道封锁线,向西突围而去。然而,蒋介石仍不死心,又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妄图围歼红军于湘江东岸。
为顺利渡江,我军以疑兵之计,派兵进驻永明。参与围堵的桂系部队恐大本营桂林有失,调兴安、全州一带驻军回防堵截,导致兴安、全州间兵力薄弱,形成空隙。中央决定,把这里作为突破口,抢渡湘江。以彭德怀任军团长、杨尚昆任政委的红三军团下辖的几支劲旅,肩负起阻击敌人、掩护主力渡江的重任。
新圩,位于灌阳县西北部,距离红军前往渡口的必经之地古岭头只有5公里,唯有将国民党桂军阻在新圩以南,才能保证中央军委纵队和红军主力渡过湘江。承担新圩阻击战重任的是红三军团第五师。师长李天佑、师政委钟赤兵接到命令,立即率领该师两个团和军委炮兵营急行军赶到新圩。以急行军的疲惫之师迎战以逸待劳的桂军主力部队,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11月28日天刚放亮,敌人的炮弹铺天盖地呼啸而来,新圩阻击战就此打响。桂军攻势持久而猛烈,但第五师坚守阵地,死守三昼夜后,李天佑接到军委纵队已渡江的消息,遵照命令把防务交给红三军团第六师第十八团。几乎就在同一时间,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团在界首以南打响了光华铺阻击战。
中央首脑机关要从位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界首镇以北15公里湘江西岸的界首渡口搭建浮桥过江,如果保不住渡口的安全,就意味着中央首长过不了湘江。
11月28日,红三军团第四师赶到界首防守。他们不仅要构筑工事抵抗敌人进攻,还承担着保护浮桥、掩护中央军委纵队渡江的任务。30日开始,桂军向界首发起了疯狂进攻。红十团坚守阵地,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激战,控制住了光华铺阵地和界首3个浮桥渡口。30日午夜,军委两个纵队渡过湘江,但红军还有8个师没有渡江。红十团继续阻击至12月1日中午,中央红军大部分渡过湘江,部队掩护任务基本完成。而红十团全团损失几近一半,两任团长先后牺牲。
湘江战役,异常惨烈。渡口两岸的群众悲痛欲绝,当地乡亲们搬运红军遗体,搬了3天3夜。一眼望去,殷红的鲜血将湘江染成了“赤水河”。当地百姓为纪念死难红军,这才流传下“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中央红军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是在当时领导层错误指挥下进行的。但是英勇的红军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舍生忘死、顽强拼搏,最终突破封锁抢渡湘江。这场战斗的惨重损失,使党内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改变这种错误的指挥,红军有可能全军覆没。湘江战役结束10几天后,中央就召开了黎平会议,改变了原定去湘西的行军路线,赞同毛泽东进军贵州的意见,由毛泽东重掌红军指挥权的呼声越来越高。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最为惨烈的一仗。红三军团的将士们以血肉之躯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以伤亡4000多人的重大牺牲,完成了阻击敌人、掩护撤退的重任。而中央确定进军贵州的行军路线后,关系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会议即将在贵州遵义举行,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由此开始。
第九集
勇夺娄山关 再占遵义城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了黔北重镇遵义城。红军进驻遵义城期间,为阻止红军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蒋介石派重兵封锁长江渡口,国民党中央军对红军衔尾追击;滇军从南面、川军从西面进军;黔军主力也在东面严阵以待。
1月15至17日,遵义会议召开。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1月19日,红军撤离遵义城。29日,红军一渡赤水河,在川滇边的扎西集中。2月10日,红三军团在扎西整编,全军团编为4个团,归军团直接指挥,军团机动性和战斗力大增。其后,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毛泽东指挥红军迂回作战,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最终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
娄山关,离遵义城约60公里,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2月25日,攻打娄山关的战斗开始。打头阵的正是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其下辖的十三团担任第一梯队主攻;十二团担任第二梯队主攻;十团、十一团分别向东西两侧迂回进攻。然而占领两侧高地的黔军居高临下,猛烈的火力,封锁了红军的进攻道路,单靠正面强攻难以奏效。在关键时刻,红十三团找到了突破口——娄山关东侧的点金山左侧悬崖有一条小道,可以绕道敌人身后。十三团派出一营战士,攀悬崖抄小道隐蔽进军,正面则用火力吸引敌人注意,大乱敌军阵脚。双方在娄山关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战斗从拂晓激战到黄昏,在红军的勇猛攻势下,敌军4个团大部分被歼灭,残敌向遵义逃窜。
抢占娄山关后,红军直扑遵义城。红十一团作为前军,一路穷追猛打溃逃的敌人,再占遵义城。此次遵义战役,连下桐梓、娄山关、遵义,共击溃和歼灭国民党中央军2个师及黔军8个团,毙伤敌2400余人,俘敌3000余人。
遵义战役之后,红军又三渡、四渡赤水,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川黔滇边境地区的狂妄计划。
重获红军指挥权的毛泽东用兵如神,离不开情报工作的支持。曾在红三军团任连长,长征中在军委二局侦查科工作的黄石大冶人曹祥仁、黄石阳新人贺俊侦和他的战友们在长征中多次破译国民党密电码,侦查到敌人绝密情报,为中央首长决策提供情报支持,长征的革命步伐阔步向前。
第十集
中央红军决战吴起镇取得长征胜利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合。9月12日,俄界会议召开。9月22日,毛泽东在哈达铺团以上干部会议上作了关于形势和任务的政治报告,正式向全军发布了一项新的重大决定:“到陕北去!”
同时,中共中央决定:军委纵队和红一方面军主力正式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陕甘支队整编后,红三军团番号,从此再未恢复。
整编命令宣布后,彭德怀在离开红三军团时,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讲着讲着眼泪就掉了下来。据王平上将回忆,彭德怀说:“我的脾气不好,骂过许多人,请同志们批评和谅解。不过我过去对你们这些团以上干部要求很严格,有时甚至苛刻一点,这都是对你们的爱护;否则,有的同志可能活不到今天,这也可以说是‘骂’出来的吧!”“红三军团从第一次反‘围剿’时的几万人,至今天长征到甘南,只剩下两千多人,让错误路线快折腾光了。今天剩下的这点人,都是精华,是中国革命的骨干和希望。你们一定要再接再厉,争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1935年10月,蒋介石为阻止陕甘支队与陕北的红军会合,派一路尾随的宁夏军阀马鸿宾部和东北军白凤翔部进犯,企图一举将陕甘支队吃掉,形势危急。彭德怀主动请缨迎战,长征中的这一场“切尾巴”战斗在延安市吴起镇进行。当时刚刚抵达陕北的红军战士早已疲惫不堪,装备补给严重匮乏,而敌人大多是装备精良的骑兵,要“两条腿打四条腿”,难度可想而知。通过对周边地形的观察,分析了敌骑兵的特点,彭德怀决定利用吴起镇的高塬深沟,摆兵布阵。
1935年10月21日一大早,先是马鸿宾的一个骑兵团冲了过来,落入了红军的伏击圈。顷刻间,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响成一片,打得敌军骑兵纷纷落马,残部狼狈逃窜。不幸的是,在头道川设伏的第2纵队10大队队长、黄石阳新人黄珍在战斗中不幸牺牲。随后,国民党东北军骑兵赶来支援,同样被红军战士们打了回去。红军乘胜追击,利用土岗深沟不利于骑兵的地形优势,采取分块切割、相机包围的战术,把敌骑兵分割包围,彻底切掉了这个“尾巴”。
吴起镇战斗的指挥所设在吴起镇平台山顶的杜梨树旁,毛泽东曾在此俯瞰各处战事。为了纪念这场战役的胜利,当地群众将平台山改名为如今的胜利山。
吴起镇战役,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的最后一仗,随后在吴起镇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标志着中共中央和一方面军(陕甘支队)长征胜利结束。吴起镇战斗胜利后,毛主席赋诗称赞彭德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无畏的战斗精神:“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分别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长征取得胜利。
在黄石地区组建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是一支听党指挥、作风优良的革命队伍,是一支在战火中锤炼出来的不怕流血牺牲,敢打硬仗、恶仗的钢铁队伍。红三军团的战斗历史,是英勇、悲壮和曲折的,更是伟大的。他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党和人民的前途命运浴血奋战的一个重要缩影,他生动彰显了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优秀品德。他们的历史功绩,永远都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
红三军团的番号,在长征胜利前虽已不复存在,但几十年来,先后从原红三军团走出了众多党、政、军领导人和共和国的元帅、将军。在党领导下创建、发展的红三军团,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人无魂不立,军无魂不胜。红三军团虽番号不再,但军魂永存,精神永恒。听党指挥是灵魂,能打胜仗是核心,作风优良是保证。兵魂所在,就是军队胜利所在,国家希望所在。缅怀红三军团英雄事迹,感悟红三军团伟大军魂,传承红三军团革命精神,将会激励新时代的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勇前行。
✎审核 | 陈 宇
✎编辑 | 黄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