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别忘了来石景山古城村看“踩街”!

文摘   2025-01-29 18:58   北京  

大年初二,独具年味儿的秉心圣会踩街活动在“古城村”举行,邀请花会玩角儿从南北牌楼由北向南行进式表演。

关于老古城的传承~多了解一点:

在大年初二,石景山区的“古城村”牌楼下总会凑齐一群“老玩角儿”,他们中年轻的有五六十岁,年长者已有七八十岁,组成一支有四百多年传承历史的花会队伍——秉心圣会


秉心圣会始于明代万历年间,包括灵官旗、公议石锁、太平歌会、娘娘驾等花会,是我区第一个区级非遗项目,也是首批入选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遗项目。大年初二的“踩街”传统既寄托了大家对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的美好祈愿,又展现出石景山地区浓厚的民间文化底蕴和非遗文化特色。


今年也是时隔四年,秉心圣会又一次在大年初二恢复“踩街传统”,“秉心圣会”十档花会的玩角儿再次齐聚一堂,身着红袍、绿衣、黄褂、白衫依次出场。街道两边站满了三四排的观众,垫着脚伸长脖子看经验丰富的“老玩角儿”和初次登台的小演员各显身手。神灵活现的舞龙、喜庆热闹的小车会、精彩灵动的高跷表演引得观众阵阵喝彩。


2024年大年初二踩街活动

而在花会活动背后,既是一代又一代“老玩角儿”的传承和坚守,也承载着古城居民的情怀和期待。让我们一同走进秉心圣会的故事,看看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PART.01

他们眼中的秉心圣会

 SHIJINGSHAN 



秉心圣会是几代古城居民共同的记忆。大家自发记录着几十年来踩街的照片、视频,希望将祖辈传承的圣会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去。在社区随便问一位上了些年纪的居民,提到秉心圣会都是滔滔不绝、十分骄傲的;遇到小朋友,他们也会手舞足蹈、绘声绘色地描述出今年春节踩街时年味满满的演出。


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姨在回忆起儿时秉心圣会的场景时眼睛都是亮晶晶的:“那时候的老玩角儿身上功夫太厉害了,舞狮的老玩角儿都能上房,“腾”地一下就从桌子窜到房顶上去了;高跷队的老玩角儿踩着老高老高的跷还能一步就迈过大桌子,身上的腰腿功夫真了不得,每次演出我都和父母一大早就到门口等着看。”



而今年,秉心圣会又一次按时在古城街道上演,阿姨当然也没有缺席,早早地来到现场摆上“茶桌”,自发准备好茶水、水果、花生,为老玩角儿的演出助兴。老玩角儿们也一定会在给观众献上精彩的演出后,走到茶桌捧场。茶桌也成为一直踩街时延续至今的规矩,联结着玩角儿和观众,也联结着秉心圣会的过去和现在。


秉心圣会“茶桌”现场


在花会现场的观众队伍里多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有的是古城的居民,当然也有从其他地方慕名而来的年轻人,他们卖力地叫好、鼓掌,为大显身手的玩角儿们鼓劲。


秉心圣会“茶桌”现场


一位年轻人说:“小时候记忆里踩高跷的老大爷现在都是老爷爷了,他们都尽全力去演绎好自己的角色,看得我特别激动也特别感动。并且今年的演出队伍里还有我邻居家的孩子,也让我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不仅如此,看完表演后多位二三十岁的观众都表示舞龙和高跷看起来特别有意思,自己也想试一试,也想为传承非遗文化尽一份力。



秉心圣会的组织者董铁成提到今年踩街的盛况也非常自豪:“花会活动的群众基础很好,大家都特别喜欢这样的民俗活动,非常乐意参与其中。秉心圣会已经成为居民文化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能帮着大家强身健体,交流感情。” 从平房到楼房,从村子到社区,秉心圣会始终联结着大家的心。


PART.02

从小玩角儿到老玩角儿

SHIJINGSHAN



在秉心圣会中太平歌会这档花会总是备受瞩目,惊险的高跷配合着鼓点和喜庆的秧歌舞蹈让人目不暇接。而六十七岁的冯玉桂就是太平鼓的传承人之一,也是上百个老玩角儿的代表和缩影。



在冯玉桂小时候在家抬眼就是满墙的太平鼓,七八岁的时候常看妈妈和太平鼓的队员们在大街的十字路口打鼓、扭秧歌,这或许就是她的太平鼓启蒙。在她的回忆里,小时候串门老一辈都不聊别的,就聊太平鼓,每天就是粘鼓、敲鼓这些事情。冯玉桂就拿个小鼓跟着当时的老玩角后面模仿学习着,逐渐成为了一位小玩角儿。


几十年后的今天,冯玉桂已然成了老玩角儿,带着二十多人的太平鼓队。她时常琢磨着怎么才能让太平鼓变得更加年轻、更加有趣,怎么才能让更多人愿意学习太平鼓,于是她尝试将种种“新花样”融进太平鼓中。“现在很多动作和队形都是我新编的,我把广场舞和太平鼓揉在一起,带动着身边的姐妹和我一块练习。”在今年的花会活动中,冯玉桂和她的太平鼓队也是铆足了劲,把三年没能演出攒下来的精气神儿都敲了出来、跳了出来。


太平鼓演出照片


但提到太平鼓的未来,冯玉桂眼里还是难掩担忧。“现在主要的问题就是玩角儿老龄化,我觉得趁着能走能动就玩一天,能坚持一天就会把太平鼓传下去。”她在小学教了五年太平鼓,看着孩子们在学校的演出里敲着小鼓、跳着秧歌,别提多开心了。冯玉桂也说出了老玩角儿们共同的心愿:“我愿意将我们的传统民俗文化传统下去,我也希望它能被更多的人记着、实践着。”



PART.03

高跷队里的新面孔

 SHIJINGSHAN 



秉心圣会也一直为花会在新一代的传承做努力。而今年大年初二的花会演出里就有了几个新面孔,在一众老玩角儿中尤为突出。几个穿着戏服、画着戏妆的小孩子踩在高跷上,虽然比老玩角儿们矮了一头,但气势上却一点也不输。


大年初二花会演出合照


“扮上妆、穿着戏服,我感觉特别兴奋,特别有成就感。最开始我紧张的都有点站不稳,好在稳住了心情,跟在老玩角儿后面顺利完成了演出。”高跷队里的小玩角儿张思睿是去年年底才开始学习小高跷的,经过几周的练习,在踩街表演的前两天,从八位一同练习的小朋友中被选中参与今年的演出。



在蹬上高跷前,张思睿给人的感觉是调皮的,但绑上高跷后一脸认真的劲儿像是换了一个人。演出前张思睿每天都坚持练习一个半小时,有时候没站稳摔下来也不吭声,自己站起来接着练。他的妈妈也说:“他每天都问我今天几点练高跷,自己愿意去练这个。有一天他摔了,我不让他去都不行。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孩子对一个传统文化这么上心,这么感兴趣。”张思睿对于小高跷的热爱也吸引了社区里其他同龄人加入到队伍当中,有的孩子在训练结束后还恋恋不舍不愿意回家。对此,小玩角儿们的师父田有军感到十分欣慰。



在傍晚的夕阳斜照下,田有军蹲在地上帮孩子们绑着小高跷,反复叮嘱着动作要领。“我今年五十五岁了,队里有的老玩角儿已经七十岁了,其实是不适合再蹬高跷了,以前就很发愁传承的问题,但现在好多小孩都愿意学我们的小高跷,看着他们练我就很高兴。”他还说现在孩子聪明,学得快,半个小时就能在高跷上站起来。等孩子们长大了,就能踩大高跷,成长为成熟的玩角儿。




PART.04

从古城“走出去”

 SHIJINGSHAN 



传统民俗文化的对于我们的吸引力大抵是来源于骨子里的,而古城街道及其下辖老古城东社区、老古城西社区和秉心圣会老玩角儿们也一直致力于将秉心圣会这一非遗文化传播给更多年轻人,比如推动秉心圣会进校园,将传承了百余年的非遗文化介绍给更多的小娃娃。



石景山区非遗中心负责人表示,将邀请专家学者对古城秉心圣会等民俗类非遗项目的历史、技艺、生存环境等进行研讨,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开展新一批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选,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修订出台新的石景山区非遗传承保护专项资金办法,为非遗传承保护提供支持。围绕石景山区文旅资源,在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点开展群众性非遗宣传、展示、体验活动,促进非遗活态传承。组织开展非遗创新发展相关培训,引导非遗传承人创新演出形式和内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今年,秉心圣会也计划走出古城,在北京各地多演出几场。如果看到这里,你也想了解这些老玩角儿和小玩角儿,感受热闹喜庆的踩街表演,欢迎到现场与他们相见。

来源:石景山文旅

石景山杂谈编辑

本篇内容所有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

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本公众号法律顾问由北京市致衡律师事务所律师、高级合伙人安久坤律师担任

打官司,找律师~戳




商业推广、商场/市场/夜市招商等项目推广~

欢迎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电话:15910970551



《石景山杂谈》投稿邮箱:shijingshanzatan@126.com

《石景山杂谈》官方微博:http://weibo.cn/sjszatan

商务合作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石景山杂谈
石景山地区接地气的口碑新媒体~吃喝玩乐情报、探店旅游攻略,各种福利定期分享.杂谈小编们时刻等待您加入呃^.^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