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我愿做东北史的一粒尘埃

学术   2024-11-27 16:14   广东  

人文学术社

学术传播 × 知识共享


本文来源:地域文化研究
















李想,黑龙江省富裕县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2018年硕士入学至今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优秀研究生、优秀毕业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吉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等多项荣誉。研究方向为高句丽渤海考古、东北区域史。


























一、从工学到史学

2014年夏,李想毕业于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一个与东北、历史、考古毫无交集的领域。2015年,他开始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参与过多项石窟寺和大遗址的保护工作,从这开始与历史考古有了交集,用他的话说“刚开始那时候修北朝石窟,但是我连北朝咋回事都说不清,就别说北朝石窟啥风格了。”也是从那开始,他有空就翻历史考古类的书籍著作,但凡参与一个新的文物保护工程,都会把文物和文物背后的历史搞清楚,慢慢的也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在海龙屯的时候,沿着附近山头挨个走一遍,就知道这城墙为什么这么修,也就知道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之役李化龙是怎么打的了。”

2018年在东北师大文物整理及摄影

对高句丽渤海的认识始于2018年的硕士入学面试,作为一名跨专业考生,没有过多准备,几乎是裸考参加的笔试。面试随机抽取的五道题中恰好有一道高句丽相关的考题,其他几道题答得都还算顺利,但是这道高句丽的考题只能凭借粗浅的印象和常识磕磕绊绊地回答出一些不完整的词句。考试虽然顺利通过,但是中间的小插曲让他耿耿于怀。

硕士入学之后,很快就开始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入学面试那道高句丽的考题成了他的心结,“知耻而后勇,既然在这跌倒,就在这站起来”,他主动和导师提出做与高句丽相关的论文选题。而导师孙力楠老师也对一个完全跨专业的学生是否能做成这样的选题、能否做好这样的研究有所怀疑,于是开始有针对性的进行学术训练。在老师细致入微地指导下,通过扎实专业的学术训练和系统的学科实践,李想的学术研究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二、从离开到再次返回

从零开始很困难,他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看专业书籍、阅读文献,几乎每天都泡在老师办公室以便随时向各位老师求教。从他在硕士论文的后记中有一句“感谢考古系诸位老师没有将整日在办公室游荡并发出噪音的我轰出去”可见一斑。

当然,单单有一腔热情还不够,还需要精神层面更深的激励。上课的时候,他听到老师讲,高句丽渤海考古很重要,但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却越来越少,好好学习这部分知识,不仅关系到国际学术话语权,甚至在其他方面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这句话刺痛了他,也让他更有动力去学相关知识。从那时候开始,他似乎有一种使命感,一种责任感,“心里有一股气支着”。

2020年到集安将军坟考察

最终,这篇以高句丽遗址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盲审全部优秀,有一位外审专家甚至给出了99分的成绩,后来还获得了“东北师范大学优秀学位论文”“吉林省优秀学位论文”的荣誉。李想说,他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地体验了迎难而上、有所收获的快感。

就在李想下定决心将对高句丽考古的热情继续燃烧下去的时候,硕士学习一转眼也就结束了。硕士毕业后,李想去了浙江一所高校工作,高句丽考古研究的地域优势不再。初到浙江,他开始尝试对当地的文物古迹进行调查研究,这期间还写了三万多字的调查记录。生活很充实,但又总觉得因此而放弃高句丽研究就忘记了当时心中的那股“气”。似乎是因为割舍不下对东北的眷恋,放不下心中燃起的东北考古热情,第二年他离开浙江,回到长春工作,对高句丽的研究也重新展开。“作为一个东北人,回到东北从事一项有意义的研究,这是我该做的事儿”,那股“气”也随着他回到长春回到了他的身上。


























三、重整旗鼓再出发

2023年,李想重返校园,攻读博士研究生,“东北地区文化底蕴的薄弱,不在于历史和文化遗迹的匮乏,而是还没有将其面貌完整全面地发掘阐释出来,这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文物考古人的不断发掘,不断努力,需要历史研究者不断阐释,不断丰富。”李想的阅读兴趣十分广泛,写的文章所涉及的时代和领域也五花八门,从汉代墓葬到近代东北民族,宁波的壁画、山西的买地券、黑龙江的满文官印,想到哪说到哪。说到这他还有点儿不好意思:“天天说自己是做高句丽的,连篇论文都没有。”他参加的第一次学术会议、发表的第一篇论文都是和高句丽相关的内容。

2021年在东北师大历史期刊室收集资料

《地域文化研究》2024年第六期博士专栏刊载了李想的《从图像到天象》,这篇文章是2021年李想再次回到长春时,孙力楠老师为他选定的研究内容。那时候的他,每天下班后就到资料室、期刊室翻阅文献,也是那个时候,因为需要外文文献而熟练掌握了多种外文数据库的使用。他在这几年里搜集到的材料分装在3个硬盘中,有的时候资料放在哪自己都记不清了。

从2014年本科毕业算起,已有十年。这十年里,他的很多同学朋友都去了南方,李想也曾两次离开东北,却因为自己想做的事,又两次回到东北。他用实际行动坚持着自己的选择,践行着“国家需要的方向,就是我的方向”的信念。他说:“在东北史研究的广阔天地中,我就像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但我愿意用热情和执着与大家一起聚沙成塔,汇聚东北史研究的堡垒”我们很难将这段话和一个大家眼里爱说爱笑的李想联系起来,但是他确实在用实际行动坚定着自己的选择。这也似乎也让我们看到了高句丽研究的薪火相传,代代不息。

























《从图像到天象——以高句丽遗存为中心的龟甲纹形象流变研究》

摘要:龟甲纹是沿用时间较长,使用范围较广的装饰纹样之一,在织物、金银器及壁画石刻中皆有出现。其结构特征是以六边形为基本图像单元,内部多填充仙人力士、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等形象,作为画面组成部分的六边形边框兼具界格功能。龟甲纹起源于中亚北非地区,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由辽西三燕地区经高句丽继续向东传播,最后到达日本。龟甲纹在东北亚地区的传播过程中,其使用载体、场景和内涵不断变化,经历了从地上到地下、从图像到天象、从天空到天界的转变。高句丽遗存中5世纪前后的龟甲纹形象则是龟甲纹流变过程中的关键节点。

(载于《地域文化研究》2024年第6期)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地域文化研究,版权属于原作者(机构),仅用于学术分享



人文学术社
(ID:Aca-history)


9.3万+文史学人都在关注

新书推荐×商务合作×著作出版

请联系管理员

微信号:xueshujun2020

(请备注来意)

往期精选

[1]人文社科本硕博可投期刊(含C刊)简介及发文特点

[2]人文社科可用数据库简介及使用指南(含数字人文)

[3]王笛 桑兵 葛剑雄 罗志田 仲伟民 仇鹿鸣 等谈论文写作

[4]历史学各领域推荐阅读书目及北大史学名师教学大纲

人文学术社
史学领域热门公号。推书或者作者想出书,可关注公号后私信洽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