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哲学家眼中的德国观念论

文摘   2024-11-04 20:02   浙江  

↑↑关注回复“听课” 免费听课哲学100问》5期

特别推荐
多所大学倒闭!失业教授只能去中小学代课

听哲学课:哲学100问


英伦哲学家眼中的德国观念论

作者丨邢长江


↑安德鲁·塞斯



01.


近年来,英美哲学界对德国观念论哲学所做的诠释因其独特视角和卓著成果而愈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不过,我们同样需要关注的是,英美哲学界向德国古典哲学所表达的这种热切兴趣并非源于一种新鲜的时髦。事实上,这种热切兴趣本身就具有悠久的历史,并根植于一个深厚的思想传统。


特别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语世界的许多哲学家就曾经服膺于德国观念论哲学,亦步亦趋地、耐心地学习研究德国观念论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所谓英国观念论传统。这个英国观念论传统对当时整个思想文化甚至政治界影响巨大,从中派生出了更加为人所知的、新的哲学派别,而当今欣欣向荣的英美观念论哲学研究亦无非这一思潮的余波。


本书的作者安德鲁·塞斯·普林格-帕蒂森(Andrew Seth Pringle-Pattison,通常称安德鲁·塞斯)正是上述英国观念论传统中的一位代表人物。塞斯1856年出生于爱丁堡,父亲是一位银行职员,母亲是一位农场主的女儿。1873年,他进入著名的爱丁保大学就读,主攻古典学和哲学,在校期间他受到老师坎贝尔·弗雷泽(Campbell Fraser)的影响,而后者更是成了他一辈子的朋友。187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赢得希伯特游学奖学金,因此有机会到柏林、耶拿和哥廷根访学两年,并跟随洛采(Lotze)学习。1880年,塞斯成为弗雷泽的助手,并在1883年成为贝尔福讲席教授( Balfour Lecturer),在卡迪夫大学任教。1887年,他回到苏格兰,成为圣安德鲁大学的逻辑学修辞学和形而上学讲席教授,之后还成为吉福德讲席教授(Gifford Lecturer)、希伯特讲席教授(Hibbert Lecturer)等。1891年,他接替弗雷泽,担任爱丁堡大学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讲席教授。有趣的是,在爱丁堡大学,他与他的弟弟詹姆斯·塞斯(James Seth)做了 21年的同事,因为1898年,他的弟弟成为爱丁堡大学的道德哲学讲席教授。塞斯1919年退休,1931年逝世于爱丁堡。本书收集的正是以《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为中心的一系列塞斯的代表性著作和论文。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1882)一文。这篇文章是塞斯在德国游学之后完成的,不管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看,它都类似于一份阶段性的学习总结报告,但是这篇文章却对整个英国观念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标题来看,读者很容易想到四十年后出现的另一本名著:里夏德·克朗那(Richard Kroner)的《从康德到黑格尔》(1921)。


这两部作品反映了当时哲学界一种主流的哲学史的理解范式,即认为整个德国观念论运动经历了一个从康德到黑格尔不断发展的进程,并且整个进程依循着一条中心线索和内在逻辑。直到亨利希(Dieter Henrich)提出“星群”(Konstellation)范式,指出真实的德国观念论者之间并不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那样戏剧般发展和替代的关系,而是呈现为满天星斗交相辉映的关系之后,这种传统的“从康德到黑格尔”的理解范式才逐渐被人抛弃。亨利希的“星群”范式固然是正确且富有启发性的,因为它更能重现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思想语境和生活世界,但是塞斯和克朗那并不因此就是错误的。


因为正如整部人类历史并不因为其中出现的具体事件而不具有整体发展脉络和目的方向那样,整个德国观念论运动确实是围绕着一些核心的关切而展开的,它的历史也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经验性的故事,而是整个时代精神的外化和显象。德国观念论的历史完全有资格被理解且书写为一部“心史”。更何况,塞斯在《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中反复强调,他无意把德国观念论的历史发展简单地呈现为线性的、单向度的进展,他只不过是要通过指出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勾勒出驱动整个德国观念论运动的核心动机。他认为,这个核心动机即形而上学的动机。在他看来,康德的划界绝非要取消形而上学,相反地,他的哲学旨趣在于重塑形而上学,而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都是围绕着这一旨趣在不断完善。塞斯最为重视费希特的部分,因为他认为费希特在这个发展历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最为重要。


当然,他最终给予了黑格尔最多的肯定和最高的褒奖,认为许多人之所以会如此批评黑格尔哲学不过是因为他们的误读,这一点明显反映了当时黑格尔哲学在早期英国观念论圈子中受到追捧的事实。但是,他同时也对黑格尔提出了自己的批评,而从后人的视角来看,此时的批评其实预言了塞斯在后来与黑格尔哲学的分道扬镳。



02.


附于《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之后的,是塞斯对康德和黑格尔两人的宗教哲学的评论。形而上学和宗教是塞斯一生中最为关注也用力最勤的两个重要命题,这使得宗教哲学的这个部分相当精彩而有洞见。他指出,宗教哲学既可以不是一种神正论和护教学,也可以不是一种对宗教的反叛。宗教哲学其实始终还存在着“第三种立场”,我们可以从莱辛在这一问题上的矛盾态度中看出端倪。而塞斯希望通过分析康德和黑格尔的宗教哲学,进一步说明现代精神的复杂多面以及它和宗教与传统之间的纠缠和张力。

《哲学之科学的当下立场》是塞斯 1891年在爱丁堡大学的就职演讲。这篇演讲虽然短小且面向公众,但是它所指向的问题极为关键,它所表达的情感也最为动人,所以是本书中最能引发我们今日哲学人之共鸣的一段文字。

在这篇文章中,他回顾了在爱丁堡大学求学时的过往,指出他眼中真正好的人文教育和哲学教育所必须具备的要素。他同时也指出了哲学在现代世界中所面对的来自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的冲击与挑战。这一方面捍卫了形而上学和哲学的尊严,另一方面承认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和哲学也需要抛弃自命清高的态度,切实关注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参与和回应现代科学的重要论争。

↑康德

在1883年出版的、云集了当时整个英国观念论运动所有重要人物的文章的格林纪念文集(《哲学批判文集》)中,塞斯的《作为范畴之批判的哲学》一文被置于最前,它也可能是文集中最为重要的一篇文章。在文中,他从对“批判”这一概念的辨析出发,褒扬了康德对范畴的发现,因为他认为康德的范畴事实上可以成为超越二元、统合人与世界的联系。与此同时,他也批评了康德范畴中的心理学倾向。在这里,塞斯无疑把范畴与超越和形而上学关联了起来,希望完成一种类似黑格尔所说的“有差异的统一”,甚至进一步把这一哲学构想贯彻到政治和社会思想的领域。就这一角度而言,《作为范畴之批判的哲学》可谓英国观念论整体思路的一种总结,所以具有突出的代表性意义。

不过,如果我们把塞斯在本书中的思想与当代英美的德国观念论研究进行对比,那么就仍旧可以发现,二者之间虽然存在上述的亲缘关系,但是也具有明显的差别。心理学的、分析哲学的、认识理论的动机如此鲜明地体现在当代英美的德国观念论研究之中,今天的英美研究者再回看塞斯的这些文字时,恐怕会因它到处散发的形而上学气息而感到厌恶。它无论如何都显得太陈旧了,甚至其文笔和表达方式都是如此之古奥,以致在我们今人看来,塞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解读本身并不比其解读的对象更加好懂。但是至少它始终可以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的参照,以便于我们对自己熟悉的研究思路有所反省;它之所以让我们感到不易亲近,也许正是因为它具有我们今人所缺乏的优点。

最后需要感谢黄涛先生的推荐、介绍和对我的激励,使我有机会关注到塞斯的思想和著作。另外还要感谢罗浩(Paul Kim Hösle)先生耐心地在拉丁文和原文理解方面为我释疑。本书的文字表达与当代英文有极大的差异,而且修辞方式又常常过于委婉,以至于让我在翻译的过程中时常感到困难,也难免会犯下一些错误,因此恳请我的前辈和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03.

作者序:本文的第一部分原本是我1880年夏天在德国写成的,作为我两年来以希伯特游学者( Hibbert Travelling Scholar)身份学习的总结。因为希伯特信托的受托人决定出版这篇论文,所以我才有机会几乎完全把它重写一遍,希望以此尽可能地给英国的德国哲学研究做出一点实实在在的贡献。而关于宗教哲学的第二部分则是应受托人之要求而增加的。

通过追踪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发展历程,我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不同思想家所坚持的基本的形而上学立场之上。本文计划把这一点当作头等要事,而我认为,这也有助于澄清一些问题。

安德鲁·塞斯

许多优秀的康德研究著作最近都以英文发表,这使我可以不必再巨细靡遗地陈述康德的哲学。因此在第一章中,我自己只会对这些成果做一个批判性的陈述。我把明显超出比例的篇幅用在论述费希特思想上,希望以此来证明,康德与费希特之间的区别远比费希特与他的两个后继者之间的区别要大得多。费希特最早从康德思想中提炼出观念论原则,并使之仍旧能与康德思想分享共同的基础,因此,我完整地叙述了费希特建构他自己的形而上学理论的过程,也批评了他采用的这种陈述方式所独有的缺点。与康德甚至黑格尔在我们国家所受到的重视相比,费希特所受到的关注要少得多,而这就使得这个聚焦于他与众不同的哲学立场的概述也许有些用处。

相反地,在第二部分,我没有提及费希特和谢林在宗教哲学方面的特别观点,而是直接关注从康德到黑格尔的过渡。总的来说,费希特晚年对基督教的处理预示了黑格尔的理论。但是,不管费希特或谢林在宗教哲学领域的专著可能多么有趣,在我们这里所追踪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它们都终究无关宏旨,而正是因为我们将其置于一边,才使我得以省却太多的重复。

我花了大气力对康德的《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Religion within the Limits of Mere Reason)这本不同寻常的书做了一个完整的叙述,因为人们通常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历史重要性,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它与康德总体哲学概念之间的有机联系。

安德鲁·塞斯|著,邢长江|译,商务印书馆2024年版,第i—v页
节选自《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前两部分为译者序

文章仅用于分享交流不作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双11·福利

《哲学100问》
0基础学哲学:赠送250张逻辑图(全网独家)

69位哲学家 + 300期音频课 + 16大篇章  + 250张逻辑图

生命丨欲望丨孤独丨死亡丨灵魂丨幸福丨性爱丨信仰

痛苦丨意志丨自我丨语言丨逻辑丨存在丨荒谬丨救赎

启蒙丨神话丨理性丨工具丨身体丨权力丨科学丨传媒


5折券(三季)

活动时间:11月12日之前👇

上图扫码 - 点击专辑 - 领取5折券 

附文稿+送逻辑图


第1季:折后 49元

第2季:折后 64元

第3季:折后 49元


超级超级优惠!不要错过!

三季课162元 = 畅听2500年哲学史+赠送逻辑图


全网优质良心课程

专为0基础小白开设


收听方式
①扫码在线收听
小鹅通”APP 附文稿


课程内容:0基础哲学史




购课赠送

250张逻辑思维导图(电子版)



逻辑图领取

下图扫码添加小助手微信

👇

👇阅读全文订购《哲学100问》第1季(适合新手)

听哲学
0基础哲学普及平台《哲学100问》,发优质哲学干货和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