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原生态的自然与美——刘怡涛的花鸟世界

旅行   2024-11-22 20:31   天津  

津门网小编:他的画,色彩诡谲多变,白的洁净、黑的深沉、蓝的高雅,黄的明艳,红的热烈,绿的鲜活,及至橙、褐、青、紫,天地万物所有的色彩都成为他心中的音符,幻化成一首首层次丰满、旋律优美的交响曲,去扣打读者的心扉。在这些植物、花卉中,倾注了他深深的热爱,融进了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喜爱与思考。


刘怡涛:1955年生,汉族,云南普洱人,名栖,字怡涛,成年后以字行。中国文联授予97中国画坛百杰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省美协会会员,云南省美协常务理事,云南省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云南省政协特聘画家,云南九三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国画品人选第六、七、八届全国美展,国家文化部2007中国绘画艺术特展等重大展览;并获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七届全国美展铜牌奖;中国美协举办的:88年中华杯中国画大奖赛佳作奖、中国当代工笔划首届大展金钗奖、90年全国科普美展三等奖、97年中国画坛百杰奖;以及1992年云南省政府文学艺术创作奖励基金二等奖,2006年云南省文学艺术贡献奖。参加国际国内重大画展数十次。其作品载入中国美术史权威典籍《中国现代美术全集》。


他的身份是中国科学院昆明热带植物所的高级工程师,从他1971年进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所开始,就与给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蔡希陶编《中国植物志》,需要3名画植物的人来为该书做插图,当时只是砖瓦窑工人的刘怡涛,因为从小喜爱绘画,就自告奋勇画了三幅纲笔线描画送给蔡希陶看,最终,他被选中了,从此开始了他植物科学画的生涯。

当时,作为一名不是美专院校毕业的刘怡涛,要画好植物画,需要付出较之一般人更多的努力。上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和省内的画家到西双版纳采风,吴冠中、范曾,还有云南的丁绍光、王晋元等许多画家都来了,他亲自陪他们采风,在这个过程中,他从他们身上学到了除绘画的造型能力以外更多的作为一个艺术家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再加之自身的勤奋与悟性,他的画很快有了独特的韵味。

一般人画植物,大多是照着植物标本画,他却是画活的植物,大喇叭杜鹃、大花杓兰、千年古树藤,小桥流水、深山幽壑……在他的笔下,既形神兼备,又透着野逸。呈现出他对自然对花鸟的深遂洞察力和思考力,在布局经营和设色统调上有独到之处。

传统工笔花鸟画多折枝花载,构图疏落,背景及衬物与主体景物之间缺乏一种自然的原生关系,而他的作品却无处不体现原生态的自然与美,密密层层的树木山石衬托着明朗鲜活的主体花,完全是大自然树木藤蔓茂盛纷繁、花草禽鸟相互争艳的集中写照,毫无拼凑之感。他不要“文人画”式的俊逸雍容和自命清高,每一幅作品,他都寄以“雾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浓郁乡情。

他荣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的《幽林泉石》,打破了传统花鸟画的格局,花鸟林泉树木交织点染,古藤盘扎,大树苍苍。透出幽静雅致之美。获得国家级美展优秀作品奖的《迷朦月色弥幽壑》,笔墨韵致不守旧,不拘泥,画面水墨淋漓,湿气蒸腾。那岩石苔鲜的质感,流泉漩出的微漪,使人仿佛置身彼地而留连忘返。还有《空谷幽兰》、《幽谷春韵》、《幽林奇葩》……等等,一个幽字,活脱脱道出了西双版纳原始密林的幽暗、幽静、幽深、幽远。一幅画,只是山之一角,林之一隅,而一批画,就是一片繁茂威严的苍莽林涛。

他拿出了被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博物馆收藏的一幅13*0.97M的长卷《雨林揽胜图》的照片,整个热带雨林尽收眼底,盘跟错结的古树,沐浴的傣族姑娘,雨林中的野象,玩耍的猴子,树影婆婆的英姿,有意无意地形成一种扑面而来的气势。他尝试用西洋画的光色技法,在工笔画中显现立体透视的效果,他在工整布局中又即兴神驰,以写意书画的感觉另发机纾。

从他的作品中,体现了他对绘画的理解:“画境之妙,在于虚实变化,虚者,意象淡化,实者,主体突出,精雕细刻。虚是第一位的,虚则灵,灵则有魂,有魂则画活矣。虚实相辅相成,方能显山之玲珑而多姿,水之涟猗而多态,花之生动而多致。”在虚与实,情与感的结合与营造中,刘怡涛自然而然地把工笔与写意结合了起来。

他认为:“只有工写结合,才能形神达意;可避免由于画面太工整而出现的腻烦、刻板、呆,追求工笔画中的写意性,把抽象与具象的结合,写实与写意相融,把浪漫主义的、象征的物象与实实的具象物体融于同一画面中,使两者尽力的统计表协调以显示画面的生命与活力,从而避免了物体的每一部分都用写实的手法画出来而使人有一种过紧的感觉。”

对生身故土的依恋,使他的创作缠绵缱绻,而对外部世界的追求向往,又使他的作品富有广远的张力。在云南,他去得最多的是高黎贡山,参与中美英联合科学考察,做了6年,每年两次,从怒江边到独龙江边,探寻世界生物多样性,收集了许多绘画素材。他参与绘制的两大套书《中国植物志》、《云南植物志》,还有《中草药书》书中的插图多达1200多幅植物花卉插图,都出自他的手。

他一身兼有植物科学工作者和造型艺术家两者的气质,于是他善于以艺术的和科学的眼光同时去烛照身边多姿多彩的土地。科学的慎密和艺术的浪漫在他的画作中统一得自然而且合谐。
(转载自《云南日报》2011年4月15日星期五 文化周刊 作者:李悦春)

津门网
新媒体,好好学习,天上向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