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地学系俞乐课题组在Conservation Biology发表研究成果

科技   2024-09-04 00:01   贵州  

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的基石的基石,保护地在保护自然区域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根本性作用。人类驱动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导致保护地内的生境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从而对其有效性造成损害。生境质量和生境退化可从不同角度反映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对生境的影响,然而保护地的生境质量与生境退化全球动态尚不清楚。

针对上述问题,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俞乐副教授课题组利用全球逐年遥感数据与生境质量模型,揭示了1992-2020年陆地保护地的生境质量与生境退化全球动态,分别量化了城市和农业导致的生境退化,评估了保护地的生境退化趋势与保护地特征、生物物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全球陆地保护地的平均生境质量在1992-2000年间有所提高,2001-2010年间大幅下降,2011-2020年间趋于平稳(图1)。近30年来,非灌溉农地扩张是生境退化的主要驱动力,城市化造成的影响不断增强,分别约占2020年总生境退化的62%和27%(图2)。


图1 1992-2020年全球保护地生境质量时空趋势


图2 1992-2020年不同威胁源导致的保护地生境退化


生境退化加速与海拔增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人口密度增加和农业适宜性下降相关(图3)。研究成果表明,基于生境质量、生境退化等生物多样性关键变量的遥感监测可有效支撑全球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快速量化评估,对执行和监测“昆蒙框架”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有助于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管理。


图3 保护地生境退化趋势的相关因素评估


上述研究成果以“Trends in habitat quality and habitat degradation in terrestrial protected areas”(全球陆地保护地的生境质量与生境退化趋势)为题,发表在Conservation Biology(保护生物学)期刊。清华大学地学系博士毕业生赵剑桥为论文第一作者,清华大学地学系俞乐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伦敦大学学院Tim Newbold研究员,山西大学陈鑫副教授。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留学基金委、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的支持。

全文链接:

https://conbio.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cobi.14348


生态遥感前沿
分享生态遥感领域实用教程、最新科研成果及资讯,交流、合作等事宜请加Novel_202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