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作者:凯风,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过去一年,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再次创下历史新高。
欧美市场主动补库存,关税落地之前“抢出口”,外贸“东升西落”,汇率贬值,叠加“新三样”走强……共同带动外贸逆势上扬。
然而,国际博弈、科技竞争、产业转移、经贸冲突的影响仍在持续,不是每个城市都能从新格局中受益。
外贸10强城市的变化,释放了什么信号?
一
我国外贸10强城市,又变了。
2024年,我国外贸10强城市分别是:深圳、上海、北京、苏州、宁波、东莞、广州、厦门、青岛、金华。
其一,最突出的变化,当属深圳超过上海,晋级外贸第一大市。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深圳一直都是我国出口第一大市,而上海则是“进口+出口”第一大市。
这一次,深圳在刷新连续32年出口第一纪录的同时,时隔10年之后,再次拿回了“进口+出口”第一大市之位。
深圳一市的出口总额,与越南一个国家基本相当,超过世界8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
其二,宁波以微弱优势赶超东莞,晋级外贸第五城。
东莞去年外贸增速高达8.3%,实现强劲反弹,但宁波增速达到11%,其中出口增速更是高达14%。
东莞的优势在于“世界工厂”,早年就有“东莞堵车,全球缺货”之说,近年来随着转型升级,手机等机电产品脱颖而出。
宁波的优势,在于坐拥中国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也是全球唯一拥有两个“千万箱级”单体集装箱码头的港口,相对东莞坐拥更大的产业腹地。
毕竟,一个只有几万平方公里的大湾区,云集了广州港、深圳港、香港港等众多世界级港口,竞争更为激烈。
第三大变化则是金华后来居上,连超杭州、天津,这也是唯一跻身10强的普通地级市。
许多人或许没有听说过金华,但对其下辖的县级市义乌,几乎无人不知,而后者贡献了金华80%左右的进出口总额。
义乌素有“世界超市”之称,既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也是我国电商经济的中心,快递量超过北上广深位居全国第一。
近年来,国际贸易出现了线上线下加快融合、订单小单化包裹化等新趋势,而跨境电商更呈狂飙之势,这给以小商品为主的义乌带来新的增长红利。
二
深圳何以晋级外贸第一城?
早在10多年前,深圳就曾一度赶超上海,问鼎外贸第一大市之位,但随后就被上海反超,持续至今。
过去几年,由于地缘格局、国际博弈、疫情等超预期因素的影响,上海外贸出现一定波动,深圳得以不断逼近上海。
同样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深圳外贸何以后来居上?
一方面,深圳出口占比更高,上海进口更胜一筹,“进博会”落户上海就源于此。
出口与外需强相关,而带动进口的多是内需,反映的是不同的基本面。
深圳外贸结构中,出口占了2/3左右,连续32年位居全国第一。
上海外贸结构中,进口占了近60%,进口总额仅次于北京,而后者包含了石油、天然气进口。
出口中心往往制造业发达,产业结构以电子、消费品制造业为主,深圳就是如此。
而进口中心,往往金融贸易发达、消费力强劲、高新产业更为突出,上海即是如此,这在《中国第一个5万亿城市》一文有详细论述。
另一方面,深圳以民营企业为出口主力,上海则是外资企业为主,两者受地缘大变局、经贸冲突的影响不尽相同。
深圳民营企业占进出口的比重高达70%,而上海民营企业仅占35%,而外资企业占比超过半壁江山。
不难理解,在“逆全球化”形势下,外资企业显然面临更大波动,而扎根于本土的民营企业反而更具韧性。
其三,跨境电商的突飞猛进,给深圳外贸带来新的增量。
“中国跨境电商看华南,华南跨境电商看深圳”。
珠三角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广州深圳是国际商贸中心,坐拥“产业集群+跨境电商”的双重优势。
亚马逊三分之一的中国卖家来自于深圳,SHEIN、Temu都在深圳设立区域中心或运营总部,跨境电商发展一路领跑。
数据显示,2023年,深圳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3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超70%,规模位居全国首位;2024年,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进口同比更是增长近3倍,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
传统产品受益于全球补库存需求,“新三样”产品竞争力日益强劲,跨境电商蒸蒸日上,深圳外贸赶超,并不令人意外。
三
外贸10强城市,何以领跑?
外贸10强城市,无一例外都是沿海城市,集中于东部地区,凸显了全球化时代“靠近港口,就是靠近国际市场”的地缘优势。
同时,外贸强市,几乎都是工业大市,全球贸易的重心在于制造品,我国制造业与外贸走势息息相关。
去年外贸走强,带动沿海城市工业的一路狂飙,堪称稳经济的最大支撑之一,深圳、苏州、东莞、宁波、青岛无不得益于此。
这其中,北京最为特殊。北京不以外贸见长,也非制造大市,为何进出口总额稳居全国前三?
这与统计口径有关。北京80%以上的外贸都是进口,而进口最多的是原油、未锻造金、天然气,这些来自央企的进口,一般被统计进了北京。
一个新的趋势是,内陆城市外贸开始崛起,未来未必没有挑战10强市的可能。
在我国外贸20强城市中, 出现了成都、重庆、郑州等内陆城市的身影,成都更是首次突破8000亿元,离前十只有一步之遥。
这背后,得益于“基建狂魔”和内陆开放战略,让“陆权复兴”成为可能。(参阅《中国经济第五大省,争夺战再起》)
近年来,随着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市市有机场、人工运河等大基建的突飞猛进,加上中欧班列、航空物流、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横空出世,内陆地区一改过去的区位劣势,变身开放前沿。
过去内陆地区产品想要出海,需要经由铁路运到沿海港口,成本比沿海城市高上不少。
但在新格局下,一些高附加值产品通过航空物流、铁路班列出海,成本优势开始凸显。
可以看到,借助中欧班列,成渝的电子产品能通过铁路,经行中亚直抵欧洲,而不必再辗转数千公里从上海港、广州港等地出海。
同时,借助航空物流,郑州的手机等高附加值的电子产品,借助“空中丝路”行销全球,郑州获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唯一的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与此不无关系。
事实上,中国外贸10强省份,原本都是东部沿海的天下,如今中西部已经占据三席,包括四川、安徽、河南。
当然,地缘政治、产业转移、经贸冲突、技术革命的影响仍在发酵,外贸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外向度过高的城市,未来经济难免面临波动。
谁能最终坐稳外贸第一城、谁能晋级外贸10强市,仍值得持续关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作者:凯风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End
想涨知识 关注虎嗅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