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问:打拳关键在何处?曰:在百会穴下,自脑后大椎通至长强,其动处在任督二脉。”
“百会穴领其全身。”
“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不领则气塌,领过不惟全身气皆在上,足底不稳,病失上悬,即顶亦失于理,扭转不灵,亦露笨象,是在似有似无,折其中而已。”
“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提纲全在顶劲,故顶劲一领而周身精神皆振。”“顶劲中气是股正气,心中意思领起即行到头顶上,中气自然领起来,非有物以提之,是意思如此。”
“拳自始至终,顶劲决不可失,一失顶劲,四肢若无所附丽,且无精神,故必领起,以为周身纲领。”
“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
“顶劲领起斜寓正,裆间撑(膝撑开)合(劲合住)半月圆。”
“中气上自百会场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
“顶劲领起来,领顶劲非硬蹬脑后顶间二大筋之谓,乃是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心中一点忽灵劲,流注于后顶,不可提过,亦不可不及,提过则上悬,不及则气留胸中,难于下降,此顶劲式。”
“顶劲上领,浊气下降,中气蓄住入于丹田。”
“人之一身,以腰为中界,气往上下行,中间以腰为界。”
“孟子曰:志者气之帅,气者体之充。心如将军气如兵,将军一出令,则士卒皆听命。清气上升行于手,浊气下降行于足,气皆行到指关乃止,丹田为全体之气归缩处,如兵马屯处,气之上行下行似两橛,其实一气贯通也。”
“百会穴领其全身,要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气如何上升?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
“周身之劲往外发者,皆发于丹田;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然皆以心宰之,处处皆见太和元气气象。”“气归丹田,上虚下实,中气存于中,虚灵含于内。”
“势既成,心平气和,中气归于丹田。”
“丹田气一分五处,其实一气贯通,上下不可倒塌,一也。心气一领,丹田气上行,六分至心,又一分两股,三分上行至左肩,三分上行至右肩,皆是由肩骨缝中贯到左右指头,其在骨缝中者谓之中气,其形肌肤者谓之缠丝劲;其余四分,亦分两股,二分行于左股,二分行于右股,皆是由骨缝中贯至左右足趾。”
“至于中气归丹田之说,不必执泥,但使气降于脐下小腹而已。若细研之,丹田非气之原,何以独言归此?此不过略言大意而已,若究其原,周身元气皆出肾,肾水足则气自壮;养于胃,胃得其养则气亦壮;藏于肝,肝气一动逆气横生,气不得其平;涵泳于心,心无妄念则心平者气自和;肺主声,实鸣之以心,心机何往,不必声出诸口而心先喻也;壮于胆,胆则无前,气亦随之;运于脾,是经多气少血,闻声则动,动则运化不已,心一动脾即动矣。
佐以大肠,大肠多气少血,且为传道之官;又辅以小肠,小肠在前脐上,后附脊,滓秽不存,浊气去而清气来矣。以上经络,皆有益于拳,故乃之。若专言肾,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是经少血多气,藏精于志,精神之舍,性命之根。肾有两枚,枚各两系,一系于心,一上通于脑,气之所生,实始于此,归宿必归到此。至于命门,实两肾之间气所出入之门,故曰命门。”
“命脉者,肾也,中气之所由来也。动则出,静则入。有定而无定,言不时变易势,故阴阳二气变易亦无定。”“出肾入肾是真诀。”
“跨虎势定式:腰以上背后魄户、膏肓向胁前合,胸前左右胁第一行渊液、大包属三焦,二行辄筋、日月亦属少阳三焦,三行云门、中府、食窦、胸乡属肺与脾,四行厥阴、期门、天池属肝胆,五行阳明大肠缺盆、气户、梁门、关门属肠胃,第六行少阴腧府、神藏、幽门、通谷属心肾,中一行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鸠尾。左右胁由渊液、大包以至幽门通谷两边,皆向玉堂、膻中合住,左右各胁皆相呼应,此左右胁腰以上之式。腰以下左右气冲、维道皆向气海、关元、中极合住,此左右软胁下式。”
“何谓闪通背?以中气由心下降过脐到丹田,复由丹田与任脉逆行而上越脐,越上脘、华盖、天突、廉泉至承浆(下嘴唇),督脉接住逆行水沟、人中、素骸(鼻准),越神庭、上星、颅会、前顶以至百会,下降越后顶、强门、脑户、风府、哑门、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筋绪、脊中、悬枢、命门、阳关、腰俞,以至长强(皆脊背俞也是),再至会阴极矣(是前任脉,后督脉下面两脉起端处)。中气由百会下通长强、会阴,是谓通背。闪者,如人搂住后腰,前面腰向前猛一弯,头与肩往下一栽,后面长强与环跳(即大腿外骨)往上用力挑其小腹,往上一翻,敌自手散开,颠倒从吾头上闪过前面,仰跌吾前矣。此之谓闪通背。”
“通背如何?当头与肩往下栽时,屁股往上一挑,则督脉从长强穴逆行而上通百会,以至人中,任脉接住下行以至丹田,是引阳入阴一周也。右手从裆涉起,任脉即从丹田逆行而上以至承浆穴,右手随身逆转,手到下,督脉从人中逆行过顶后,由大椎顺行而下,复至长强,是由阴附阳又一周也。待右足退行到左脚之后,右手从下涉起到上,则督脉又自长强逆行而上已至头顶百会矣。是督脉上运已大半圈,待下势以演手捶合住,则督脉由百会下至人中穴,任脉由承浆下行以至丹田,是三周也。以通背一势,而督脉上下来回三过其背,是之谓通背。右手由头至裆是顺缠法,由裆涉起转过身来手到下,复由下涉起到后之上,以至下势演手捶,皆是逆缠法。”
“演手捶势:此势右足后蹬用劲,劲由后踵逆行而上,至委中,再上行过意舍、魂门、神堂、膏肓、魄户,至肩额,再由肩额下行入小海,分入手三里,下行合谷(二指)、中渚(四指)、腕骨(小指),以至四指之第三节。
右足之劲用逆缠法,由下逆缠而上,至会阴,斜入意舍,直到肩额,复用逆缠法缠至捶头,手背朝上,为合劲。督脉逆行而上,由长强上过百会,下至人中,任脉由承浆接住,下行入丹田,前后转一周,以助右拳之劲。且顶劲之领,亦全凭此督脉。右膝右前往里合住劲。胸中要虚,惟虚则灵,劲向前合。腰劲下去,屁股向上翻,则前面气海、丹田与裆中自然向前合住劲,裆不合则下体足底皆不稳,不虚则左右旋转不灵,故必向前合住劲,兼以虚圆。演手捶五官百骸之劲,皆聚于捶。演手者易于前贪,不知前贪太过,不惟左右易揭起来,且左右旋转不灵,易于失败,故宁欠一二分,断不可过界一厘,此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过之故也,演捶者戒之。”
8、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胸要含住劲,又要虚。”
“胸要虚含如磬。”
“胸如鞠躬向前微弯,四面包涵住。”
“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磬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
“平心静气,勿使横气填塞胸中。”
“胸要含蓄,气降丹田,无留横气于上。”
“胸膈横气卸到脚底,即不能,亦当卸至丹田。”
“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自华盖至石门要虚虚含住,不可令横气横于胸中。”
“胸亦随手转圈。”
“(白鹤亮翅势)胸间劲亦若随住右手与左手先从右向下,向左而上至右,绕一大圈。”
“胸中内劲如太和元气转圈。”
“太和元气运胸中,一动一静合轻重。”
“打拳运动全在手领,转关全在松肩,功久则肩之骨缝自开,不能勉强,左右肩松不下则转关不灵。且松肩不是单肩,骨节开则肩自松下。”
“肩塌下,不可架起来。”
“转圈机关,全在于肩,故肩中骨缝,宜令开张。”
“胳膊如在肩上挂着一般。”
“肩额、肩井、扶突,皆松下。”
“肩膊头骨缝要开,始则不开,不可使之强开,功夫未到自开时心说已开,究竟未开;必攻苦日久,自然能开,方算得开。此处一开,则全胳膊之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皆系于此。此肱之枢纽,灵动所关,不可不知。”
“两肩要常松下,见有泛起,即将松下;然不得已上泛,听其上泛,泛毕即松。不松则全肱转换不灵。故宜泛则泛,宜松则松。每势毕,胸向前合,两肩彼此相呼应。此两肩式。”
“俯肩一靠破铜墙。”
“两肘当沉下,不沉则肩上扬,不适于用。”
“肘尖向下……膝盖与肘尖上下相照。”
“肘在前后、左右、上下,要呼应合住劲。”
9、运柔成刚,刚柔相济
“打拳以鼻为中界,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各足随各手动之。心身不可使气,轻轻运动,以手领肘,以肘领臂,手中之气仅仅领起手与臂而已,不可过,过则失于硬。上体手如何运动,下体亦随之,上下相随,中间自然皆随,此为一气贯通。裆劲要开要虚,裆开然后心气发动。”“肌肤骨节,处处开张。”
“欲刚先柔,欲扬先抑。”
“世人不知,皆以(太极拳)为柔术,殊不知自用功以来,千锤百炼(百炼此身成铁汉),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至于刚,刚柔无迹可见。但就其外而观之,有似乎柔,故以柔名之耳,而岂其然哉?且柔者,对乎刚而言之耳。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第可名之为太极。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其为功也多,故其成也难。”
“阴阳互为其根,不可分为两橛。”
“克刚易,克柔难。”
“柔能克刚,以退为进者,坤道也;坤错乾,乾,刚也。坤至柔而动也刚。此拳外面似柔,其实至刚。”
“故拳术以柔克刚,因而中也。”
“打拳何尝不用气,不用气则全体何由运动?但本其至大至刚之气,以直养无害焉已耳。”
“一阴一阳,要必以中峰运之,中峰者,不偏不倚,即吾心之中气(不滞不息,不乖不离,不偏不倚,即是中气),所谓浩然之气也。”
“此气行于手足中,不刚不柔自雍容。”
“浑灏流行,自然一气,轻如杨花,坚如金石,虎威比猛,鹰扬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侔乎山立。”“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
“胸中一团太和元气,充周四体,至柔至刚,实备乾健坤顺之德。当其静也,阴阳所存,无迹可寻;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皆具,是谓:阴阳合德。”
“运动似柔而实刚,精神内藏而不露,此为上乘。”“坤至柔,而动也刚。”“柔顺济以刚直。”
“乾刚坤柔,阴阳并用,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阴阳互用,天道所藏,动静无偏,乃尔之强。”
“久练纯熟,则起落进退,旋转自由,而轻重、虚实、刚柔齐发。”
“任人四面来侮,此身全仗虚灵,官骸无所不顾,……任尔奸巧丛生,自是刚柔素具。”
“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而后于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后,以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立其名以定为成宪,义至精也,法至严也,……虽曰拳为小道,而太极之大道存焉。……后之人,事不师古,不流于狂妄,即涉于偏倚,而求一不刚不柔,至当恰好者,以与太极之理相吻合者,盖亦戛戛乎其难矣。”
“虞廷执中,孔门一贯,此外无余蕴。……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然刚柔既分,而发用有别。四肢发动,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抖、空、朋、履、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10、先慢后快,快而复慢“由起至止,须慢慢运行,能慢尽管慢,慢到十分功夫,即能灵到十分,惟能灵到十分火候,斯敌人跟不上我,反以我术为奇异,是人之恒情也,殊不知是先难之功之效也。”
“每著之中,五官百骸顺其自然之势,而阴阳五行之气运乎其中,所谓:‘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所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此即太极拳之本然。”
“练太极拳之步骤有三层功夫:第一步,学时宜慢,慢不宜痴呆;第二步,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第三步,快后复缓,是为柔,柔久刚自在其中,是为刚柔相济。”(此一则为陈复元语)
11、窜奔跳跃,忽上忽下
“青龙出水是直进平纵法,左足随右足向前飞纵,裆中会阴、长强劲随顶劲上提,前纵如灵猫扑鼠,纯是精神,又虚又灵。”
“引蒙:指裆捶下紧接青龙出水,二势夹缝中先将右肩松下,右半个身随之俱下,下足再泛起来往前纵,其未纵时右手捶如绳鞭穗欲往前击,先向后收,然后从后翻上向前绕一大圈击去,身亦随之前纵。其纵之诀,前面手向前领,后面右足之隐白、大敦、厉兑、窍阴、侠溪,皆用劲。劲由足底过涌泉至足踵翻上去,逆行而上,窬委中、殿门、承扶、环跳,斜入扶边,上行越魂门、魄户,至附分,再斜上行,由曲垣窬小海,斜入支沟、阳池,沿路翻转。将手展开,束住五指,右手领身纵向前去,左脚用力往下一蹬,随右手皆至于前,左手亦随身至前,脚落地后左手落于右乳前停住。
“内劲:右半身皆用右转劲(右转即顺转,从里往外转),右手用缠丝劲由腋上行,从里向外斜缠至指肚,右足亦用缠丝劲顺缠至大腿根,上行与扶边相会,一齐上行至附分,分行至腋,斜缠至指肚;左手左足须用倒转劲,而后才能随住右手右足转圈前纵之,本全由于心,心劲一提,上边顶劲领住,中间丹田劲发,上行偏于右半身,下边两足,右足用跃法,右足掌用力后蹬;未纵以前,全是蓄劲,聚精会神,团结其气;方纵之时,纯是向前扑劲,一往直前;右手带转带进,如鹞子扑鹌鹑、苍鹰捉狡兔一样,其志专,其神凝,其进速,其气(气即魄力)稳。玉女穿梭平纵身法,此亦平纵法,愈远逾好,要皆本自己力量为之,必得优游气象,勿露努张之气方好。”
“其内劲发源最远,由仆参逆行而上,逾背后至附分,以至右指。”“玉女穿梭是顺转平纵法。……其进如风,……手法、步法、转法,愈快愈好,……上虽凭手,下尤凭足,足快尤显手快之能,……自起势以至终势,右手足虽是顺缠法,而周身法皆是倒转劲,连三赶进,皆是进步。至于内劲,自顶劲以至足五趾,法皆与前同,始终以右手右足为主,而以左手左足佐之。右手顺转,左手必是倒转,缠丝劲即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右手以转大圈为式,功久自然小方好。”
“此势是大转身法,上承野马分鬃下来,右手趁其在下之势,不容少停,即以右手用缠丝劲从下握上,沿路斜形飞风向东去,指如钢锥,亦全赖右足在后随住右手,亦用顺缠丝劲就住上势,大铺身法,尽力向东连进三大步,方够一大圈约八、九尺许。尤在顶劲提好,裆劲不得满足,身随右手如鸷鸟疾飞而进,莫能遏抑,步落粘地即起。”
“玉女穿梭已成之式,似与揽擦衣大同小异,然其实大不相同,彼则身不转动,专心运其右手右足,其气恬,其神静;兹则连转身带运手足以防身御敌,且以快为事,故其气猛,其神忙,非平素实有功夫,临事以气贯其上下全体者,不能获万全。何也?盖以出入广众之中,以寡敌众,旁若无人,惟天生神勇,其胆正,其气刚,其练习纯熟,故披靡一切裕如也。”
“转引转击出重围,宛同织女弄织机,此身直进谁比迅,一片神行自古稀。”
“二起腿是上跃法,……何谓二起,左右二脚相继一齐离地四、五尺而跃起也,故名踢二起。……然必左足先用力狠上踢,而后右脚始踢高,脚面要平,二起纯是用全体升提法,身法心劲往上一提,全身精神振奋,皆往空中耸跃,右足能高头顶方合式。身随顶劲用力往上纵,愈高愈好,有纵过头顶者,非身轻力大不能。……上身向上纵,下身愈得用力随之上纵,其纵之法,必左右足用力先往下一蹬,足蹬愈重,则身起愈高。”
“心劲一领起来,而五官百骸皆随之而起。”
“二足连环起,全身跃半空。”
“中气提来膂力刚,连环二起上飞扬。”
“何谓跌岔?身从空中跌下,两腿岔开,方为跌岔。此图左腿展开,右腿屈住,此为单跌岔;以双跌岔非用纵法不能起来,不若单跌岔只用左足踵往前一合,右膝往外一开,右足踵用力一翻,即遂起遂落,较之稍易,故用之亦能制胜;且今之拳家皆如此,姑从之。”
“跌岔与二起回顾照应,二起从下而上,飞向半空;此则由半空而下,两腿着地。天然照应,不做牵合,此古人造拳法律之严如此。”
“上惊下取君须记,左足擦地蹬自利。”
“不是肩肘能破敌,一足蹬倒凤凰台。”
“若非此身成铁汉,掷地何来金石声。”
“解围即在一蹬中,非有大功夫,不能以一足胜人也。”
“蹬一跟:吾以左脚踢敌,敌以右手捋住吾脚,欲扭转吾脚,令吾疼痛扑地,或上提吾脚欲吾全身离地而后颠起打之。吾即顺势倒转两手捺住地,而以右足顺住左腿逆行而上,蹉敌人搦吾左脚之右手,难即解矣。或又以敌人搦吾左脚,吾即以右脚蹬敌人右肘尖或蹬其手节,皆可解之。此是蹬一跟之大略。”
“人来蹬吾,吾即以左脚往后退一步,以防蹬吾鸠尾与承浆以下至咽喉。”
“然慎之于蹬之之时则已晚,不若慎之于上势将踢之时,视其可踢则踢之,不可踢则不踢,不可妄用其踢也。”
“即有隙可乘,踢贵神速,不贵迟缓;贵踢关紧穴俞,不贵踢宽髀厚肉不着痛痒处,此要诀也,踢者须知。”
“野马分鬃势:两手握地转如飞,中间一线贯无倚。两手擦地而上,上下全体皆能顾住;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两手如两个圆环,互相上下,更迭而舞,其刚莫折,其锐无比,其转无间,故能御敌。”
“铺地锦势与跌岔相呼应,跌岔悬空直下,右脚跺地如金石声,以跺敌人之足,左足蹬人臁骨,可破其勇,右手展开胳膊握地而上,左手前冲以推敌人之胸;此则以髀股后坐坐人之膝,右手拳屈有欲前击意,左腿展开如不得胜,两手右向捺地,用扫堂鞭以扫群敌下臁,则难自解。此以同类相呼应者如此。又与金鸡独立相呼应,金鸡独立左腿竖起,此则左腿横卧,金鸡右膝膝人,此亦以右膝屈住,金鸡独立左手下垂,右肱向上伸,此则右手屈住,左手向上冲,故以上下相呼应。又与二起相呼应,二起身飞半空,此则身落地面,故亦以上下作呼应。”
“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高擎低取,如愿相偿。……上行下打,断不可偏,声东击西,左右威宣。……横竖颠倒,坐立卧挺,前俯后仰,奇正相生,回旋倚侧,攒跃皆中(皆有中气放收,宰乎其中)。”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忽上(手足向上)忽下(手足向下),或顺(用顺缠法,其劲顺)或逆(用倒转法,其劲逆)。”
“倒卷肱是退行以避左右;白鹤亮翅是右引左击,兼上引下击法;搂膝拗步是六封(上下,前后,左右皆封住门),四避(四避是东西南北四方令人无隙可攻);闪通背是前闪(后往前闪)、后滑(是后面捺不住,强捺则滑而跌之)进击法;揽擦衣与单鞭皆是一引一进(此进字是进而击之)法;运手是左右一引一进击法;高探马是左肱背折肘法;左右插脚是下体前攻裆法;中单鞭是左右上下手足并击法;击地捶是攻下法,身后兼滑跌法,诀窍以两腰之中两肾之间命门为上下体之关键枢纽,关键上下皆是倒转劲,身带侧棂住,右后胁向上,左后胁向下,裆劲下好,足踏稳,人遭著背后,身即扭转,愈速愈好,能遵足法,则人身一滑跌倒矣。踢二起与踢一脚、蹬一跟是倒转大转身法,兼以两足上攻法(手当足用,足当手用也);演手捶、小擒打是前攻克上下法;抱头推山是逆转(谓身也)进推法;单鞭是顺转(顺转也是谓身法)左右引击法。
“以上数十势是以一人敌数十人大战也;至于避敌之法,不越上下两旁,哪面紧先解哪面围;一齐来者,中气一动,即令一齐皆散,非有功夫不能。”
(附注:以上所提各拳式,均是陈式老架的拳式,录之以供参考)
12、刚柔俱泯,一片神行
“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无名名之。”
“当其静也,阴阳所存,无迹可见;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互运,无端可寻。”
“太极理循环,相传不计年,此中有精义,动静皆无偏……开合原无定(活泼泼地),屈伸势相连(却有一定)。太极分阴阳,神龙变无方,天地为父母,摩荡柔与刚,生生原不已,奇正不寻常。乾坤如橐龠,太极一大囊,盈虚消息故,皆在此中藏。至终复自始,一气运驰张,有形归无迹,物我两相忘。”
“阖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
“终而复始,始而复终,惟始与终,循环不穷。”
“太极不过阴阳之浑沦耳。……泯然声臭之俱无,纤巧悉备者,化工也。浑乎雕刻之不作。”
“一来一往运一周,上下气机不停留。”
“天机活泼,浩气流行,动静缓急,运转随心。……至疾至迅,缠绕回旋,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圈。”
“纯乎天则打拳皆随天机动宕,莫非自然而然,活泼泼地,太极原象,皆从吾身流露。”
“人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
“至虚至灵,一举一动,俱是太极圆象。”
“圆转自如,浑浩流行,绝无滞机,每势完仍归到浑然一太极气象,绝无迹象可寻,端绪可指。”
“打拳熟而又熟,无形迹可拟,如神龙变化,促摸不住,随意举动,自成法度,莫可测度,技至此,真神品矣。太极之理,发于无端,成于无迹,无始无终,活盘托出,噫!观止矣!拳虽小道,所谓即小以见大者,盖以此拳岂易言哉!”
“故吾身之运行或高或低,或反或正,且忽迟忽速,忽隐忽现,或大开而大合,忽时行而时止,莫非一片灵气,呈于色象,真如鸢飞鱼跃,化机活泼,善观拳者必不于耳目手足之鼓舞于迹象间者深嘉赏也。故学者必先研其理,理明则气自生动灵活,非气之自能生动录活,实理使之生动灵活也。知此而后可与言内劲。如第以由内发外者为内劲,此其论犹浅焉者也。”
“诚于中,形于外,千变万化自无穷,火候到纯青,法密理精,浑身轻灵,左右拿出应应应。”“脚踢拳打下乘拳,妙手无处不浑然,任他四周都是敌,此身一动悉颠连。我身无处非太极,无心成化成珠圆,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一气旋转自无停,乾坤正气运鸿蒙,学到有形归无迹,方知玄妙在天工。”
13、培养本元,勤学苦练
“心为一身之主。”“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用功各因自己力量运动,其遍数一遍可,十遍亦可,不拘遍数;有力尽管运动,无力即止,不必强为运动,以致出乎规矩,惟顺其自然则得矣。”
“每一势拳,往往数千言不能罄其妙,一经现身说法,甚觉容易,所难者工夫,所尤难者长久工夫。谚有曰:‘拳打万遍,神理自现’信然。”
“空耍拳势,原无定格。……平居耍拳,不可不守成规,亦不可拘泥成规,是在学者能善用其内劲。至于形迹,或为地势所限,随其地势斟酌运有可也。”
“自初势至末势,所图者皆有形之拳;惟自有形造至于无形,而心机入妙,终归于无心而后可以言拳。可见拳在我心;我心中天机流动,活泼泼地触处皆拳,非世之以拳为拳者比也。此是终身不尽之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所图之势皆太极中自然之机。……千变万化,错综无穷,故终身行之不能尽。学者勉之。”
“拳当功力既熟,端正恭肃,敬其所事,不敢自满。……不矜不张,局度雍容,虽曰习武,文在其中矣。”
“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规矩者,方圆之至也。以之诲人是则大匠所能也,至于巧,大匠不能使,惟在学者。苟至于巧,则是遵规矩而不泥规矩,脱规矩而自中规矩。而要志不可满。谚有曰:‘天外还有天,一满即招损。’”
“或者曰:‘此拳不能打人。’不能打人只是功夫不到,若是功夫纯熟,由其大无外之圈,造到其波动我内之境,不遇敌则已,如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之摧枯拉朽,孰能当之。”
“今之学者未用功而先期效,稍用力而期成,其如孔子所谓先难后获何?问:工夫何以用?必如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铺助长也而后可。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到。问:得几时?小成则三年,大成则九年,至九年之候,可以观矣。抑至九年之后,自然欲罢不能,蒸蒸日上,终身无住足之地矣。神手复起,不易吾言矣。躁心者其勉诸。”
“人言此艺别有诀,往往不肯对人表,吾谓此艺无甚奇,自幼难以打到老。打到老年自然悟,豁然一贯神理妙。回头试想懒惰时,不是先知未说到,说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觉多烦恼。天天说来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时晓?有能一日用力寻,阴阳消长自有真。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循序渐进工夫长,日久自能闻真香。只要功久能无间,太极随处见圆光,此是拳中真正诀,君试平心细思量。”“人人各具一太极,但看用功不用功,只要日久能无懈,妙理循环自然通。”
太极拳总论
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看一太极,空空迎化归乌有。
太极拳拳谱
中气(即太和之元气,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贯足,精神百倍(十年用功,十年养气),临阵交战,切忌先进;如不得已,浅尝带引,静以待动,坚我壁垒。堂堂之阵,整整之旗,有备无患,让彼偷营;一引一进,奇正相生,佯输诈败,反败为攻。
一引即进,转(转者,从引而忽转之。)进如风,进至七分,疾速停顿。兵行诡计,严防后侵(前后皆是敌人),前后左右,俱要留心。进步莫迟,不直不遂,足随手运,圆转如神。忽上(手足向上)忽下(手足向下),或顺(用顺缠法,其劲顺。)或逆(用倒转法,其劲逆),日光普照,不落边际(以上是敌侵我)。大将临敌,无处不慎,任他围绕,一齐并进;斩将搴旗,霸王之真。太极至理,一言难尽,阴阳变化,存乎其人,稍涉虚伪(学思并用,须下实在功夫),妙理难寻。(拳法有经有权,生机无穷,变化由我,不待思索。)
太极拳经谱
太极两仪, 天地阴阳,阖辟动静,柔之与刚。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或收或放,忽弛忽张, 错综变化,欲抑先扬。必先有事,勿助勿忘。真积力久,质而弥光。盈虚有象,出入无方,神以知来,智以藏往。宾主分明,中道皇皇。
经权互用,补短截长。神龙变化,储测汪洋?沿路缠绵,静运无慌。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不先不後,迎送相当。前後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绕急相将。高擎低取,如愿相偿。
不滞於迹,不涉於虚。至诚运动,擒纵由余,天机活泼,浩气流行。佯输诈败,制胜权衡,顺来逆往,令彼莫测。因时制宜,中藏妙诀,上行下打,断不可偏。声东击西,左右威宣。
寒往暑来,谁识其端?千古一日,至理循环,上下相随,不可空谈。循序渐进,仔细研究,人能受苦,终跻浑然。至疾至迅,缠绕回旋,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圈。
日中则反,月满则亏。敌如诈诱,不可紧追,若逾界限,势难转回。况一失势,虽悔何追?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九折羊肠,不可稍让;如让他人,人立我跌,急与争锋,能上莫下;多占一分,我据形胜,一夫当关,万人失勇。沾连粘随,会神聚精,运我虚灵,弥加整重。细腻熨帖,中权後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来脉得势,转关何难?宜中有虚,人己相参;虚中有实,孰测机关?不遮不架,不顶不延,不软不硬,不脱不沾,突如其来,人莫知其所以然,
只觉如风, 摧倒跌翻,绝妙灵境, 难以言传。
试一形容:手中有权,宜轻则轻,斟酌无偏;宜重则重,如虎下山。引视彼来,进由我去;来宜听真,去贵神速。一窥其势,一觇其隙,有隙可乘,不敢不入,失此机会,恐难再得!一点灵境,为君指出。至於身法,原无一定,无定有定,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挺,前俯後仰,奇正相生。迥旋倚侧,攒跃皆中.
千变万化,难绘其形。气不离理,一言可罄,开合虚实,即为拳经。用力日久,豁然贯通,日新不已,自臻神圣。浑然无迹,妙手空空,若有鬼神,助我虚灵,岂知我心,只守一敬。
太极拳推原解
太极拳者,权也,所以权物而知其轻重者也。然其理实根乎太极,而其用不遗乎两拳。且人之一身,浑身上下都是太极,即浑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一拳目拳也。其枢在一心,心主乎敬,又主乎静;能敬而静,自葆虚灵;天君有宰,百骸听命。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百会、中极,一体管键。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手眼为活,不可妄动。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直养无害,充塞天地,配义与道,端由集义,浑灏流行,自然一气。轻如杨花,坚如金石,虎威比猛,鹰扬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伴乎山立。进为人所不及知,退亦人所莫名速。理精法密,条理缕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变化犹龙,人莫能测,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内以修身,外以制敌。临时制宜,只因素裕。不即不离,不沾不脱,接骨斗榫,细心揣摩,真积力久,升堂入室。
用武要言
要诀云:捶自心出。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心气一发,四肢皆动,足起有地,动转有位,或粘而游,或连而随,或腾而闪,或折而空,或而,或挤而捺。
拳打五尺以内,三尺以外,远不发肘,近不发手,无论前後左右,一步一捶,遇敌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
拳术如战术,击其无备,袭其不意,乘击而袭,乘袭而击,虚而实之,实而虚之,避实击虚,取本求末。出遇众围,如生龙活虎之状,逢击单敌,以巨炮直轰之势。
上中下一气把定,身手足规距绳束,手不向空起,亦不向空落,精敏神巧全在活。古人云:能去,能就,能刚,能柔,能进,能退,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察来势之机会,
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以处静,然後可言拳术也。
要诀云: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
战斗篇云:击手勇猛,不当击梢,迎面取中堂,抢上抢下势如虎,类似鹰鹤下鸡场;翻江拨海不须忙,单凤朝阳最为强;云背日月天交地,武艺相争见短长。
要诀云:发步进入须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法中有诀从何取,介开其理妙如神。
古有闪进打顾之法:何为闪,何为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
古人云:
心如火药,手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逃。
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显奇神。
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袭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
左过右来,右过左来;手从心内发,落向前落。
力从足上起,足起犹火作。上左须进右,上右须进左,发步时足根先著地,十指要爬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去时撤手,著人成拳,
上下气要均停,出入以身为主宰;不贪,不歉,不即,不离。
拳由心发,以身催手,一肢动百骸皆随;一屈,统身皆屈;一伸,统身皆伸;伸要伸得尽,屈要屈得紧。如卷炮卷得紧,崩得有力。
战斗篇云:不拘提打,按打、击打、冲打、膊打、肘打 胯打、腿打、头打、手打、高打、低打、顺打、横打、进步打、退涉打、截气打、借气打、以及上下百般打法,总要一气相贯。出身先占巧地,是为战斗要诀。
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手把要灵,不灵则生变。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
打手要狠,不狠则不济。脚手要活,不活则担险。
存心要精,不精则受愚。发身:要鹰扬猛勇,泼皮胆大,机智连环。
勿畏惧迟疑;如关临白马,赵临长板,神威凛凛,波开浪裂,静如山岳,动如雷发。
要诀云:人之来势,务要审察,足踢头前,拳打膊乍,侧身进步,伏身起发。
足来提膝,拳来肘发,顺来横击,横来棒压,左来右接,右来左迎,远便上手,近便用肘,远便足踢,近便加膝。
拳打上风,审顾地形,手要急,足要轻,察势如猫行。
心要整,目要清,身手齐到始成功。
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手到身亦到,破敌如摧草。
战斗篇云:善击者,先看步位,後下手势。
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协并中心。前打一丈不为远,近打只在一寸间。
要诀云:操演时面前如有人,对敌时有人如无人。
面前手来不见手,胸前肘来不见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
心要占先,意要胜人,身要攻入,步要过人,头须仰起,胸须现起,腰须坚起,丹田须运起,自顶至足,一气相贯。
战斗篇云:胆战心寒者,必不能取胜。不能察形势者,必不能防人。
先动为师,後动为弟,能教一思进,莫教一思退。
胆欲大而心欲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
一而运乎二气,行乎三节,现乎四梢,统乎五行。
时时操演,朝朝运化,始而勉强,久而自然。
拳术之道学,终於此而已矣。
【按语:此论原为形意拳谱,经陈鑫以太极拳理法加以修订约十之二、三。定名为《三三拳谱》。
1935年,陈照丕编著《陈氏太极拳汇宗》,收入此论,但标为陈长兴所著。又对陈王廷《拳经总歌》及长拳一百八势谱,俱标为陈长兴所著,谬矣。
按,炮唾练至刚快发劲阶段,近似形意拳、心意拳,其理法亦颇多相通处,故为编入,供练习炮捶者参考。1981年8月顾留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