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哈河镇富民有“三宝”

政务   2024-11-09 12:33   内蒙古  



 “石哈河镇致富有三宝:小麦大蒜和芦笋,一个都不能少。” 多年来,石哈河镇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打造多元化富民增收措施,实现了一二三产的融合贯通,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特色发展之路。




红皮小麦:优质麦有大前景






 旱作红皮小麦在清末时期传入石哈河地区,被老一辈人称为“百穗红”,因石哈河地区年光照时数长,小红皮吸收充足的养分,形成了独特的品质。旱作小红皮小麦曾被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赞为国内最高等级小麦。


 石哈河镇立足镇域12万亩有机认证土地,扩大旱作红皮小麦种植面积至6.85万亩,扶持“高塔儿梁”“套宽”等本地企业,把旱作红皮小麦磨成面粉、加工成馒头、挂面等高附加值产品,逐渐形成旱作小麦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


 随着丰收的号角吹响,每天各村的优质小麦源源不断地运输至高塔梁原生有机食品有限公司的粮仓里,从原料到面粉再到挂面,通过物流运输第一时间供应市场。



 高塔梁原生有机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雪花粉、全麦粉、饺子粉、馒头粉、麦芯粉等,今年,公司与当地150余户农民签订种植合同,种植有机小麦15000亩,截至目前,已收储小麦100万斤。“我们公司生产线每日生产量为25吨左右,产品主要销往北京、天津、江浙沪等地。”高塔梁原生有机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薛文龙介绍。


 像这样的小麦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石哈河镇还有稷赫和套宽2家。一粒小麦产出了多种产品,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麦”向了新征程。






白皮蒜:“方寸地”变“增收园”






 石哈河镇的蒜以其蒜皮薄、汁多、辣味浓郁著称。近年来,双盛美村打造庭院经济“村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种养能手+农户”的发展模式,逐步将农家庭院“方寸地”建设成为群众增收的“致富园”。


 “双盛美村庭院经济主要是以白皮蒜种植和养鸡为主。现有常住户440余户,今年庭院种植大蒜80户55亩,养殖红公鸡275户2500只,庭院经济覆盖率目前达到80%以上,户均增收在1500-2000元之间。”双盛美村党支部书记贾茂生介绍说。


 “我家院子3亩多地,今年种了2亩白皮蒜,亩产1000斤左右,每斤15元,有村党支部帮我们统一销售,也不愁卖,一年下来,庭院这块就能收3万多块钱吧。”双盛美村村民高俊说。



 据贾茂生支书介绍,早在2021年双盛美村的白皮蒜就成功申报了“沙拉木素鲜食蒜”商标,近几年庭院经济种植白皮蒜亩数一直稳定在50亩,今年还争取到壮大村集体资金125万元,用于建设庭院经济——糖醋蒜加工项目,以加工糖醋蒜、黑蒜、蒜泥等产品,逐步提高大蒜的附加值。







芦笋:大棚里孕育致富梦






 走进双盛美村芦笋种植基地,棚内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芦笋整齐列队在田垄上,青翠欲滴。技术人员正在仔细地记录着每一株芦笋的生长数据。收割后的芦笋被村民们整齐摆放在一起,进行分选、裁切、打包、装箱。



 作为石哈河镇最具特色的产业之一,从2021年“石哈河芦笋”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起,就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时常供不应求。


 “今年芦笋长势挺好,全镇种植了160余亩,产量每亩能达1500斤,预计总产量可达24万斤,按市场价每斤10元计算,纯收入能达140万到160万左右。”石哈河镇农林牧水技术服务保障中心负责人刘占军说。


 刘占军介绍道,芦笋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像移栽、除草、施肥、采摘等工序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我们采取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种植芦笋,有力地带动了80多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苗苗”已然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香饽饽”。



 “石哈河镇通过聚合资源、挖掘优势、借力宣传和延链壮链,加大农业品牌建设力度,升级传统种植模式,科技赋能求突破,破解乡村产业大而不强的发展难题。”石哈河镇党委书记乌日格希拉图介绍,石哈河镇重点围绕红皮小麦、白皮蒜、芦笋三大产业持续发力,多渠道整合资源、壮大规模、提质增效,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多元化经营,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动力。







特约记者:付凯璐(石哈河镇)





    :傅元廷
    :米德格玛
总监制:张和平
联系我们
新闻线索电话:0478-7976389
地址:乌拉特中旗融媒体中心


乌拉特中旗发布
为您提供乌拉特中旗本地各类新闻信息,便民信息及互动交流。主办单位:乌中旗旗委宣传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