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台湾中学课文里的浦江人——郑济
文摘
2024-03-15 19:59
浙江
旧时浦江最繁华的一条街道被人们称为大街。大街南北走向纵贯浦江县城,今天的年轻人都只知道它叫做和平路。每逢县城集市或者时节庙会,大街上熙熙攘攘,人来人往,是浦江县最引人瞩目的地方之一。大街之上,曾经立有多座牌坊。这些牌坊大小不一,其所标榜纪念的意义也不尽相同。最为醒目的当数大街北端县衙前的忠清良翰坊,是为浦江籍的云南按察司副使张元谕而立,忠清良翰四字,既是对张元谕的嘉赏,同时也是对管辖治理浦江的历任官员的提醒和鞭策;其次是大街与横街交叉口两两相对的四座牌坊:东曰忠文,西曰孝义,南曰登云,北曰遗爱,似乎在表达着浦江人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追求,这个十字路口也因此被人称为四牌楼;另外在大街南端的文明门前,还曾经树立过一座名叫五凤齐飞入翰林的牌坊,记录的是当年浦江人引以为傲的一段历史:明初的洪武、建文两朝,曾先后有5名浦江人在翰林院有关部门任职,五人分别是宋濂、郑济、王懃、郑沂、宋怿。区区小县,能有五人进入翰林,堪称佳话。
这五人中的宋濂和郑沂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宋濂担任的最高职务是翰林承旨,相当于翰林院的首长;出身郑义门的郑沂,最高职务做到了礼部尚书,是六部之一礼部的首长;另外三人中的宋怿是宋濂的孙子,建文时任翰林侍书;而对于郑济和王懃,知道的人则并不是很多。
其实相对于我们对郑济的陌生,在海峡对岸的台湾,郑济的名声则要大得许多。正如多数大陆人因为宋濂的一篇《送东阳马生序》知道了金华东阳曾有个叫“马生君则”的青年,在海峡那边的中学国文教科书中,收入了一篇方孝孺的《指喻》,这篇课文的开篇第一句,让宝岛的许多学子记住了“浦阳郑君仲辨”。这里的浦阳郑君仲辨,就是作者方孝孺在浦江东明精舍读书时的同学兼好友——浦江人郑济,字仲辨。
2000年,鼓吹台独的民进党开始取得台湾地区的执政权。为了达到台独目的,民进党在台湾不断推行“去中国化”,企图切断台湾与中华文化的血脉联系,类似《指喻》这样的古文名篇在教材中的地位变得前途未卜。但在大陆这边,《指喻》的命运却迎来了峰回路转,某一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出现了题为《浦阳郑君仲辨》的文言文阅读题。此后,《浦阳郑君仲辨》屡屡出现于各类中考、高考辅导书、模拟卷中。但关于浦阳郑君仲辨其人究竟是谁、是个怎样的人,却很少有人知道。各种材料大多笼统地跟着原文说他是浦阳人,或者说是浦阳县人,更有的说是诸暨人甚至湖州人。看到一个靠谱点的资料注释说是浦江县人,但又加注“今属浙江义乌县”。上世纪六十年代浦江曾一度并入义乌,七年后又分开,该注释显然没有跟随形势及时更新,估计也是从海峡对岸直接转抄过来的。
方孝孺的这篇文章写了郑济(仲辨)的一次患病经历。郑济的身体一直非常好,但有一次他的左手拇指上长出了一个粟米大小的丘疹。郑济心生疑虑,但却被人笑疑神疑鬼。后来丘疹变大,郑济忍不住再跟人提起,又被人笑多事。最终拇指肿到了象鸡蛋那么大,手象针刺一样的痛,全身症状也开始出现。郑济找到医生,医生说,这病如果一开始就治,当天可愈;现在拖成了大病,弄不好手臂就没了。医生让郑济内服外敷,经过三个月的治疗,郑济的身体终于得以恢复。方孝孺由此悟出一个道理:有一些问题,开始往往因其小而被人们忽视,到后来却发展得无法收拾。及早处理,原本以很小的成本就能解决;如果养痈成患,最终将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国家天下,其实也是如此,当深引以为戒。
这篇文章写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也就是方孝孺离开宋濂先生回到宁海老家的第二年。当时郑济46岁,方孝孺25岁,宋濂先生则在方孝孺离开后不久受胡惟庸案牵连,发配茂州,此时已客死四川夔州。宋濂先生在浦江所教的弟子按时间先后大致可分为两批:一是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宋濂加入朱元璋政权前所带的学生,这一批学生大多为郑氏子弟;第二批则是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退休回到郑义门后所带的学生,这批学生不限于郑氏子弟,其中多数是浙东的优秀青年学子、文化菁英。这批人当中,方孝孺是宋濂先生着重培养的思想文化界的新一代领袖,而郑济则是其中的重要骨干。洪武十年郑氏刊刻《宋学士文粹》,由郑济牵头,方孝孺、楼琏等一众弟子参与;建文三年(1401年)刊印《宋学士续文粹》,由则方孝孺和郑济共同牵头。洪武十三年(1380年)宋濂受胡惟庸案牵连时,方孝孺曾设法营救,但此时的他人微言轻、资源有限,未起任何作用。孝孺心灰意冷、羞愧自责之际,郑济写信安慰,肯定他的努力,并寄望他日后能为先生辩诬洗冤、扬先生美名于后世。方孝孺对郑济则推重有加,称赞其博闻广识而不偏离正道,能够抓住关键而又不固执死板(多学而不杂,执中而不滞);品德与才识都超乎众人,处事睿智且为人可靠(德器宏深、明智笃厚),“交友中不可多遇”。在《指喻》一文的最后,方孝孺也称赞郑济考虑问题周密严谨、行动处事刚毅果断(虑周行果),并预言其日后必将有所作为,“非久于布衣者也”。
事实正如方孝孺所预言的那样,十二年后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为东宫选人,令郑义门30岁以上子弟到京备选。郑济、郑沂等24人同赴南京,接受朝廷的选拔。朱元璋选中了郑济,任命他为左春坊左庶子(正五品)。此前一年,太子朱标刚刚因病去世,新的东宫主人是皇太孙朱允炆,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
此次同时被朱元璋选中的还有另外一位浦江人,就是与郑济同为“五凤”之一的王懃。《明史》为我们记录下了此次选拔的大致经过:
(洪武)二十六年,东宫缺官,命廷臣举孝悌敦行者,众以郑氏对。太祖曰:“其里王氏亦仿郑氏家法。”乃徵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擢郑济与王懃为春坊左、右庶子。
因为东宫缺少官员,朱元璋要求大臣们推荐孝义可靠的人员充实东宫官员队伍,大臣们一致推荐郑氏义门。朱元璋说,浦江与郑义门同乡同里的王氏义门也仿效郑氏的家规。于是朝廷徴召两家三十岁以上的子弟全体赴京以供选拔,最后分别任命郑济、王懃为左春坊左庶子、右春坊右庶子。郑济、王懃两位浦江人的名字也因此载入了史册,流芳后世。
郑济在左春坊左庶子职位上任职凡四年。郑氏宗谱记载其在任职期间兢兢业业,每日陪侍皇帝和皇太孙的左右,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建议。郑济还积极向朝廷推荐优秀人材,提携后进,他推荐的人材后来许多成为了朝廷的名臣。因他精于书法,每天退朝回到住处后,向他讨要作品的人络绎不绝,而他也是来者不拒,“竟日不倦”。方孝孺也评价:“浦阳郑君仲辨最博雅善书”。
洪武三十年(1397年)八月,因郑济的从弟郑沂被提拔为礼部尚书,郑济辞职回家。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次年建文元年(1399年)开始编修《太祖实录》,以董伦、方孝孺等为总裁,郑济被重新召回南京,到史馆参与实录的编修工作。郑济在史馆又工作了三年,一直到建文三年十二月,实录编修工作完成。一年两个月后,郑济死在南京,终年68岁。
关于郑济的死,宗谱里只写了三个字:“卒于京”。但他的死,地点和时间都显得有些特殊。中国人历来强调叶落归根,古人在外为官,感觉自己时日不多了,往往会向皇帝请求准许回家,免得死在外乡,被称为“乞骸骨”。但郑济却死在了家乡以外的京城。他的死可能有些突然,非我们所说的“寿终正寝”。而他死的时间是在永乐元年(1403年)二月,前一年即建文四年的六月十三,建文王朝被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推翻。朱棣攻入南京后,大肆屠杀建文旧臣,史称“壬午(1402年)之难”。方孝孺就因为拒绝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并面斥朱棣篡位,于六月二十五被处磔刑,株连而死者八百多人。郑济的另一同学楼琏也因不愿为朱棣起草诏书而上吊自杀。朱棣对建文旧臣的屠杀前后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壬午之后的癸未年(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是第二个高潮,有史料记载景清、叶惠仲等大臣都在这一年殉难。而郑济之死也正是在永乐元年。
另外查阅郑氏家族的资料,我们发现郑氏家族当年对郑济之死的态度异乎寻常,似在有意避讳。郑济死后归葬家乡,但他的葬礼可能十分低调。象郑义门这样的名门望族,家族中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若是去世,一般都要请名人写圹志、墓志、哀辞、行状之类,郑氏的《麟溪集》中就有五十多篇这类文章,然而我们却没能在其中找到与郑济相关的文字。郑济在当年似乎是被无声的下葬了。二十多年后,郑济的从侄郑柏编写《金华贤达传》,其中有记述郑济生平的《郑济传》,关于郑济的经历仅提到洪武年间任左庶子及后来辞职,对其在建文朝参修《太祖实录》以及永乐初年死于京城则一字不提,就仿佛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联系永乐前期严酷血腥的政治氛围,加上郑氏家族对郑济之死的异常态度,笔者认为郑济很可能是在朱棣对建文旧臣的大屠杀中遇害。而导致郑济被害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他参与了太祖实录的编修。就在建文帝被推翻后三个多月,为掩盖自己作乱篡位的事实,朱棣决定对《太祖实录》进行重修。当年十月初十,朱棣“怒斥”建文时所修实录,称其中充满偏见,详略失当、是非颠倒,“神人共愤”,要求“认真”重修。史载南昌知府叶惠仲,即因建文时编修实录有涉及评论朱棣的内容,于永乐元年二月被杀。郑济的死比叶惠仲早了十多天,因此也有可能是为了不连累家族,郑济象楼琏那样选择了自杀。当然这一切都只是我们后人的猜测而已。由于没有史料记载,而郑氏家族当年也有意避讳,真相早已被岁月所掩埋。
浦阳郑君仲辨,姓郑,名济,字仲辨,浦江郑义门人氏,生于重纪至元元年(1335年)二月,卒于永乐元年二月,享年六十八岁。因为朱元璋的一次特殊选拔而流芳青史,又因为方孝孺的名篇《指喻》而扬名后世,最后却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黯然离场,隐入了历史的烟尘。由方孝孺笔下的浦阳郑君,不由得联想到了宋濂笔下的东阳马生。相比于载入《明史》的郑济,马生君则当年的影响实在难以与郑济相提并论,以致今天我们还不得不花费精力去研究东阳马生到底是谁、是个怎样的人。然而由于两岸文化传播的不同,今天的大陆大多数人都知道宋濂笔下有个东阳马生,却很少有人知道方孝孺笔下的浦阳郑君,即使是在浦江本地,也少有浦江人知道自己的家乡曾有过一个名字载入史册的浦阳郑君。联想到郑济起伏跌宕人生遭际,真不由得让人平添许多的感慨。
(作者:俞荣良)
附:方孝孺《指喻》原文:
指 喻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其色渥然,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刺状,肢体心膂,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 三日,越旬可愈; 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 至于既成,其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 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 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 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 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 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选摘教材如下:
浦江县江南第一家文史研究会
学习研究《江南第一家》文史,体会其中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实践。不忘初心,传承精髓,古为今用,为社会主义新时代做出贡献。
最新文章
重修义十八祖陵竣工大典圆满礼成
玄鹿吟社暨浦江诗联学会甲辰金秋采风活动摘要及创作诗集
心中有爱,眼中有光,根植家乡、放飞梦想——记2024年送学礼活动
乡土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读郑志法散文集《年轮》有感
江南第一家文史研究会应邀参加玉峡漳浦郑氏修圆谱发放仪式
义门郑氏同居始祖诞辰906周年祭祖典礼&郑宅镇2024年“麟溪集”文旅节圆满
台湾中学课文里的浦江人——郑济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共赴江南第一家开展实地调研
不是兄弟胜似兄弟,谭郑二公因医同道结义到永远
江南第一家赴陕西参加癸卯年全球郑氏拜祭太始祖郑桓公大典
【九九重阳节 浓浓敬老情】郑宅镇开展“弘扬好家风 孝义重阳节”主题活动
郑义门古井之一:正德井(明代)
康熙版《宋文宪公全集》线装--宋濂先生著作珍稀版本开始预订
义门先贤之一——贡甫先生
义门郑氏义廿宗谱续修研讨会暨乡贤恳谈会顺利召开
传承忠孝,郑宅举行“庆国庆 迎重阳”活动!
义门一家亲,百年不断情——江南第一家文史研究会拜访建德宗亲
江南第一家同居始祖(绮公)之墓志铭
浙江省郑氏联谊会一行参访江南第一家
中共浦江县江南第一家文史研究会支部委员会3月份主题党日学习活动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