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研究生吧,你无法想象正在投论文的他们到底有多卑微!

学术   2024-09-14 00:01   湖北  
-广告-


温馨提示:

最近有小伙伴反映收不到推送,因为公众号改了推送算法,现在需要加星标,多点赞点在看,才能准时收到推送哦。


在学界,研究生是一类特殊群体。


虽然稚嫩,但学界的残酷竞争与持续内卷却丝毫没有放过这群“新兵蛋子”,在当前的培养制度环境内,他们要以最弱的学术资本博取更多的学术成果。


换言之,在必须发论文的制度面前,没人在意你是不是学生。


但是,硕博生的特殊性毕竟是客观存在的,这也让他们的论文发表道路充满坎坷,在其各种吐槽、伤痛,甚至抓狂的体验性评论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因为我是人文社科领域的,所以很多问题或许在这些领域更突出、更特殊,在铺天盖地的投稿评论中,我定睛一看,尽是“卑微”二字。



01

“能早点儿拒稿,已经很良心了”


期刊投稿评论中反映的各种问题,大致表现为如下几类:


第一,投稿无回复。


很多人文社科的期刊,研究生投稿过去,长期得不到回应,数月、乃至跨年,投稿状态无任何变化,甚至论文都没有被收稿、没有被阅读。





有时,在作者都忘了投过论文的时候,编辑部突然发来信息,让人不知所以。




第二,身份遭歧视。


即便是博士生,在当前的学术职业等级体系中,都是处于底端的。因此,核心刊物对研究生发来的论文不以为意,甚至直接拒稿,表明不收。在某种程度上,作者身份或先于且高于文章质量。



 

出于各种考虑,在拒绝研究生稿件的同时,期刊普遍采取向大佬约稿的策略。



第三,地域关系多。


学术是个江湖,江湖自有人情,期刊也是处于地域关系网内的。


因此,所有的期刊虽然宣称海内外公开发行,来稿一视同仁,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却可能以本地的院校单位与人情关系为重。在某种程度上,号称“学术公器”的刊物演变为各家单位的“自留地”。



在表面的投稿流程之下,各种关系稿的你来我往,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



如果能保证关系稿的质量,那么似乎也无可厚非,毕竟期刊也要在关系社会中生存。但是,“重关系”的路数一旦走向极端,那么质量问题或许就出现了,甚至让人尴尬不已。




第四,能回即满足。


各种或明或暗的投稿藩篱,使得大部分研究生长期处于“陪跑”的地位。在无数次的“失败”中,卑微的研究生已经很容易得到“满足”了,让人心中甚为酸楚。如他们所说:

能快点儿回复,就已经很良心了。




第五,学生投“伤”了。


据我了解,现在很多硕博生已经处于投文章的习得性无助与日常性狂躁之中。明知文章投不动,为了毕业还得发。对于部分期刊,他们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方面吐槽,难掩心中的不平与愤慨。




另一方面,他们心中虽有怨言,但为了毕业,还得想办法发论文。


其一,抱大腿。



其二,润外刊。



02

集体的“无奈”,研究生“买单”


如前所述,这种研究生投论文的困境似乎已成“死局”。无论是高校,还是期刊,以及研究生群体,各有各的利益点与不得已。


究其根本,在于进入审计与评估时代后,任何主体都无法摆脱评价制度与文化的规约和影响。


第一,对高校而言,高校要接受评估,也要评价学生。


各种排名与评估使得高校不得不将绩效问责与学术考评作为重要事项,逐级下压至二级学院、教师与学生群体。


一方面为了使研究生为学校积累学术资本,另一方面还能以合理性的依据考核学生学术发展水平,所以也就出现了研究生发论文的规定。


第二,对期刊而言,期刊要评审论文,也要接受评估。


期刊对于论文的录用具有最终的决策权,这份权力对青年学者及学生群体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尤其随着问责评估时代的来临,发文需求空前旺盛,期刊在左右学术职员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愈发明显。


与早期的约稿不同,现在的很多期刊不缺稿件,不免滋生了一些“任性”、“骄矜”的我行我素之习气,手里有版面,说话就硬气,对大佬极力趋附,对学生不屑一顾。


同时,期刊也要接受评估。期刊要生存,且以进入核心收录行列为荣,这意味着更高的学术地位和符号利益。名家是他们的利益共生体,名稿是他们奋力争取的资源,以此提升期刊的影响力,这似乎也是无法否认的生存策略。


第三,对学生而言,底子差是事实,但必须发论文。


如果说盲目拒绝学生的稿件是不妥的,那么认为学生稿件质量大部分比不上名家大佬的稿件则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符合学术职业发展规律的。


研究生本就处于成长期,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不同,其成就往往建立在一定的年资与阅历基础上,如此论述才能精深而老辣,更有学术的深刻性与贯通感。


不过,既然要求学生发论文,那就有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学生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只要他们的文章有创新性,有可改进和利用的空间,那就应该予以发展机会。


而且,学生之中不乏优秀者,其文章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尤其那些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水平比一般的稿件要高,也优于一些成熟学者的应景之作与随笔涂鸦。如果仅仅因为身份地位而拒稿,对期刊亦是损失。


在评估的大背景之下,任何主体的表现似乎都无可厚非,研究生的论文难投难发是集体的“无奈”:高校总要有标准,期刊总要求发展,学生总要有发表。


但是,由于学生处于学术层级的底端与评估压力的终端,最终的“无奈”往往要学生来“买单”,高校把发文指标给到学生,期刊以审稿规则对待学生,学生则只能自己“卷”自己。


用某位师妹的一句玩笑:

“我就差给编辑跪下了……”


03

“把版面留给年轻人”


“把版面留给年轻人.”


“一本好期刊应该把重心放在年轻作者身上,特别是青年博士身上。”


这是孙江教授的观点,也是一名成名、成熟学者的殷殷期盼。


他认为,年轻人是学术持续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而成名学者往往难以再有颠覆性的突破,围绕他们约稿,对于学术发展似乎并不是高明的做法。


如果期刊不以包容和扶持年轻学者为准则,那么学术靠谁来推动呢?如果学术无法行进了,那么期刊又“毛将焉附”呢?这是再也简明不过的道理了。


第一,高校要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多元发展的关系。


研究生规模扩充,多元培养势在必行。基于此,高校理应根据社会实际与学生发展需要,重新审视学业标准的设置。


最为重要的是,一方面,将研究生从单一的论文标准中释放出来,使研究生得到适合各自禀赋与志趣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保持学术底线的同时,避免学术标准与学术论文的泛滥化。


即便是论文标准,也应设定符合研究生实际的标准。


第二,期刊要处理好功利主义与规范发展的关系。


首先,期刊要对青年学人怀有耐性与期待。一方面,研究生不是博导,要以研究生的实际水平来公平看待和切实包容研究生;另一方面,要通过专刊建设、专栏设置、版面留存等方式为硕博生提供必要的支持,使之在发文需求与版面供给之间实现尽可能的平衡。


可喜的是,有些期刊已经做到了。



其次,期刊要以昌明学术作为办刊宗旨。一方面,在期刊地域性与学术公开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期刊既要发挥区域优势,服务本地建设,更要鼓励学术争鸣,推进学术进步;另一方面,变革单纯的约稿、组稿策略,使论文质量成为审稿用稿的根本衡量标准,将期刊从影响因子等指标误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回归学术评价正途。


第三,学生要处理好理想愿景与现实需要的关系。


立志于学术的研究生,都是怀着一颗较为纯粹的学术初心来接触和看待学界的。仅就投稿、发文的现实来看,研究生的理想是受到了现实冲击的。


对此,研究生一方面要继续坚持自身的理性追寻,但切忌沉沦于自我想象、自怨自艾中而荒芜岁月;另一方面,要认清现实状况,合理利用一切资源来积累学术资本,先生存,再发展。比如,与导师合作,利用外文期刊等。


在人文社科领域,分享几句投稿经验:瞄准热点紧跟前沿,针对选题有的放矢,多看论文分析结构,广泛撒网投石问路,利用资源实现加持,收敛锋芒保持谦卑。


最后,引用孙江教授的一句话:

“好的编辑要把重心放在对年轻作者的挖掘和培养上,如果你们发表了他们的论文,我可以担保一句话:永远活在他们的心中。如果你们草率拒绝一个年轻作者,伤害一颗年轻的心,我也敢说会得到这么一句话:想象的报复——怨恨。”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平台,均已匿名处理。孙江教授的言论引自其个人公众号《江边絮语》,系其在《江海学刊》创刊65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教师节活动最后2天

每天可抢5折优惠

如果您稿件未完成

可以囤7折优惠券

或者享受预存款优惠

更多详情请咨询专属客服

-广告-



投必得,您身边的学术顾问

八大服务类型,助力您的科研之路

点击查看服务详情

-广告-



今日视频推荐



论文查重技巧
揭秘参考文献
点开视频即可了解!
↑↑↑关注“投必得学术”视频号,更多干货↑↑↑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投必得业务类型~

请大家点击右下角

投必得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投必得学术
专注于SCI论文写作技巧分享,科研软件神器教程,学术资讯热点传播,前沿硕博交流社群聚集;我们坚持原创干货,有料实用,服务科研事业,促进知识传播。正如我们的名字一样,投必得祝您在科研道路上,投入必有所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