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凭吊意,分付此山川丨《谭嗣同年谱长编》后记

文摘   文学   2022-03-10 19:32  

# 后来凭吊意,分付此山川 #


标题这句诗,于戊戌年

谭嗣同即将入都参与变法前,

观看友人程颂万《十发庵横览图》时

所题写的一首《题程子大横览图》诗。

这个意味深长的句子竟成了后人悼念

他本人时,能够表尽心境的独白


2022年03月10日

正值谭嗣同诞辰157周年纪念日,

在录完《谭嗣同年谱长编前言》后,

再将后记冠名以

“后来凭吊意,分付此山川”录于此处。

这篇并不算长的小文,

是我写作《年谱长编》的心路浮沉,

是致谢帮助、支持、勉励者的苍白语言,

是我在物换星移之下,

却永不会改变的初心。



从二十六岁到三十岁,经过了资料收集、实地踏访、写作和不下十次的校稿,这部《谭嗣同年谱长编》终于付梓。由于一些原因,本书延迟近三年至今方才出版,其间历经各种新史料的发现、新观点的提出,均因此而十分遗憾未能收录,只能有待再版时完善。但无论如何,在即将与谭嗣同先生相同的三十三岁的年纪里,终于等到这本书的付梓,终使我感到完成了人生中一个极重要的部分,于他、于自己,都有了交代。因为这本并不完美的作品,是我青春的见证,也是我对一个百年先贤羹墙之思的寄托。


十九年前,十三岁的我在初中历史课本上第一次了解到谭先生其人其事,他成了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偶像”。高中毕业,亦是为了他,我把所有大学志愿都填到了他的故乡湖南。后有幸被湖南大学录取,先生执教的时务学堂曾为这所高校的前身,传承先生思想,实我终生之幸。


在建筑系读研期间,因导师柳肃教授之缘故,我有幸参与设计了浏阳谭嗣同故居纪念广场。这个广场于先生诞辰150周年(2015年)之际正式建成,先生像立于其中,后植以雪松,每每使我凝立其间而忘归,继而又有幸参与设计谭嗣同纪念馆展陈。在湖南的七年间,我屡赴浏阳为先生祭扫。在先生故居,我购得1981版《谭嗣同全集》及《谭嗣同真迹》等书籍,方才了解先生之思想与学养。


图丨笔者在浏阳谭嗣同故居广场


图丨笔者十七岁首至浏阳


先生之诗文俊逸秀美,笔法纯熟却又不故作卖弄,尤以《似曾诗》《城南思旧铭并叙》为最;先生琴艺精湛,自斫崩霆、残雷,并在岳山内雕有梅花,焦尾雕灵芝云纹及藤蔓纹,高洁雅致;先生之思想深邃幽远,将今文经学、大乘佛学、自然科学熔于一炉,今人犹不能及;先生人品贵重,于友朋无分贵贱均坦诚相待,倾囊相助,于妻子则磐石不移,伉俪情深,于兄姊则关爱有加,情真意切;先生性情温柔而凌厉,兼备“芬芳徘侧”与“勇猛精进”,纯洁如雪,热烈如火,纯粹而富赤子之心;先生笔耕不辍,勤奋有加,虽生而三十三载,却学养深厚,中西文理皆有造诣……



图丨谭嗣同“残雷琴”


在阅读不少史料之后,我决心动笔撰写《谭嗣同年谱长编》。然而写作的初衷却近乎荒谬——我虽不能出席他生前的每一个日夜,那么就希望能在120年后,尽我所能为他悉数回顾记录。三年内忙碌、劳累而又充实的以日编谱,使得许多史实自动浮出水面,我亦深觉受益匪浅。年谱梳理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所要阅读之史料浩如烟海,许多史事扑朔迷离,各方记载又不尽相同,需耐心甄别、辨伪。加之先生不记日记,信札又多不署日期,诗文亦较难系年,只有反复考证,方能使疏误稍减,使内容更为完备。并且,在写作年谱的同时,我又同时承担了湖南电视台纪录片《我们的谭嗣同》撰稿、浏阳谭嗣同纪念馆的布展撰稿、新编《谭嗣同集》整理以及一些报刊的约稿……白天上班,只能依靠所有的晚上和节假日来完成。虽日日熬夜,年节无休,几乎付出了一个年轻女孩所能付出的一切青春时光,但为先生,我别无怨言,甘之如饴。


写作过程中,我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贾维研究员相识,他三十年以来深耕谭嗣同研究,成果斐然,令人敬佩,他的著述《谭嗣同与晚清士人交往研究》《谭嗣同研究著作述要》史料极丰,对我的资料收集以及史实考订起到了极大的启发作用。并且,得知我正在创作《年谱长编》,他把几乎所有研究资料倾囊相赠,这足足四箱资料让我有如站在巨人之肩上,却又如履薄冰,生怕辜负。



之后,我又与湖南作家彭晓玲女士相识,她在浏阳市政协从事文史工作多年,对谭嗣同研究极富热情,当时正在创作《寻访谭嗣同》与长篇历史小说《谭嗣同》和《谭嗣同传》。在她的热心促成下,浏阳市政协领导非常认可我的研究工作,主动为我资助此书出版经费。我亦与彭老师成为忘年挚友,一同寻访先生履痕,共享研究资料成果,这段情谊我将终生珍藏。


2016年9月,我又与先生的曾侄孙、谭嗣同爱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谭志宏先生相识,他以一已之力促成了浏阳会馆腾退改建工程,其中艰辛及带给我的感动与震撼,绝非言语所能尽。2018年9月28日,他所筹拍的四集电视纪录片《我们的谭嗣同》上映,我应邀担任该片历史顾问与学术统筹,为之深感荣幸。


大连大学王夏刚教授亦为深耕谭嗣同研究为数不多的佼佼者之一,他所著《谭嗣同与晚清社会》及《戊戌军机四章京合谱》史料翔实、论证严谨,为本书写作提供了极大帮助。2018年9月,我与王教授会晤浏阳,得蒙赐教,获益匪浅。之后,他又主动帮我校阅书稿、更正谬误,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2017年11月,我有幸与中华书局张玉亮先生相识,他帮我校阅《年谱长编》书稿数次,更正谬误,并于诗词系年方面条分缕析,逐一推断排序,考证出我以往未能考订出的编年依据。之后我们又合作重新整理新编《谭嗣同集》,他专业而严谨地进行了各版本的梳理,更正旧版谬误颇多,我亦参与了篇目考订、佚文搜集与文字释读等工作。在这个戊戌年,先生之著述得以在浙江古籍出版社重新整理并再次出版。同时,他又整理《戊戌四子集》和《刘光第集》《仁学(汇校本)》等与先生相关者之文献,并带领我与青年诗人李让眉着手《谭嗣同诗文集校注》的撰写。玉亮先生对于近代文献以及谭嗣同研究的贡献,和他不计回报的付出与热情、坚持和孜孜以求,令我既自惭形秽,更满怀感动与钦佩。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亦有多位学者、师长无私为我提供帮助,在诸位不辞劳苦的反复审订下,历经六年打磨、十余校次,《年谱长编》终得付梓:中华书局编辑白爱虎先生为我逐字逐句校阅书稿,每处均核原文,提出诸多问题与建议,并润色行文语句,使我并不完备的书稿更为严谨,我亦为他在语言文字与古籍文献方面的深厚造诣而深感钦佩;岳麓书院陈宇翔教授,在极为繁忙的工作之余与只有电子稿的条件下,为我从头至尾审阅书稿并纠正谬误,使我深受教益;浏阳博物馆副馆长林洪先生,亦于通读书稿后,提出一些较容易忽视的逻辑问题与史料排比问题;岳麓书院吴仰湘教授在得知我创作《年谱长编》的第一时间,即将他最新整理而其时尚未出版的《师伏堂日记》电子版给我,使我顿解燃眉之急,故而本书中所引《师伏堂日记》均未注明页码与版本,吴教授这份信任与无私使我铭感五内。


我的责任编辑,岳麓书社的王文西编辑为本书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反复核查引文、逐条核实史料,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校阅书稿。对各位编辑老师的专业、严谨与负责我深表感谢。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衷心感谢我的父母与祖父对我的勉励与支持:感谢浏阳市政协、谭嗣同爱国公益基金会、浏阳市博物馆、谭嗣同故居、浏阳谭嗣同文化研究会、浏阳市文联、浏阳市档案局、湖南时务学堂研究会对我的大力协助与研究过程中的帮扶。感谢夏剑钦编审、柳肃教授、郑大华教授、张求会教授、潘信之先生、周秋光教授、郑佳明教授、吉辰博士、杨锡贵先生、陈书良教授、梁晓新女士、林利女士、涂逸群先生、吕存凯博士、坂元弘子教授、刘传吉先生、李雨薇博士、贾浩博士、肖雅文老师、谭士恺先生、刘珏女士等诸位专家、学者、谭嗣同后裔为我提供的珍贵资料,以及启迪、帮助与鼓励。


石书宸先生是谭先生时务学堂学生石陶钧的玄孙,在我写作过程中,他为我“上天入地”查找资料,并对我的研究、演讲、文章都提供了极大帮助与支持;我曾经的挚友唐清明先生第一个鼓励我动笔写作《年谱长编》,亦为我誊录部分书稿并加以整理,在写作过程中给予我大量支持、勉励与陪伴,我将铭记于心;胡可人女史是梁启超先生的青年研究学者,我们携手并肩共同挖掘史料、探索近代哲思,她之于我的意义绝不仅是同好,更是知己与最亲密的伙伴;张晓静女史是我研究道路上的引路人,她的热情、真挚、善良与才情绝似谭先生本人,她不仅为我提供多则史料,更是我的灵魂伴侣与最珍惜的同道好友之一。纸短情长,除却上述之外,还有我的好友汤锐先生、齐慧超女史、周丽雯女史、李让眉女史、梁雪如女史、于鹏远先生、汤易女史、李双女史、刘琴女史、柳树伟先生、高翔宇先生等帮我或提供资料,或审订文稿,文笔稚拙如我,断难表达我对诸位之深厚谢忱。


在我写作过程中,谭嗣同先生微信粉丝群“七公主的小粉裙”的群友们对我给予了极大的鼓励与精神慰藉,我们互相砥砺、日求精进。这些畏友,让我深刻体验到先生笔下“友群”之可贵。深情厚谊难诉万一,我将永远珍视之、珍藏之。



但我最要感谢的,依然是复生先生。我爱重和敬仰先生,视之为我之师长与引路人,绝非仅仅因为他的就义精神,他的一生也绝非只此一事熠熠生辉。我心底对先生之情谊,并非高山仰止,更多的是亲切与触动。先生是一个被历史尊崇而又忽视的人,人们提起他,首先提及者就是他的就义,其次再提到他的政治主张与哲学思想,却往往失之片面,甚至曲解。至于他剑胆琴心的才情、冰雪情操的品格、率性可爱的个性则鲜有人关心。“质本洁来还洁去”,我希望这个传奇的“翩翩浊世佳公子”,不要仅仅成为一张单薄的烈士脸谱,不要被人记起的只有就义这一件事,因为他是如此磊落无瑕、动人心魄。


我生于当代,他死于清末,分隔我们的是一百多年的沧桑和无法倒退的时间。然而宇宙浩淼,光阴悠长,一百年的时间真是沧海一粟,微乎其微。他如我身边之人,与我面对面坐着,在万籁俱静而草长莺飞的世界中,细细讲述着一个人所愿诉说的一切。我用我全部的青春与爱,感谢和致敬这位陪伴我十七载的青年思想家,感谢他让我于弱水三千与滚滚尘世之间,找到了我人生最大的意义。


先生之英风毅魄,必将长留于天地,化为清风皓月,与浩瀚的历史星空与奔涌的万里山河同在。


“后来凭吊意,分付此山川。”

“洞庭波兮湘水流,思公子兮夷犹。”


年谱

留影





张维欣(1989—),湖南大学建筑学硕士。谭嗣同爱国公益基金会荣誉理事、湖南时务学堂研究会理事、湖湘文化研究会理事。曾任纪录片《我们的谭嗣同》历史顾问兼学术统筹,纪录片《岳麓书院》《中国影像方志·浏阳篇》学术顾问,长沙图书馆特邀学者,浏阳谭嗣同故居广场主要设计者,浏阳谭嗣同纪念馆、湖南时务学堂纪念馆展陈设计者。参与整理新编《谭嗣同集》《仁学(汇校本)》。


 长按图片

直达购书

维新论谭
关于谭嗣同与晚清史的考据和脑洞。关注后回复“浏阳会馆”或“大夫第”可查看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