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奖送书丨423读书日:谭嗣同的阅读史

文摘   2022-04-23 10:55  

世界读书日

WORLD BOOK & COPYRIGHT DAY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又称“世界图书日”


值此与读书相关之契机

特录一篇关于近代思想家谭嗣同

阅读史之短文于此

在见识谭氏读书之博杂之时

你是否还在认为他的思想

充满了杂糅与无厘头?


NONONO!!


读书日当然要有小惊喜

如下的自动抽奖↓

抽中的小可爱送号主新书一本:

签名上款的《仁学汇校本》



一定要认真读哦,

快来拼手气叭!




抽完奖顺便把文章看看呗

与白嫖怪说byebye~


博参中西岂杂糅:谭嗣同的阅读史


文 / 张玉亮

谭嗣同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仁学》,自问世之初,就不乏关于“杂糅”的批评。在章太炎自定年谱中,于光绪二十三年记载:“会平阳宋恕平子来,与语,甚相得,平子以浏阳谭嗣同所著《仁学》见示,余怪其杂糅,不甚许也。”自兹以往,历代学人对《仁学》之杂糅抵牾,不无批评。2018年许知远的纪录片《十三邀》关于谭嗣同的一集,也以“大杂烩”称之。那么,杂糅矛盾、缺乏系统,是否是谭嗣同为自身知识与能力所限而留下的不足呢?还是有其他什么原因被论者忽略?对此,罗福惠先生在《解读谭嗣同》一文中,征引了谭嗣同给好友唐才常书信中的夫子自道,该文征引有所删略,今全录如下出:

来书所示,若出诸嗣同胸臆,而其微有不同者,非异趣也。乃嗣同蒿目时艰,亟欲如前书所云,别开一种冲决网罗之学,思绪泉涌,率尔操觚,止期直达所见,未暇弥纶群言,不免有所漏耳。《鸿烈》谓作为书论者总要举凡,而语不剖判纯朴,靡散大宗,惧人之愍愍然弗能知也,故多为之辞,博为之说。然诸子以下百家述作,其能如此者,不数数觏也。衡阳王子,可谓大雅宏达者矣。而其言曰:君子之立论,有不必相通而各自成一道,所以使人之随位自尽,是或一道也,后儒不察,视为牴牾而窜之,吁,其亦侗矣!


《致唐才常》其二,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十四日,1897年4月15日,《谭嗣同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582页

对于这段表述,至少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其一,谭嗣同是为了“直达所见”,才遗漏了将“抵牾”的群言弥纶一番的功夫,导致“杂糅”。他对这一点并非毫无察觉,而是直接坦承,可见这种“杂糅”是有意识状态下的。其二,谭氏节引《淮南鸿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淮南鸿烈·要略》云:“夫作为书论者,所以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虽未能抽引玄妙之中才,繁然足以观终始矣。总要举凡,而语不剖判纯朴,靡散大宗,惧为人之惽惽然弗能知也;故多为之辞,博为之说,又恐人之离本就末也。”更注重总要举凡、多辞博说,而对细部的“弥纶”功夫则有意缺失,是怕读者惽然弗知、离本就末。其三,谭氏还以其最为服膺的古代思想家王夫之的观点来论证自己在论述时的偏重是有所考量。对此,罗福惠先生有非常精辟的阐释:

这番话则表明他有意按王夫之的主张立论,不避漏失,不求面面俱到,尽管只是从某一角度出发的见解,也力求发挥到极致,形成今人所谓“片面的深刻”或“深刻的片面”。虽然“换位思考”之后,结论可能全然相反,因而自相牾。但是只有把各个“片面”充分展开、将理论讲透之后,才真正有利于比较和综合。


(《解读谭嗣同》,《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1期

图丨王船山像 

在此笔者想就王夫之著作补充几例,以资佐证

《诗广传·卫风》云:

“如金如锡”,刚柔际也。“如圭如璧”,方圆契也。明乎刚柔方圆之分合者,崇道而不倚于术者也。不知其分,恒用其半而各不成。不知其合,两端分用而不相通。


《老子衍》第二十九章云:

或雄或雌,或白或黑,或荣或辱,各有对待,不能相通,则我道葢几于穷,而我之有知有守亦不一矣。知者归清,守者归浊,两术剖分,各归其肖,游环中者可知已。


《庄子解·天下篇》云: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徧,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尚书引义·咸有一德》云:

道一而已矣,一以尽道矣。

图丨岳麓书社《船山全书》书稿档案 
(感谢岳麓书社授权使用)

通过前引可知,谭嗣同对王船山关于偏与全、多与一、剖分与相通的思想,是有认真思考的,在《仁学》的写作过程中,固然有无暇等时间紧迫等因素,但我们目前所见看似“杂糅”“牴牾”,绝非他的无心之失。所以在信中他借圣人立言为例说道:

孔子之发言为经,类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者,佛家所谓因众生之根器当以某等得度者,即为现某等身而为说法。故孔子之言,或大或细,有半有全,犹佛家之有大乘、小乘,有实教、权教,非圣言有异,众生根器不同也。记者误浑连为一编,漫不为区别,复不详记其某一言之发为何地何人何时何事,某为粗、某为精。精杂于粗,则以粗概精而精者亡,粗杂于精,则以精疑粗而粗者亦亡,是以牴牾羼乱而不可就理也。


《与唐绂丞书》,《谭嗣同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207页

发言必须有针对性,而若忽略了这一针对性,“不详记其某一言之发为何地何人何时何事,某为粗、某为精”,难免导致对前人立言的理解精粗相杂,甚至会认为其“牴牾羼乱而不可就理”。谭嗣同在此不啻对后之读《仁学》者做了一个很有效也很有必要的提醒。

除此之外,如果对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西学阅读情况有所了解,还会对“杂糅”之说有更为恰切的认知。所谓“杂糅”是一种普遍现象,与其说是谭嗣同的贸然尝试,不如说是对潮流的模仿。

谭嗣同称道的《治心免病法》


美国乌特亨利(Henry Wood,1834—1909)原著、英国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翻译。“北游访学记”两次提到该书:

遍访天主、耶苏之教士与教书,伏读明辨,终无所得,益滋疑惑。迨后得《治心免病法》一书,始窥见其本原。今之教士与教书,悉失其真意焉。

重经上海,访傅兰雅,欲与讲明此理,适值其回国,惟获其所译《治心免病法》一卷,读之不觉奇喜。以为今之乱为开辟未有,则乱后之治亦必为开辟未有,可于此书卜之也。

《仁学》第四十三篇亦云:“心力不能骤增,则莫若开一讲求心之学派,专治佛家所谓愿力,英士乌特亨立所谓治心免病法。”此外,谭氏创作于此时的新学诗中也足资证明:“名言景教演三一,知觉治心论级层。”按后一句化自该书上卷第四章为“论知觉级层”。

此书的知识构成,也是生理知识与宗教思想同时出现。如上卷第二章论人身,既有“灵机”(脉搏、心跳)、“质点”(分子)、“小珠”(细胞)、“织质”(组织)等医学、生理概念,同时又有“天父造身,所以为心也”的表达。宗教之说与近代医学常识的混搭,是传教士早期布道常用的策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类著作的知识构成。


《古教汇参》作者韦廉臣

《仁学》第十三篇云:“英士韦廉臣著《古教汇参》,杂陈东西古今之教,至为殽赜,有极精微者,亦有荒诞不可究诘者。然不论如何精微荒诞,皆有相同之公理二:曰慈悲,曰灵魂。”又第三十九篇云:“英士韦廉臣著《古教汇参》,遍诋群教,独于佛教则叹曰:佛真圣人也。”这位早在咸丰五年就来华的传教士,还有另外一部著作《格物探原》,虽然现存谭氏著述中未有阅读该书的直接记载,但鉴于该书是韦廉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另一为《植物学》),且该书最初由晚清知识分子获取西学最为重要的渠道之一《万国公报》及其前身《教会新报》连载,着意探求西学与宗教的谭嗣同读到它的概率并不小。
关于该书的内容,无需过多征引原文,仅其目录就足以体现其中自然科学知识与宗教教义的混搭。该书第一卷共二十二章,分别论天地、物质、地球形势、土宜、山、空气、水、皮相、首、首(又)、咽喉肠胃、形体、骨、胸膈、筋肉、食、血、心、脑、目、耳、鼻口手,大多数为生物学知识。第二卷则画风突变,用十三章的篇幅论上帝必有、上帝唯一、上帝至大、上帝全能、上帝全智全仁、上帝仁爱、上帝无所不在、上帝无所不知、上帝乃神、上帝自然而有无终始、上帝莫测、上帝非太极、灵魂说。而第三卷则卷内即出现了知识谱系的错杂与互涉,既有关于元质(即元素)、地质的,又有“上帝乃无始无终者也”“论世人俱宜爱敬上帝”等宗教内容……


谭嗣同身后的《大同学》

如果前举两部著作时间尚早,则可参看美国颉德1893年原著、李提摩太与蔡尔康1899年合译的《大同学》(今译《社会进化》)。该书同样体现了知识的驳杂,如“昔有达文者,善能考察万物生长变化之理”的进化论,又称引“布忒(Charles Booth,布殊,致力于研究工人阶级和贫困问题)遍查伦敦情景,著书八卷”,还不乏对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借鉴,而这些又都被宗教意图所统摄。

宗教教义与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与政治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知识的混溶,是晚清传教士著述的普遍现象,熊月之先生将其概括为“宗教为体,科学为用”(见其《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7页)。以创教与友人互相期许的谭嗣同,对此加以模仿,自在情理之中。或者可以说,这可以看做是谭嗣同对当时西方传教士著述的体例上的借鉴,而并非被动的草率的初稿。将谭嗣同的阅读史与其著述割裂开来,孤立地认为这是谭嗣同未加涵融、不脱草创痕迹的“杂糅”,是值得商榷的。


作者简介

张玉亮


中华书局副编审,《中国出版史研究》编辑部副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南时务学堂研究会会员。

长期从事近代文献整理出版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文献、出版史。整理出版《谭嗣同集》《戊戌四子集》等,《仁学(汇校本)》(浙江古籍出版社)即将出版。


本文系根据“文献学青年学者沙龙:编撰学的视角”提交的报告《探源·辨体·正名:谭嗣同〈仁学〉杂糅抄袭诸说驳议》的部分内容改编而成。



《仁学》是思想家谭嗣同最重要的作品

通篇闪烁着作者的

哲思、人文关怀与悲天悯人

充满了先贤智慧与勇敢


《仁学汇校本》添加单篇导读主旨梗概

又以《亚东时报》作为底本

全文通校《清议报》本、国民报社本、

《清议报全编》本、文明书局本这四个版本

详列文字异同,以期执一得五

从而使读者得见《仁学》最本真的面目

让你快速读懂《仁学》


本号小索引

人物谭

唐才常梁启超谭嗣襄黄遵宪屈原吴樵谭母徐五缘谭妻李闰梁思成林圭黄慕兰王船山祢衡蔡锷戊戌六君子

事件谭

时务学堂浏阳会馆天文谭丨自立军

新书谭

谭嗣同年谱长编仁学汇校本谭嗣同集戊戌四子集寻访谭嗣同所思不远

解读谭

彭晓玲丨记谭嗣同与仲兄谭嗣襄的生死离别

李泽厚丨不只是思想家的谭嗣同

彭晓玲丨记谭嗣同妻子李闰之前尘往事

丁一达丨肝胆何处:吊谭嗣同兼谈其他

李让眉丨痴骨千年同一束 :说谭嗣同之《三鸳鸯篇》

李让眉丨“以诗识人”和“以诗证史”:以谭嗣同为例

李让眉丨脸谱背后的谭嗣同

李让眉丨谭嗣同的鹦鹉洲

李让眉丨谭嗣同的除夕诗

张玉亮丨谭嗣同著述版本及刊行考述

张玉亮丨谭嗣同与中国近代出版史

张玉亮丨谭嗣同著述新考

张玉亮丨自立军筹备 与《亚东时报》本《仁学》

王夏刚丨四言句谭嗣同小传

林   利丨谭嗣同与林圭的师生情谊

罗   曼丨宇宙星辰:谭嗣同的诗与事

史杰鹏丨近代文人印象之谭嗣同

胡可人丨一张谭梁照片背后的故事

杨叶云丨剑胆琴心真豪杰,我以我血荐轩辕

张维欣丨关于谭嗣同三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张维欣丨抱香而死:记谭嗣同先生

张维欣丨《谭嗣同年谱长编》后记

搞笑谭

公主病自恋狂恶作剧时务学堂老师

闲话谭

诗词小说字说中秋




维新论谭

戳戳二维码关注我
这里有严谨学术的稀见史料
也有忍俊不禁的插科打诨
这是关于谭嗣同的,也是近代史的
有文学也有哲学,有历史也有故事
维新论谭
关于谭嗣同与晚清史的考据和脑洞。关注后回复“浏阳会馆”或“大夫第”可查看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