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名片快速关注:《中视艺拍》
出土痕迹是鉴定瓷器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几十年,随着全国的基本建设深入,古人埋藏在地下的文物大量出土。除了国家组织的抢救性发掘外,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数不胜数的出土文物流落民间。而大量被流出国外,沉淀到国内的不计其数而不能被人认可,其中一个最关键原因是文物一离开原生地,大量的信息消失了,造成了文物身份无法在得到确证。
法门寺地宫唐代秘色瓷出土场景
尽管有现代的科技鉴定,由于技术本身和人为的原因,鉴定中出现了互相不认可,当然要排除文物(瓷器)的造假,因此没有明显的出土痕迹基本上都可以打入新仿之列(非显性的出土痕迹无法得到共识),认识生坑出土痕迹在鉴定瓷器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1991年在四川遂宁市金鱼村发现的宋瓷窖藏,出土瓷器985件、铜器18件、青石雕琮式瓶2件,共计1005件,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出土宋瓷数量最多的一次。
下面是以四川宋瓷博物馆为主,同时不断收入其它官方博物馆的显性的出土痕迹图片,以供瓷器收藏者参考!
点击名片快速关注:《古董古玩论坛》
点击名片快速关注:《收藏家老板圈》
下面是高安窖藏出土元青花梅瓶上的出土的土锈不需要借助任何放大镜就清晰可见。
此为高安县出土的元代龙泉大罐出土痕迹。下面是四川省博物馆收藏的两件龙泉窑瓷器,是明确的考古出土的,留下的出土“土锈”一目了然!
南宋龙泉窑青釉凤耳盘口瓶,1974年四川省简阳市东溪园艺场元墓出土,四川省博物馆藏
点击名片快速关注:《博物馆文物鉴宝平台》
土沁之痕是器物入土受浸所致。土沁可分两大类:一是器表之沁,二是釉内釉下直入胎骨的沁。土沁之痕与自然界中的多色泽酸、碱、盐等土质相关。原则上宋以前一元配的器物较二元配的器物受沁严重。当然也与存放环境的墓穴坍塌、完好等因素相关;也与器物本身的多元用料、制作和所存放的地质的铁等元素含量不同有关。而在我国特定地区的特殊树种根须沁于器表的也有。
出土器会出现其特殊的变化。因受沁而气泡破裂,以及二次开片等,因受沁程度不一,也会使釉表发生另类变化。因而,不能以某一种环境下的器物之沁作为通用标准来试行运用,而要客观公正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下面的土沁是大开门明碗上的:
假土沁:
其实这是低仿元青花上的土沁,微观照片就有点迷惑人,但看龙的土沁就很容易分辨了。
这件土沁应是对的,但依然有点打眼,土沁太重的本来惹人生疑,这件还是看对:
虽然这件东西看对,但仍不建议藏友选择这类藏品,沁成这样,已没多大价值(瓷史名品除外)。记住下面的一句话:土沁多的,未必老,即使老,未必好!初学者常常陷入这个误区,迷信土沁多的“老瓷”!
这件是开门宋代官窑瓷片的土沁:
明代民窑土沁(水坑品),这种开门水(土)沁,仿不出来。
点击名片快速关注:《中视艺拍》
因为是明代官窑瓷上的沁色,难度很大,但青花发色有味道,如对,应是永宣苏料。
明代官窑瓷片的冲线中的“土沁”
官窑瓷片上的土沁图官窑瓷因胎釉精细,且结合紧密,土沁很难沁入釉下(宋代汝、官、钧、哥以及部分元青花除外)。也就是说,看到土沁很重(深入胎骨)的官窑瓷,要多留个心眼!
以下两张来自“元青花瓷片博物馆”:
斗彩被土沁腐蚀的效果:
往往是越高级的精品,越受人保护,经常是没有使用痕迹或很少使用痕迹的。相反,仿古作旧的瓷器一般都做上使用痕迹,企图让人误以为是老东西。因此遇到脏乎乎碰划痕迹明显的一定要仔细看,不要认错。用有无使用痕迹来判断真假往往把真正的高级精品否定了。
显微镜下的土沁
收藏界历来讲究瓷器的是真、精、美、“新”,其中的“新”就是指一件真正精美的老瓷器,又新又亮,没有使用痕迹,或很少使用痕迹,才是最好的,才具有最高的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土沁鉴定只是鉴定其中一方面!看瓷器是个综合判断过程!瓷器本身如果对,有土沁和没土沁都是对的,瓷器本身不对,有土沁或没有土沁仍然都是不对的。只是说,假土沁的一定不对!真土沁的很可能对!
土沁、海捞和使用痕迹都只是外部因素,不能决定器物的真假,要看器物本质定真假,看器物的器型、釉面、胎骨、青料、画风、工艺,其它都是表相!因此学会土沁的鉴别就能瞬间排除很多低仿品,从而提高鉴别瓷器的效率。
戳下图片↓↓↓↓↓↓ 国内知名专家与您在线互动。↓↓↓↓↓↓↓↓↓
(文章源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声明:分享好文章,传递正能量。本着传播收藏文化为宗旨,图文、背景音乐选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及时纠正删除。本刊作整理,转载注明来源
温馨提示: 收藏投资 | 交易 | 鉴赏 | 教学 | 合作
欢迎全国各地藏友们在线交流文化鉴赏
电话:136-5090-5800 (微信)
声明:分享好文章,传递正能量。本着传播收藏文化为宗旨,图文、背景音乐选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及时纠正删除。本刊作整理,转载注明来源
欢迎全国各地藏友们在线交流文化鉴赏
电话:136-5090-5800 (微信)
点击名片快速关注:《古董古玩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