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绝活

文化   2024-11-11 12:19   广东  


天气好的时候,转过街角,常常能撞见举办婚礼的人家。婚车前盖、门檐下、窗玻璃上、敞开的厅堂一角,入目皆是一片朱红,蓦地平添几分喜庆。

 

这种以双喜字为主题的喜花剪纸,在中国办喜事必贴,就是帝王也不能免俗。北京故宫的坤宁宫,常作清代皇帝的洞房处所,宫里的墙壁和顶棚,亦贴着满族风格的龙凤喜花纹样。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剪纸之一。


现代囍字剪纸

图源 | 摄图网


剪纸艺术作为中国国粹之一,虽未跻身前四,无法与书法、京剧、中医、武术并肩,但也凭借浓厚的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深入万千国人心中。

 

一纸一剪,幻化出绚丽夺目的大千世界。

 

 


 

我国剪纸艺术最早见于史书记载,还得从司马迁的《史记》说起。

 

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记载了“剪桐封弟”的故事:“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岩。”

 

这说的是,西周周成王姬诵摘下一片碧绿的梧桐叶,修剪成玉圭的图案,赠予他的弟弟姬虞,封他到唐国当诸侯。南朝大诗人沈约也曾写诗记录过这个故事,他说:“微叶虽可贱,一剪或成圭。”

 
剪纸
图源 | 摄图网

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剪桐封弟的故事可看作是剪纸的雏形。

 

造纸术还没有出现时,纸张的代替品相当多,剪纸的类似物也相当多。除了梧桐叶,剪刻镂花可以利用的薄片材料还有金箔、银箔、丝织物、皮革、陶器、铜器、麻纸(麻质纤维纸,纸的雏形)等。

 

麻纸在西汉时出现,数量极少,价高且不普及,但汉武帝却借麻纸剪纸解了一回相思。


制作皮影

图源 | 图虫创意


相传,汉武帝最爱的妃子李夫人死后,汉武帝卧不安寝,食不甘味。术士李少翁为了宽慰汉武帝,就用麻纸剪出了李夫人的影像,在夜间点起灯烛,将影子投影在方帐中。

 

汉武帝从外边遥遥望过去,烛影里一美女子似极了李夫人相貌,但是走近看又不见了。汉武帝为此作诗道:“是耶非耶,立而望之,翩何姗姗来迟?”

 

目前所发现的最早剪纸作品,是东汉稍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麻料团花剪纸。1967年,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发现了五幅残缺的团花剪纸,属于折叠型祭祀剪纸。


现代团花剪纸

图源 | 图虫创意


这种带有佛教意蕴的剪纸逐渐发展为“功德花纸”。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徒常利用剪纸艺术增添佛前华饰,招引信士。晋代《范汪集·新野四居别传》曾记载“家以剪佛花为叶”,而南北朝时期,七月十五佛教“盂兰会”那天:“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广为华饰,乃至刻木割竹,饴蜡剪绦,模花叶之行,极工妙之巧。

 

到了唐代,剪纸渐为流行,处于大发展时期。唐诗中就曾忠实地记录了这些习俗:

 

“暖水濯我足,翦纸招我魂。”(杜甫《彭衙行》)

“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崔道融《春闺二首》)

 

唐代的志怪小说家段成式,在他的短篇小说集《酉阳杂俎》中说:“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揭示了唐朝立春日剪春蝶的习俗。

 

现代双飞燕剪纸。春燕与春蝶有着相似的寓意
图源 | 摄图网
 

此外,唐宋时期还有“镂金作胜”的风俗。“胜”,指的是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花样,剪成方角几何形的,叫“方胜”;剪成花草形的,叫“华(同花)胜”;剪成人形的,就是“人胜”。

 

唐朝诗人李商隐作有《人日》诗,诗中说:“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上世纪60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一件唐代的人胜剪纸,七个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胜用于发髻的围饰。

 
清明上河图剪纸作品
图源 | 图虫创意
 

一种艺术形式出现以后,慢慢就会演变成人们用以谋生的手段,剪纸亦然。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在南宋时出现了。

 

据南宋大词人周密在杂著《武林旧事》中记载,南宋的行都临安(今杭州)商业非常发达,“小经济”(即小本经营)多达上百种。其中就有专门“剪镞花样”者,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

 

另外,宋代皮影盛行,也有用纸制作皮影的,称为“纸窗影子”。直到现在某些地区仍有类似皮影风格的剪纸。

 
现代皮影
图源 | 图虫创意
 

依照同样的原理,到了明朝时,人们充分调动聪明才智,把剪纸的美发挥到了极致。

 

明代《苏州府志》中有一段关于夹纱灯的描述:“嘉靖中制夹纱灯,刻纸刻成花竹禽鸟之状。随轻浓罩色,熔蜡徐染,用轻绍夹之,映日则光明莹彻,芳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与真者莫辨。”

 

也就是将精心准备的剪纸夹在灯纱之间,烛光透过间隙,映出各式花纹。现在人们管这种灯叫“走马灯”。

 

此外,还有夹纱扇,即扇子两面糊上棉纱,中间嵌入剪纸纹样,同样清新自然,不落俗套。

 
现代走马灯
图源 | 摄图网


清代,满族人有剪纸的习俗,剪纸于是进入了宫廷。除了坤宁宫举行婚礼时,离不开剪纸角花的应用,还曾有人用纸剪成了鹿、鹤、松的“六合春”图案,施以彩绘,贴在朝服上,就连西太后都误以为是绣出来的,可见其时剪纸艺术的高超。

 

 

 

 

剪纸集诸多民俗艺术为一体,融构图、造型、装饰工艺于一炉,深得民众和艺术家的喜爱。如今,中国剪纸不仅遍及大江南北,还风靡海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的差异,习俗的不同,也使得剪纸风格千差万别又各有千秋。对此,郭沫若曾云:“曾见北国之窗花,气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

 

传统剪纸窗花
图源 | 摄图网

 

民间剪纸按风格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派:北派、南派以及江浙派。

 

一般来说,北派以粗犷豪放、浑厚纯朴、造型简练著称,如陕西、山西、山东、内蒙一带的剪纸,讲究的是线条粗壮有力,朴实大方。

 

八百里秦川的陕西剪纸,凭借极高辨识度的大红大绿配色,成功使人过目不忘。陕西剪纸还有“活化石”之誉,因为它较为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譬如,鱼身人面、狮身人首,与周文化相似的“抓髻娃娃”,与汉画像相似的“牛耕图”等等。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阴阳哲学思想以及生殖崇拜观念。

 

现代剪纸

图源 | 摄图网

 

山东胶东沿海地区的剪纸,以线为主,线面结合,与汉代画像细微繁缛的风格一脉相承。其花样密集的装饰手段,使单纯爽快的外型更显得饱满丰富。山东胶东人称手巧的女子为“伎俩人”,“伎俩人”不管出在哪个村,都是人们引以为荣的事。妇女们根据胶东的窗户多是细长条形的格子,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大的构图分割成条形剪出,再贴到窗上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现代剪纸
图源 | 图虫创意

 

往南看,以江苏、浙江为代表的江浙派剪纸则偏向于疏密流畅、精巧明快,讲究线条的精细秀丽。

 

在江苏,剪纸艺术代表要看扬州。扬州也是我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1400年前,隋炀帝杨广修京杭大运河,三游扬州,每次出游都大造离宫别馆,恣意游乐。宫内树木秋冬季枝叶凋落后,隋炀帝就命令宫女们仿照民间剪纸,剪彩绸为花和叶缀在枝条上,颜色旧了就换上新的,使景色常如阳春。池内也去掉冰块,剪彩绸做成荷花、菱芰、藕芡等布置其中。

 
手工剪纸艺人
图源 | 摄图网

据明朝杂著《武林梵志》记载,五代时吴越大地上曾出现过一个宏大的剪纸景观:“吴越钱王于行吉之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

 

在浙江金华永康一带,擅长用剪纸来表现戏曲故事,通常是截取戏中典型的场面情节。为了和戏曲作出区别,剪纸加上相适应的背景作衬托,彰显了剪纸这种特定艺术语言的优势。

 

再者,浙江剪纸讲究大的影像轮廓,同时在影像中刻出细微的阴线,恰到好处地增强了结构形象感和画面的节奏感。

 

戏曲剪纸

图源 | 摄图网

 

以广东、福建等地为代表的南方派风格更为纤细秀丽、玲珑剔透,作品多集中于小巧玲珑的动物和飞鸟,并结合折纸的技巧,使剪纸作品具有立体感。

 

广东剪纸以佛山剪纸最具代表性,其源于宋代,盛于明清两代,历史悠久。从明代起佛山剪纸已有专门行业来大量生产,产品远销南洋各国。佛山剪纸的题材绝大多数是花鸟虫鱼、戏曲人物和民间故事,如“龙凤”“鲤鱼”“孔雀”“和合二仙”“六国封相”“嫦娥奔月”“八仙闹东海”等。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是铜凿剪纸,尤为光彩夺目,富丽堂皇。

 

鲤鱼剪纸

图源 | 图虫创意


福建各地的剪纸各具特色,山区地区以刻画山禽家畜的作品为主,沿海一带屡见水产动物入画,莆田、仙游一带则以礼品花为主。

 

除了广义上的三大派别,地大物博的中国大地上还涌现出其他特色鲜明的地方剪纸。

 

河北蔚县剪纸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在全国众多剪纸中独树一帜。因为蔚县的剪纸不是“剪”,而是“刻”。它是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拿小巧锐利的雕刀刻制,再点染明快绚丽的色彩而成。整个工艺过程有画、订、浸、刻、染、包六道工序,即所谓“阳刻见刀,阴刻见色,应物造型,随类施彩”而成。


河北蔚县
图源 | 图虫创意


河南灵宝县的“金牛图”剪纸和“送病娃娃”剪纸也很有特色。“送病娃娃”是指剪两个抓髻娃娃,一手托桃、一手拿刀,男娃娃病了剪男的抓髻娃娃,女娃娃病了就剪女的抓髻娃娃。病快好的时候,就剪两个人抬石榴和一手拿刀的抓髻娃娃。当地人解释:“桃子是除妖邪的,刀子是咒人的。谁叫他家孩子病了就咒谁,谁家来求就给谁剪,病情由重变轻时就要剪石榴,代表着子孙又可以延续了。”(石榴一般象征着多子多福。)


现代剪纸

图源 | 图虫创意


陕北安塞剪纸则是劳动妇女创造美的一个典范。安塞剪纸最初用于装饰灰扑扑的窑洞,美化家居,内容从花鸟虫鱼、瓜果蔬菜,到家畜走兽、人物树木,大自然中的一切美无所不包,非常接地气!

 

现代剪纸
图源 | 图虫创意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以云贵少数民族的剪纸为主,重视服饰剪样,剪纸常与刺绣纹样相融合。此外,西南地区的宗教信仰显然渗透到了剪纸的艺术创作中去。少数民族剪纸常常是表意的象形文字,在惯常的思维空间应用上采取跳跃式的选择,从中可以找寻出民族史、民族迁徙、民俗生活的折射以及民族心灵的表达。

 

现代剪纸

图源 | 图虫创意

 

 

 

 

透过千奇百样的剪纸,我们可以瞧见生活的百态千面,可以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从前北方的木格窗子多是用白纸糊的,每年春节时就要重新换一次新纸,并装贴上色彩鲜艳的窗花剪纸,新春的气息便从崭新的窗花与火红的春联间传递出来。

 
剪纸窗花
图源 | 图虫创意

 

窗花是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其他剪纸品种都是在窗花基础上发展与延伸。窗花多能因窗制宜,选用合适的纹样。

 

山东多为直棂窗,故而山东的窗花多为直条式。西北的窗子中心有一个十字格,故而窗花也将剪纸分成四大块。湖南的窗花还有其固定的组合形式,一般中央贴双喜团花,四角贴蝴蝶角花,团花两旁再搭配一对喜烛和花篮盘花。

 
现代剪纸
图源 | 图虫创意

至于窗花的题材更是广泛多样,常以“喜庆吉祥”“丰年求瑞”“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连年有余”“桂花祥鸟”为主体,而“龙凤呈祥”则是民间艺术所喜爱的永恒不变的主题。

 

除了窗花,哪儿需要装饰,哪儿需要吉祥氛围,便哪儿有剪纸。墙壁上贴个墙花,盛物的器皿上贴朵团花,门楣横梁上贴幅挂笺等等。

 

现代剪纸

图源 | 图虫创意


除了这一类喜花剪纸,还有丧俗剪纸和寿花剪纸。

 

最简单的有出殡时的铜钱剪纸,复杂一些的有清明节上坟时插的吊钱(用白纸剪成镂空的长条形状,中间剪有外圆内方的铜钱图案)。在祭供的礼品中,许多都是用各色彩纸剪刻糊制而成,如引魂幡、摇钱树、金银斗、聚宝盆、四季花卉、车马、桥等等,统称纸扎。

 

寿花剪纸以云南丽江的福寿礼花为代表。纳西族是一个尊重长者的民族,福寿礼花就是那种敬老习俗的产物。它专为老人祝寿所用,常见的有五福捧寿、梅花闹寿、福寿双全、长脚寿字、方寿字、圆寿字等。

 
寿字剪纸
图源 | 图虫创意
 

国外称中国的民间剪纸为妇女的艺术,剪纸和刺绣的一样,妇女都是毫无疑问的主要创作者。剪纸与刺绣相互交流中出现了绣花样稿的产物。过去有专门走村串寨生产花样子的剪纸艺人。这一类剪纸大多数剪得很精细,针路、色彩的边界都用隐点和隐线交代得一清二楚。这些绣花样稿的艺术水准很高,观赏价值也极高。

 

2009年9月,剪纸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剪纸成为了人类共同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复古剪纸店
图源 | 摄图网

今天,剪纸被广泛应用在涉及装潢的各领域,如服装设计、陶瓷装饰、影视剧舞台背景的装饰,以及报纸、书籍、邮票、贺卡设计、商业广告等各方面,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现代窗花

图源 | 摄图网


流行于各地的民间剪纸谚语和歌谣也数不胜数。正如江苏邳州的剪纸民谣所唱:

 

小剪刀,多有用,

能剪龙,能剪凤,能剪老鼠生儿去打洞。

能剪山,能剪水,

能剪鸭子扁扁嘴。

能剪鸡,能剪鹅,

能剪鲤鱼戏天河。

小剪刀,有多能,

剪什么,什么成。

再剪一棵万年青,

万年青,青万年,

家庭幸福代代传……

 

天气晴好的日子,当你再度走上街头,看到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的剪纸影子时,会不会因此多了几分陌生的熟悉感呢?


现代剪纸艺术

图源 | 摄图网

 


参考资料:
1.云中天:《剪纸》,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
2.张云仙:《剪纸》,宁夏人民出版社,2016年
3.曹国洪:《剪纸技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
4.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编:《剪纸》,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年






艾公子新书《激荡三百年》重磅上市
乱世不乱心,深渊里怒放,欢迎入手

👇




最爱历史
知名文史作家,已出版《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文治帝国》《疑案里的中国史》《唐诗里的风云史》《宋词三百年》等畅销书。新榜人文自媒体,今日头条年度优质创作者,网易年度影响力作者。深度+原创好文,在这里遇见不一样的历史。